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設計思考就是這麼回事!

定價:300元  網站特惠價:255 (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推薦閱讀

羅傑•馬丁 (Roger Martin) 著 
  
現任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Rotman School of Management)院長,並在多家大型跨國企業擔任執行長的資深顧問。對當今許多重要的商業觀念,包括整合性思考(Integrative Thinking)、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等,有卓越的見解與貢獻。曾獲美國《商業週刊》評為「全球十大最具影響力的商學教授」,並獲《時代》雜誌選為「世界五十大管理思想大師之一」。

 

風靡史丹佛、哈佛、MIT商學院的熱門課程教你像蘋果一樣創新!

★美國《商業週刊》、《快速企業》年度最佳創意與設計類書籍之一
★加拿大《環球郵報》年度十大好書
★湯森路透執行長葛洛瑟、IDEO創辦人摩格里吉等各界精英強力推薦
★政大科管所所長蕭瑞麟、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張光民專文推薦


 曾獲美國《商業週刊》評為「全球十大最具影響力的商學教授」,並獲《時代》雜誌選為「世界五十大管理思想大師之一」的羅傑•馬丁教你用設計思考輕鬆解開關鍵謎題,創新其實可以很簡單!

 現今企業渴望創新,為求擁有像蘋果iPad或是Facebook那種創新的產品類別,而耗費巨資投入研發,但結果往往令人失望,原因何在?近年來風靡史丹佛、哈佛、MIT商學院,在美國掀起創業與企業改造風潮的「設計思考」課,究竟哪裡神奇?

 設計思考不是最後一道包裝美化程序,而是了解消費者的第一個關鍵步驟。麥當勞從思考「新興中產階級家庭到底喜歡吃什麼?」,而設計出現代速食餐廳的營運模式。辦公家具業者赫曼米勒(Herman Miller)從思考「人們坐著工作時,實際上需要什麼?」,而發想出辦公家具業史上最成功的人體工學椅。蘋果公司因為仔細觀察「21世紀的年輕人想跟音樂如何互動」,而創造出iPod。

 用設計思考解開你的關鍵謎題,創新可以很簡單。

Top

設計時,別忘了思考

為本書寫推薦序,是難得的緣份。我對作者羅傑.馬丁(Roger Martin)不算不熟。馬丁教授是加拿大羅特曼(Rotman)商學院院長,他與我一位新加坡學術友人是舊識,他把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推到新加坡,創立了設計工坊(Design Works),鼓勵商學院學生跨領域合作,以設計思考的方法,幫企業診斷各式各樣的實務問題。這種做法在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已行之有年,所以,「設計思考」這個主題對我來說也不算陌生。

藉由這個機會,我也重新探索設計思考對企業的意義。我想由兩個角度來介紹這本書,看看設計思考的內涵與實踐。這本書的七個章節就是在討論這兩件事。

內涵:什麼不是設計思考?

多數人將設計思考歸功於美國加州設計公司IDEO所帶動的風潮。設計思考提倡經理人要以設計師般敏銳的觀察力,找出使用者的需求。很多人認為,設計思考等於開發新產品或策劃新商業模式,是一套思考的工具,類似工業設計,也很像企業策略規劃。

我看過不少公司耗費鉅資購買設計思考工具,希望在一、兩週內就學會所有設計思考的技法,然後很快地推出熱銷產品,大發利市。近兩年,史丹佛大學的設計學院也大力推廣設計思考,還受邀到台灣教學,引來不少粉絲追隨,但是多數企業粉絲學了設計工具,卻忘了學思考,結果愈「設計」,愈糟。

馬丁教授認為,我們不能將設計思考視為一套工具,而是要瞭解背後的那套知識體系(第一、二、七章)。設計思考是一套思辨的方法,要能像設計師一樣思考,不只是要學會用工具,也要學會工具背後的策略思維,更要學會如何思辨問題。某些事情看似對,卻不代表一定正確。所以,身為「設計師」,一定要學會質疑。

我認為,設計思考說穿了就是要培養敏銳的觀察與推理,如福爾摩斯偵探般,看見問題的脈絡,特別是那些隱而未顯的脈絡。例如,當大家都黏在電腦前,忙著處理電子郵件時,RIM這家公司卻看到人們的資訊需求逐漸轉移到頻繁的旅程中。隨時隨地,人們都需要密集的溝通協調。RIM藉機以無線電技術推出黑莓機(blackberry),使行動通訊時代提早來臨(第三章)。

大家拼命學工具,卻沒有人學習如何思考。如此,腦袋便不會敏銳,就算有設計工具,沒有去思考使用者的行為脈絡,創新注定失敗。

實踐:導入設計思考怎麼這麼難?

