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均 台灣的「星雲奇蹟」──人間佛教在寧靜中全球興起

(本文作者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榮譽教授與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半世紀以來,星雲大師在海內外推動的「人間佛教」,是另一個「台灣奇蹟」、另一次「寧靜革命」、另一場「和平崛起」。

   這就是為什麼「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受到歡迎、受到尊敬、受到重視。因此,我們就需要滿義法師所撰述的這本書來共同學習、探討、推廣。

(一)奇蹟起因於一個念頭

   六十年來的台灣社會,已經從貧窮變成小康,從閉塞變成開放,從威權變成多元,人才與言論也已經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宗教界,能結合佛教思想與人生幸福,再加以多方面實踐與全球性推廣的領袖,當首推星雲大師。

   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並不清楚大師的信徒到底有幾百萬?每年他在世界各地佛法的宣揚有幾百場?遍布世界各地的道場有多少個?他寫的書暢銷幾十萬冊?他組織的讀書會有幾千個?他主持出版的佛學專著有幾百種?但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大師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個人的感受是:星雲大師在海內外的成就以及對社會的貢獻,起因於一個念頭:人間佛教。

   我親自聽過他的答覆:「『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不懂精深佛理的人,也都能懂這樣平易近人的說法。

   大師這種平易近人的勉勵,就變成了「星雲模式」傳播人間佛教最有效的方法。再摘錄三則:


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
給人就給己,佛光山就是從「給」裡成就出來的。
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無知;人生最大的勇氣是認錯;人生最大的本錢是尊嚴


(二)五十年如一日

   當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透過各種直接與間接方式、宗教與非宗教活動走進人群、走進社會、走進生活以及走向國際時,追隨的人──信徒以及非信徒──都被大師提倡的信念所感動: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希望。他又深知人生離不開金錢、愛情、名位、權力,因此又不斷提倡「要過合理的經濟生活、正義的政治生活、服務的社會生活、藝術的道德生活、尊重的倫理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

   他自己則從不間斷著述立論、興學育才、講經說法、推廣實踐,五十年如一日。他的辛苦沒有白費;他的成就幾乎難以概括,在文教領域:


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啟動了「人間佛教」弘法之路。
創辦了十六所佛教學院。
在美、台創辦了三所大學。
在台灣另有八所社區大學,在世界各地有五十所中華學校。
重編藏經,翻譯白話經典。
成立出版社、圖書館、電台、人間衛視、《人間福報》等。
海外已有兩百多個別分院與道場、九個佛光緣美術館。
一年旅程大約繞地球兩圈半,平均每天一百六十公里。
在《雲水三千》影像專輯裡,列舉了大師五十年來的「創意」與「第一」,至少有七十一項〔如二○○四年,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獲得加入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
個人獲得的榮譽(如榮譽博士、勳章、獎狀等)更不計其數。


(三)「星雲模式」的提出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運作中,模式(model)的對錯,決定公司盈虧。我們常聽到高科技企業界的主持人興奮的說:「本公司已經找到可以盈利的新商業模式(new business model)。」或者聽到另一種藉口:「公司之所以虧本,就是選錯了商業模式。」因此,「模式」就是指決定運作成敗的一套方法、一個過程、一種組織、一種判斷。

   作者滿義法師非常用心的根據大師這麼多年來的言行及著述,探討了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特有的做法與推展的特色。作者把這些做法與特色歸納為四個項目,然後旁徵博引的陳述「星雲模式」在於:


一、說法的語言不同。
二、弘化的方式不同。
三、為教的願心不同。
四、證悟的目標不同。

   在每一個大項目下,又以清晰的文字與實例來闡釋。在引證「說法的語言不同」時,作者指出:

  大師詮釋佛法的語言很人性化,他的佛法沒有教條、沒有形而上的談玄說妙,也不標榜神通靈異,他只是很實際、很親切的從人的立場出發,讓人從他的開示中,獲得啟示與受用。

  大師說法善於舉喻說譬,他常利用故事、公案,藉以詮釋深奧的道理,令人心開意解,繼而對佛教生起信心。

  大師說法理路清晰,前後有連貫性,簡潔扼要,不會離題漫談,也沒贅語。

  大師說法機智幽默,常常信手拈來,一句話就能回答一個難解的問題。

  大師言行一致、言而有信,他一生信守承諾,所開示的佛法都是自己躬親實踐過,所以說來令人信服。

  大師講話圓融,客觀中肯,而且面面俱到,總能令舉座皆大歡喜。

  大師為人慈悲厚道,從小就學習「口邊留德」,從不輕易批評、責怪別人,說話總是給人留有餘地;他體諒、溫厚的性格,總是令人如沐春風,凡是與之接觸過的人,無不歡喜親近,並且被他的誠意感動。

在「弘化的方式不同」之下,作者又指出:

  大師提出「用新事業增廣淨財」的理念,將信仰與事業結合,使信仰佛教的人口逐漸「年輕化」、「知識化」,大大改變過去一般人對佛教的觀感。

  大師首開興辦活動之風氣,透過「多元」活動的舉辦,不但帶動朝野各種社團活動的蓬勃發展,尤其借助活動,發揮「寓傳教於活動」的弘法功能,讓佛教走向社會,帶動社會善良風氣,甚至走向國際,讓五大洲的人士因佛光山而認識中華文化。

  大師對於傳統佛教的陋習勇於改革,使佛教能夠擺脫守舊、落伍而「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

