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建築師也佩服的智慧尺度
師父對建築空間有很深遠的內心尺度,
每一個空間,都基於佛法的需求及人們的需要。── 李光輝

  每天總有三次,星雲大師會來到這裡,建築中的佛陀紀念館工地。

  一日裡的第一趟巡行,有時是清晨六點多,有時是上午九點多。來了,也許在貨櫃搭成的工務所裡,或鐵皮帆布棚下,甚至在基地平台上,隨遇而坐。坐著、看著這偌大的工區,星雲大師許多想法湧動在心裡。

  這場景對在此多年的工程督導李光輝再熟悉不過了,「師父清晨來到,有時比我們更早,他繞過一趟,看一看,想一想,走出去了,中午、下午會再來。師父來,也不驚動大家,我們知道師父到了,趕快上前聽聽師父有什麼新的指示。只要師父在山上,幾乎每天都是這樣。有時他從國外回來,即使已是晚間八、九點了,也是先進工地看看,再回到山上。」

  由建築師、結構技師、水保技師、機電技師、環保技師等組合而成的團隊,在星雲大師到來時,會針對個別細項資料、面臨的問題、執行的進度,包括每一個平面、立面、大小尺度,逐一提出討論,然後,將這腦力激盪的結果,以專業的建築語彙展現出來。

建築師中的建築師

  當人們看到氣勢恢宏、比例均稱的「八塔」,可能不知道在最初的設計裡,每一座塔只有筆直的塔身,基座是星雲大師後來加上的。由於光有塔身,從視覺美學上顯得太單直,李光輝近切觀察到了星雲大師構思的過程,「師父為八座塔規畫了基座,然而基座要如何的尺寸才恰當?太小了,沒有空間運用的功能,太大了,比例又不對。師父心中拿捏,開口一講就是一百七十坪。我們乍聽這個數字時,都覺得怎麼那麼大,但一畫到圖面上去,整個的比例尺度就煥然改觀了。師父那種宏觀的智慧,實在難以想像。」

  從一九九○年代起,就有機緣參與佛光山道場工程的李光輝,對星雲大師的建築眼光由衷敬佩,這位專業建築師道出心聲:「從每一個角度深深去感受整體空間,就可以領略師父智慧的高妙。經常,師父告訴我們一個數字,我們一整合出來,不論從佛法表述上來看,或從工程尺度上來看,都是融和的。對於空間感,師父心裡有一把尺,一把非常精確的尺,我覺得他是建築師中的建築師,比我們專業人員還要準。」

  胸中自有智慧尺度,然而星雲大師經常強調「集體創作」,他認為佛陀紀念館是大眾的,不是個人的,也不是某一個單位的。因此,除了與工程人員討論之外,也多次召集常住法師們在工地中開會。

  以天為棚,席地而坐,星雲大師坐下來,徒眾們也都坐下來。他的用意是,讓大家臨場感受這個建築,一起體會天地之間佛的淨土,看白雲舒捲,聽穿林風聲,只要是有助於人心寧靜的想法、作法,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見解,集思廣益。

建築技術大突破

  當人們看到穩實圓融、外觀梯級層層的中央本館時,一定想像不出工程中極高層次的結構技術。

  就建築而言,李光輝一口氣道出外人看不到的科技:「一般集會型的大空間,包括巨蛋、小巨蛋等,屋頂都是封蓋不能使用的,然而本館超越這個局限。本館內部的大覺堂,是一個可容納二千人的集會堂,相當宏偉壯觀;而往上是爬梯,一階一階直達高層的殿閣。這裡頭有四根大柱、八支大梁,它們必須在一個虛空處精確地接合,以鋼構固定,再把上層的結構形成。想像它是怎麼固定的?中軸線不能偏離,高層也不能偏離,當鋼構來到這裡會合時,施工誤差必須掌控在零點二公分之內,螺絲才能鎖得進去,形成支撐整個建築的強度,這是技術上很大的突破。」

  本館的外部是可以行走的台階,層層而上,表述人的謙卑之心,傳達對佛陀的景仰。這個設計語彙能從建築上形塑出來,李光輝完全經歷了箇中的工程難度,「那麼大面的加勁牆、黃砂岩,混凝土與鋼構之間的接合、吊裝,如何定位,如何精確固結,借助的是電腦科技,利用3D繪圖加以模擬,定出經緯度,才能在空中一個虛無的地方,完成這高度複雜的工程。本館建築既達到空間使用需求,又有崇高安穩之感,同時連結了四聖諦塔悲智願行的佛法意涵,延伸到功德芳名碑牆的法語。縱觀來看,人們到這裡走一趟,就是一次知性之旅、宗教之旅、藝術之旅、教育之旅、修行之旅,這都是師父天天來、天天想的規畫設計。」

人間佛教的建築

  佛陀紀念館的整體總規畫是星雲大師,最初委由建築師畫出的設計圖,自二○○三年到二○一○年,八年之間,建築造型歷經各階段的因緣,發展出一百多個外觀意象。直到星雲大師靈光一現,在佛光山法堂利用幾個礦泉水瓶、面紙盒、報紙拼出佛陀紀念館的雛形,才讓數年難以定案的設計圖終於有了著落。

  在主體建築「本館」之外,「前有八塔,後有大佛,南有靈山,北有祇園」的格局,寬廣,深遠,崇高,李光輝從第一次聽星雲大師提出這樣的目標,到真實展現在眼前,經歷了從無到有的創造性過程。「師父對建築空間有很深遠的內心尺度,每一個空間,都基於佛法的需求及人們的需要。」

  李光輝從星雲大師的佛教建築裡,近距離感受到對「人間佛教」的詮釋:「一般人進入道場建築總是畢恭畢敬,好像覺得神聖不可接近,帶著敬慎拘謹的心情,禮個佛就回去了。但是佛光山的建築物,包括佛陀紀念館,除了本身宗教的用途,還有教育的、美術的、社教性的空間。就像師父所說『來時歡迎,去時相送』,要禪修有禪堂;要掛單有寮房;要參加藝能活動有教室;要接受美學薰陶有美術館;想洗滌心靈,可以進大殿禮佛;心情鬱悶時,有義工師姐奉上佛光茶,讓人輕鬆自在;肚子餓了,不妨到滴水坊吃個素齋,………。人間佛教在道場的設計與規畫裡,已經包容了各種人的需要,因應不同的需求。建館所需是來自十方淨財,因此每一個空間的使用都非常入世,讓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各種因緣來接觸佛法,從中得到深刻的感動。」

 

 
 
 
 
 
  定價:380
網站特惠價:323(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