導入設計思考主要不是在練手感(工具),而是在練腦袋(思考);它不是工程問題,而是研究問題。工程問題可以循序漸進,按著既定步驟執行,即使中途遇到阻礙,也可以隨機應變設法找出解答。研究處理的則是未知,不一定知道現有的方案是否真的是「對」的。所以,我們需要回到原點,重新檢視原有的做法以及背後的假設。例如,在大學,書唸得越多,課修得越多,學生就會變聰明嗎?提出這類的質疑,就是在「思考」,而深刻的思考才會讓我們漸漸看到清楚的脈絡,在設計解決方案時才能對症下藥,以最少的力量產生最佳的效果。

寶鹼(P&G) 在2000年面臨生存危機時,新任執行長雷富禮(A. G. Lafely)問了一個很基本的問題:「為什麼龐大的研發部門卻做不出顧客需要的產品呢?」(見第四章),他問了這個問題後發現,研發人員已經「技術到不食人間煙火」了。他們發展很多技術,卻不知有何問題可解決。他們去拜訪客戶,但只是行禮如儀,卻看不見客戶的痛點。

雷富禮了解此脈絡後,提出一個新的研發模式,以C&D (Connect & Development )取代R&D (Research & Development)。他要求滿腦只想著技術的研發人員跟著跨領域的員工團隊,一起到現場去了解消費者。要研發洗髮精?團隊就要親自到髮廊看理髮師如何使用產品,再看看使用者有哪些痛點。而且,有些技術不一定要自己開發,可以向外取得。

與使用者連結,再與市場貼近,才能研發出使用者需要的產品,這不是很簡單的道理嗎?可是這個道理不見得容易「懂」,執行則更難。我們在開發一項新產品、新服務時,有多少人願意走出去,像人類學家一樣去拜訪使用者以及觀察他們所處的生活脈絡。就算走出去,有多少人能敏銳地觀察到使用者的痛點?

日本知名設計師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中便指出,要設計出好的產品,必須先學習傾聽使用者的「悲鳴之聲」。傾聽,是不易培養的能力,因為研發人員太關心技術,太關心自己要什麼,太執著過去的看法,太自戀,所以很難聽得見使用者的悲鳴。我們大多數人不也是如此嗎?

赫曼.米勒(Herman Miller)是知名家具公司(第七章)。研發團隊要設計辦公室椅子,很貴的那種椅子。大多數家具公司認為使用者(經理人)要的是能代表身分地位的皮椅,其他的家具公司則認為人體工學比較重要。赫曼.米勒的設計師卻由「坐」的脈絡下手,看辦公時經理人如何工作,如何在椅子上行動,身體如何會在坐的過程中變僵硬。新產品Aeron剛推出時,卻被其他業者恥笑為「不像椅子的椅子」,因為網狀的結構造型讓人誤以為椅子還沒「做好」。但是,Aeron推出到市場後,卻大受歡迎,還變為博物館收藏品。

為什麼Aeron這椅子人見人愛?因為,除了美感外,它解決了「熱」的問題。辦公室經理人常要在椅子上做很久,產生很多熱能,讓人不舒服。Aeron解構了椅子既有的組成方式,新的網狀材料讓使用者長期坐著時,背後與股間能通風,而網狀結構又可以隨人體自然形塑,符合人體活動的需求。那帥氣的酷黑造型更是令人愛不釋「股」。坐,變成一種享受。

太陽劇團的成功是另一個設計思考典範(第六章)。我接觸過台灣的太陽劇團策展人員。你千萬別隨口說出太陽「馬戲團」,他們很介意的,一定要說太陽「劇團」。由馬戲團到劇團,是創辦人拉里伯提(Guy Laliberte)所聽到的使用者悲鳴。他看到,觀眾不再那麼喜歡野獸表演,高階消費者需要更有品味的演出,而不只是雜耍。

於是,太陽劇團重新定義馬戲,帶進了體操、百老匯、文學戲劇、莎士比亞劇、魔術等元素,讓整個演出模式有了最令人驚艷的詮釋。太陽不只是把馬戲轉化為戲劇,它更看到的是觀眾複雜的品味。於是,悲鳴成了歡愉之旅。

原來,就是這麼回事

我認為,這本書是董事會成員、高階主管必讀的桌邊書,它會讓策略變得更敏銳,它會提醒經理人,不要沒看到脈絡就妄下決策。對所有設計師,不管是商業或是工業設計師來說,這也是必須詳讀的參考書,因為它會告訴你如何能將設計與策略思考結合。這本書更是研發長、創新人員一定要拜讀的文獻,而且真的要「拜」讀,因為它會告訴你,為什麼新產品推出後不受歡迎。這本書告訴我們,設計思考就是要了解企業所處的環境、分析問題的根源、挑戰既有的假設、聽見使用者的痛點、看見創新所處的脈絡。原來,設計思考就是這麼一回事!