  此外,「為教的願心」方面,有八項「不同」;在「證悟的目標」方面,有四項「不同」,共計三十二項。事實上,「不同」即是「特色」。「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就擁有這三十二項「特色」,突出於海內外的信眾及民眾的心目中。

  從我們研究經濟及管理的觀點來看,「星雲模式」之所以在國內及國際市場有高度競爭力,不僅在於「差異化」(有三十二項不同),也在於其能滿足顧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這位領導人擁有六項才能:

一、過人的領悟力。
二、敏銳的洞察力。
三、強烈的說服力。
四、堅毅的執行力。
五、巨大的擴散力。
六、無私的生命力。


  這六項領導才能與十年前我對大師的了解,可以前後呼應。當時我描述大師是:

一位果斷的、身體力行的宗教改革家。
一位慈悲的、普及佛理的創意大師。
一位博愛的、提倡知識的教育家。


  在大師八十歲前夕,回顧自己當年的承諾:「我是出家人,我要把和尚做好。」大師再嚴以責己,也應當給自己一個「很滿意」的分數。

(四)幾則小故事

  大師擁有的大愛情懷令人敬畏。他說過:「天下長輩都是我的父母,天下晚輩都是我的子女,天下人都是我的自家人。」二十年來的相識,使我受益良多,偶然有所交代,當然全力以赴。

  曾在二○○二年應大師之邀與王力行一起主持過「讀一流書」的節目。邀請他出席這個節目時,「人間衛視」的負責人興奮的說:「是你們的邀請,大師才肯上自己的電視台。」

  「天下文化」出版過他六本書,大師總是慷慨的說:「不要考慮版稅,喜歡就拿去出版。」當我們把版稅寄去時,他總是要他的書記退還,並且要告訴我們:「出版事業是辛苦的事業。」我們只能以迂迴的方式以捐贈表示心意。

  大師常說:「不怕吃虧,吃虧就是佔便宜。」甚至主張:「給人利用,才有價值。」回想起一九九○年代初,許家屯先生在西來寺的停留,使大陸方面對大師產生很嚴重的誤會,似乎到了最近,才慢慢冰釋。

  幾年前有人要送上海市郊一塊幾百畝的土地給大師辦學校,大師請我去現場觀察,我請了兩位朋友同行,回來後面告大師:暫緩進行。

  大師邀我去宜蘭佛光大學參觀時,他對那邊的一幢幢大樓及一草一木如數家珍。我看到了大師感恩的心願,當年他的講經弘法就是從宜蘭開始;同時也能體會到維持一所高等學府的各種壓力。

  在佛光山的大會客廳中掛有三幅字:「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大師說:「每當政治人物來訪的時候,都能看見這九個字。」其他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除了推展人間佛教,大師近年來最憂心的就是台灣的族群和諧與兩岸關係的發展。

(五)「星雲奇蹟」散布全球

  大師說得真切:「我跟別人結緣,沒有別的本領,只有用感動、用佛法、用真誠的心。」

  結緣以來,對星雲大師是仰慕多於了解。對他的仰慕主要來自他所提倡的理念;但對他推展人間佛教的艱辛歷程,則了解有限。內心深處,總想了解:

星雲大師如何以其智慧,把深奧的佛理變成人人可以親近的道理?

星雲大師如何以其毅力,再把這些道理變成具體的示範?

星雲大師又如何會有這樣的才能,把龐大的組織管理得井然有序?

星雲大師又如何會有這樣的胸懷,在五十八歲就交棒,完成佛光山的世代交替?又如何在交棒之後,再在海外另創出一片更寬闊的佛教天空?

最後,星雲大師又如何以其願力、因緣、德行,總能「無中生有」,把佛教從一角、一地、一國而輻射到全球?


  所有這些想知道的過程與細節,在過去從符芝瑛所寫的《傳燈──星雲大師傳》獲得了不少線索,現在從滿義法師的著述中終於有了一個更完整的解答。

  二十世紀大經濟學家熊彼德在一九五○年去世前,他曾經對彼得•杜拉克父子講過這麼一段話:「人們若只曉得我寫了幾部著作及發明一些理論,我認為是不夠的。如果沒有改變人們的生活,你就不能說改變了世界。」

  大師五十年來在自己的著述及實踐中,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已經改變了這個世界;像一場「寧靜革命」,已在海內外和平的崛起。

  近年來,大師多次受邀訪問大陸,他對中國大陸的愛心,已經播下了友誼的種子,遲早必然會對海峽兩岸有所貢獻,發揮對社會人心淨化的功能。

  隨著國際佛光會的散布全球,隨著中國社會的逐步開放,星雲大師還有更多的人間佛教事業要做,更長的人間佛教道路要走。

  我們不能把他的成就,只歸功於機運;不能把他的「事業」,只認為是宗教;更不能把他的影響,侷限於台灣。星雲大師的貢獻實在已經跨越宗教,超越台灣,飛越時空。

  余秋雨先生第一次見到大師,就有這樣的印象:「大師形象大、格局大、氣魄大、心胸大、理想大。」愈與大師有機會親近的人,愈會有這種「大」的體會。

  一位十二歲出家的揚州和尚,二十三歲從大陸到台灣,不諳台語,飽受譏諷,但腦無雜念,心無二用,投下了五十年的心血開創了一個無限的人間佛教世界。

  這真是台灣「經濟奇蹟」之外的另一個「星雲奇蹟」。

 

Copyright© 1999~2024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下文化/小天下/遠見雜誌/30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