創新,是台灣未來的競爭優勢。設計思考未來必將成為全民運動。創新很重要,但沒有設計思考的創新是很危險的,因為結果不是辛苦產出的創新受排斥,就是創新反帶來使用者的不便。不過,企業也千萬別一窩蜂、很表面地去引進設計思考。在公司內設置一位創新副總裁、一位設計策略長、或組一個創新內閣,不會帶進設計思考。

設計思考的精神不在設計,而是在思考。沒有思考的設計,是創新災難的開始。

Top

一九九三年初,我在密西根州荷蘭市麥克塔瓦湖(Lake Macatawa)北岸的金盞花旅館度過了許多愉快的夜晚。麥克塔瓦湖其實不是湖,而是個窄口的大水灣,位於密西根湖東岸,距離激流市(Grand Rapids)大約四十五分鐘車程。旅館就座落在一個伸 進湖裡的小型半島上,往一條漫長、蜿蜒的僻靜道路岔出去的素樸小路走到底,就可以看到。裡面的房間都很小,風格簡樸,沒有電視機或其他現代家電用品。在能夠遠眺湖面的飯廳裡享用晚餐,是相當美好的經驗,但是旅館人員告訴我,用餐時不能要求配上一杯酒,因為這裡禁止喝酒。

這個地方給人一種高貴、典雅的感覺,和它一九一三年的草原學派建築淵源很相稱,但是其中的某樣東西感覺上很現代化,那就是家具。每一件家具都是造型優美,相當符合它的擺設位置和功能,不論是房間裡的辦公桌、飯廳的茶几、或是波浪型的木製屏風都一樣,後來我才知道,這些都是珍貴的原版伊姆斯(Eames)屏風。其實我不應該感到訝異。自從一九七八年起,金盞花旅館就屬於總部位於密西根州吉藍市附近的世界一流辦公家具業者赫曼米勒公司(Herman Miller, Inc.)所有,主要是做為公司訓練中心和來訪設計師的下榻處。

吉藍及其附近區域是密西根西部荷蘭改革教會(Dutch Reform)區的中心。荷蘭裔的家具木工在此處定居,因而有了鬱金香節、複製風車,可惜沒有晚餐酒。這些家具木工在這裡建立了一流的家用家具產業,當產業開始移往南部各州,以尋求較低的勞工成本時,密西根西部的公司成功地轉向較高級的辦公室家具市場。這裡從此成為全球辦公室家具產業的發源地,家具巨人世楷家具公司(Steelcase)、赫曼米勒和霍沃斯(Haworth)都在附近。

一九九三年初次拜訪的首要目的,是與赫曼米勒高階領導團隊研商策略。這項工作持續兩年,但卻讓我一輩子留下印象。之前從事策略顧問數十年,從沒見過任何像赫曼米勒這樣的地方。我曾經與許多規模遠大於赫曼米勒的 大型公司合作,例如寶僑、AT&T、北電網路(Nortel)等,也曾和很多小型企業共事,但他們的設計方式都和赫曼米勒不同。

我和赫曼米勒的關係,是以非常特別的方式展開的。雇用我的是資深設計副總裁,他名叫羅伯.哈維(Rob Harvey),不是由資深策略長或執行長雇用,而是由資深設計長雇用,這還是我頭一次遇到。哈維是個真正的設計師,進入到赫曼米勒之前,從事的工作是規劃醫院。有一天,哈維表示要帶我到他自己設計的家作客,他說,從公司總部往北開大約九十分鐘就可以到他家。在開車前往的途中,我對那一點感到奇怪:一般人忍受長時間通勤,是為了在曼哈頓或洛杉磯工作的機會,但他們來到密西根吉藍市,不就是為了節省通勤時間嗎?到了哈維家,我才恍然大悟:如果你想要設計的房子,是座落在聳立於密西根湖東岸的沙丘頂端,情況就不同了。這裡的夕陽景致可以媲美加州海岸的綺麗風光,我們喝乾了幾瓶哈維三十年前在倫敦工作時買回來的一九六一年份波爾多酒。

漸漸跟哈維混熟了之後,我問他為什麼會負責策略工作,他的回答非常實在:「嗯,羅傑,策略就是設計的運用,對吧?」的確是這樣,顧問所做的一切都受到密切監督,例如,哈維或其他赫曼米勒高階主管會想知道,為什麼市場研究採用這個設計,而不是其他設計。我之前合作過的對象,沒有一家像他們一樣想要詳細了解每一步設計背後的理念。赫曼米勒堅持它對策略設計的掌握,至少要跟它對家具設計的了解一樣。

我進入赫曼米勒的時機,正好是一九九四年傳奇性的Aeron椅子推出後不久,所以我有幸從公司內部看到進展至那個史詩事件的準備階段,以及溯因推理和追求有效性推動整個程序的方式。一如赫曼米勒的慣例,Aeron椅專案負責人是兩個外部的設計師,比爾.施圖姆普(Bill Stumpf,於二〇〇六年過世)和唐.查德威克(Don Chadwick)。矛盾的是,這家在全球以家具設計卓越性聞名的公司,在所有主要專案上幾乎都是找外部的工業設計師,施圖姆普和查德威克之前就曾與赫曼米勒合作設計Equa椅,Equa椅在一九八四年推出,它在人體工學方面的突破,讓《時代》(Time)雜誌譽為「近十年設計之最 」(Design of the Decade)。接下來的十年內,市場上每一家公司都推出類似Equa的椅子。

施圖姆普和查德威克這次面臨的挑戰,是重新回到原點,拋開之前對椅子形式和材料的假設,設計一款嶄新的座椅。人們坐著工作時,實際上需要什麼呢?這是詭異的問題,而且是最古老的詭異問題之一。德國建築學派包浩斯(Bauhaus)的傑出設計師德羅(Mies van der Rohe)有句名言:設計摩天大樓幾乎比設計椅子還要簡單。椅子當然必須外觀好看、坐起來舒服,但也要提供人體工學的支撐,讓使用者可以根據需求加以調整。不論從任何方面而言,椅子都要恰到好處。

甚至在畫第一批草圖之前,施圖姆普和查德威克就先拜訪了許多公司,與整天坐在椅子上的員工聊天。他們了解到「坐著」這件事有多複雜、人們在椅子上處理多少種不同工作,以及椅子在人們移動時是否有助於他們行動。施圖姆普和查德威克發現了一些關於不適感的微細訊號:當身體變得僵硬或者椅子溫度太高時,人們就會開始變換姿勢。他們根據本身在材料和工程方面的經驗,針對椅子的重量、形狀和外觀,想出簡約的解決之道。推論出完美椅子的樣貌後,他們創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Aeron椅。

根據君子(Esquire)雜誌的說法,Aeron椅看起來不像椅子,反而像椅子的X光圖 。當時,高階主管都會坐在房間裡最大、最多填充物、襯墊最豪華的椅子上,藉此表明自己的身分地位,而施圖姆普和查德威克卻推出一張沒有填充物或襯墊的座椅。在焦點團體中,使用者說這看起來根本不像椅子。最讓焦點團體感到訝異的,是長得像紗窗的網狀透氣材質,它的名稱叫「薄膜」(Pellicle),是椅背和椅座的主要材質。施圖姆普和查德威克想弄清楚,人們明明坐在最符合人體工學的傳統椅子上,為什麼還是不停變換坐姿。他們的研究指出了問題所在:傳統襯墊式的椅子保留了太多熱能。大家會挪來挪去,是要找到更涼快的位置。「薄膜」可以呼吸,不會吸收體熱,它解決了溫度過高的問題,也帶給Aeron獨特透明的外觀。然而,就像馬爾康.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決斷2秒間》(Blink)一書所述,一開始焦點團體並不喜歡Aeron椅的奇怪外觀,他們抱怨說它實在太醜了。有些人甚至要求要看最終的成品,也就是加了軟墊和填充物的版本 。

當這種反應兩極的顧客意見傳回來時,與赫曼米勒高主管共事是個很特別的經驗。大多數情況下,一般公司的反應不是終止專案,就是大規模重新設計、測試產品,直到顧客反應大幅改善為止。但是赫曼米勒並未如此。市場研究和焦點團體資料並沒有勝過設計師的工作和判斷。設計師進行詳細的工作,研究各個謎題,也就是使用者整天與他們使用的椅子如何互動,他們將那種詳細工作和他們在工業設計上的深厚專業知識結合,以便對一項新設計進行邏輯式的心智躍進:不可能事先證明能夠成功的全新概念。「為Aeron椅創造一個有特色的新外觀,事情關乎審慎設計,」,施圖姆普說。「目前在市場上競爭性的人體工學椅,看起來大同小異。差異化是Aeron設計策略的一大重點 。」

設計師對自己的設計充滿了自信,這一點毫不奇怪。令人驚訝的是,設計主管哈維、座椅部門總裁安迪.麥格雷戈(Andy McGregor)和執行長克姆.坎貝爾(Kerm Campbell)一致同意這種在面臨不同資料時的邏輯式心智躍進。他們大動作在市場上推出Aeron椅,而不是慢慢試探市場的水溫。

從哈維告訴我的故事來看,這個推出產品的決定十分合理。在擔任設計部資深副總裁初期,哈維帶著年長的德普瑞(D.J.De Pree)進行產品評估(德普瑞是赫曼米勒傳奇性的首任執行長,一共在位三十九年,後來把工作交給兒子修〔Hugh〕,自己又做了七年公司董事長。請參見「德普瑞在赫曼米勒」,其中有更多關於德普瑞的介紹)。在評估過程中,德普瑞轉向哈維,問他有沒有蒐集銷售人員對受評估產品設計的意見。德普瑞用串通式的方法問話,就好像暗示哈維,他期望哈維已經得到銷售人員的意見。幸好,具有政治智慧的哈維已經事先問過一些守舊派關於德普瑞的偏好,並且知道德普瑞會用這個問題測試所有新任主管。哈維知道正確的答案應該是:「沒有,當然不會!」德普瑞露出讚賞的笑容。「沒錯,哈維先生。永遠不要詢問銷售人員對設計的看法。他們的工作,就是把產品賣出去 。」

那就是赫曼米勒的文化,從管理階層代代傳承下來,並且在公司的流程中反映出來。銷售部門的責任是提供使用者的意見,並且在設計流程一開始就告知設計師。但是接下來,設計師專事設計,而銷售人員專事銷售,銷售人員不能再對設計表示意見,其他部門的人也一樣。

Aeron椅後來成了辦公家具業史上最成功的椅子,贏得無數設計大獎,也成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的永久館藏。諷刺的是,這張被使用者說成不像椅子的椅子,後來變成現代座椅的圖像性表徵,每一張新的人體工學座椅都會仿傚它。施圖姆普和查德威克所進行的邏輯跳躍已經獲得確認,如同赫曼米勒的結構、流程和文化獲得確認一樣。(摘錄自本書第5章)    
pdf內容下載

Top

推薦閱讀
《讓脈絡思考創新》

推薦閱讀
蔣道設計【藍】

創新來自創舊?為什麼創新沒有脈絡就會失敗?
脈絡,就像中醫的診斷原理。頭痛,往往要醫腳,因為你看到的問題常常只是徵兆,而不是病因。了解脈絡就是一探事出之因。由過去發生的事,解釋現在的問題,再向前推測未來的發展軌跡。
為了釐清創新的脈絡,作者蕭瑞麟以企業中的人類學家自許,帶領團隊近身觀察、感受田野,深入探訪各類組織在進行或導入創新時,成功(或失敗)背後的故事。
 作者將帶領讀者重回創新事件現場,抽絲剝繭,尋找別讓創新成為遺憾的解答。創新不只是講高效率、多功能,更需要注入人文精神:你是否聽到客戶的悲鳴?了解背後的組織作為?並且看見機構的無形制約?
當讀者從脈絡學會思考,喚醒了感覺,就能設計出令人感動的創新。
 請跟著這位充滿好奇心的質性研究者進行一趟創新歷險,挖問題,解問題,思考自己碰到的創新問題。

2011年,橙果設計執行長兼白木顧問負責人蔣友柏,應亞洲大學之邀,前往開設【設計與品牌行銷】課程。非設計科班出身的他,以一貫引人爭議的直率言論與逼視現實的殘酷觀點,一一戳破這群準設計師對從事設計似懂非懂的粉色幻想泡沫,把滿懷夢想的他們自雲端抓下地面,重新檢視、回省自己能力的認知與差異,才能更踏實地往未來前進。
他潑了這群即將踏入設計領域的學生們一大桶冷水,要他們清醒過來,看回自己,也看向世界。


◎本書採雙款書封設計,收藏你的品味
橘版封面請按此
 

定價:350元  網站特惠價:298 (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380元  網站特惠價:323 (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Copyright© 1999~2024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下文化/小天下/遠見雜誌/30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