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我的陳文茜>:遲來十三年的趨勢書

本文由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小姐授權

2009-11-07/蘋果日報/A28版/論壇

一九九六年,《大趨勢》(Megatrends)作者奈思比(John Naisbitt)訪中;江澤民見了他,並邀約撰稿一本關於中國經濟的書。奈思比乍時無法理解這個如大工地般的千年古國,伴隨廉價工廠的現象;尤其社會主義國家機器帶動市場經濟的複雜辯證體。他婉拒江澤民的邀請,但花13年觀察中國,每年多次往返維也納住所與天津間,13年後完成新書《中國大趨勢》。

《中國大趨勢》多半說的是「舊趨勢」,一個已發生在中國30年的經濟老故事。此書除了奈思比少數獨特的敏銳觀察外,新意之處主在作者的身分,這是第一本擁有國際「大師」地位的洋人,願意承認中國崛起。原本該「崩潰」的國企銀行,不只沒有崩潰,2005年才引入國際資金;2006年香港發行IPO;2009年金融大海嘯後,竟然全球市值前三大排行,都是中國國企銀行。西方人,未預見的「趨勢」,反而是華爾街崩潰。奈思比成了西方大師中,第一位歌頌中國的經濟學家;他摒棄如CNN等國際媒體浮光掠影報導中國的方式,深入觀察中國。他的書,真正影響力不在中國,反而會在美國。

這是一個有趣的疊影,1996年奈思比的《大趨勢》一書,在美國狂銷千萬冊;但在大陸卻至少盜版22種版本,賣了二千萬冊。原因在於中國知識份子比世界任何地區,都渴望認識新世界。江澤民接見奈思比時,曾告訴他,「你不知道自己在中國名聲多響亮!」已經封閉沉寂百年的古老土地,想掙脫貧窮落後的宿命;於是以國家魄力聯合天津南開大學與財經大學設立「奈思比大趨勢研究所」。

西藏問題見解獨特

而13年過後,中國事實已悄悄摸石頭過河了30年,邁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奈思比宣布「中國大趨勢,已改變世界」;「你絕不可置身事外」;「中日韓三國經濟佔東亞75%,東亞三國意義非比尋常」;而此刻,西方仍拒絕真正了解中國。

《中國大趨勢》中文版已先行出版,英文版尚未上市。我想觀察傲慢且相當西方封閉的美國,會有二千萬讀者反過來渴望透過奈思比的書,了解地球另一邊的中國?改變中的中國嗎?

舉一個西方討論最熱烈議題,西藏為例。奈思比書中大膽點破西藏獨立主張的領土約佔中國四分之一,等於間接告訴藏獨西方支持者,他們的主張不純然是人權議題,而是瓦解中國的是非題。奈思比打破成見,他描述2008年起,西藏提高最低工資,平均工資高於他省中國工人,僅略低北京、上海、天津。青海藏族自治州已有健保醫療網,自1950年後被廢除的農奴,其孩子今日皆可受教育,進大學考分只要一半。奈思比觀察對西藏喇嘛傳統,最大威脅不是中國解放軍,而是「叫做現代化的暴君」。喇嘛領著北京支付的月薪,天天打手機,上網搜尋。他們懷念達賴喇嘛,但那個擁有185個莊園、2萬5千名農奴、300個大草原、1萬6千名牧民的「哲蚌寺」封建權力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真相」不只一個。奈思比觀察北京首都機場,讓紐約、洛杉磯汗顏。中歐管理學院已是世界十大金融學院;馬岩松打敗國際大師,建築「夢露大廈」加拿大得大獎。「798」與張曉綱,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與馮小剛《非誠勿擾》,正填空現代中國的文創成績單。比亞迪電動車使中國在新汽車工業上,與美日歐站在同一個起跑點。最讓美國人難堪的是中國做不到自由,但他們努力致力「公平」,尤其醫療改革。中國深耕全球市場,他們不「輸出民主」,但全球「築橋」,承諾「基礎設施」,改變西方「掠奪者」角色,而成中非、中拉雙贏合作夥伴。

奈思比的書有90%對我而言都不是新鮮事,但他的身分與洋模樣,使得這本描述中國舊趨勢之書,有了新的趣味性。他建議台灣人丟了政治,好好重視經濟;並說全球重心正從西方移向東方,而「金磚四國」可以丟了三國,只剩中國。台灣人願意如1996年前的中國知識份子,飢渴地閱讀此書嗎?

--------------------------------------------------------------------------------------------------------------------------------------------------------------------------
 
 
 趨勢大師約翰奈思比博士在出版成名作「大趨勢」二十五年後的今天,終於推出另一本巨著「中國大趨勢」。當天下文化邀請我幫這本書寫導讀時,我立即答應,因為有幾個重要的理由:第一,我可以比別的讀者更早讀到這一本巨著。第二,中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尤其是近年來政治、經濟與社會都有結構性的轉變,因此大家都很想知道中國未來會走向何方,當然大家也會很想知道趨勢大師奈思比對於中國的未來的想法是如何。第三,更重要的是,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政經關係十分複雜,中國的發展不但其十三億人口的未來息息相關,而且也會對於台灣的未來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台灣人民對於這一本書自然應該要有更多的認識才對。
--------------------------------------------------------------------------------------------------------------------------------------------------------------------------

 奈思比博士認為未來支持中國大陸發展有八根最重要的支柱,且讓我們先一一加以說明。首先,第一個支柱是思想與心靈的解放。從 1979 年的改革開放開始,過去三十年來,一方面通過快速的國際化,一方面由於教育的普及,中國大陸的政府與人民對於思想的解放的速度可以說是前所未見的。當然,全面政治的解放將會是最後一步。其次,中國正在形成一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垂直式民主」。作者認為中國未來的決策是由上而下,但是決策形成的過程中會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人民所參與的 ( 即由下而上 ) ,所以是一種所謂的「垂直式民主」。基本上,我同意此一觀點,但是我相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由上而下的重要性仍然會遠高於由下而上的互動,因為中國人尊重法統的觀念根深蒂固的存在在大多數人的心中。第三,圈地畫界讓萬千樹齊成長,即未來中大陸政府仍然會不斷的拿出更多改革開放的方案與措施,讓人民在其中尋找自已的角色與利益。第四,中國的發展模式由中國人自已決定,因為從來沒有一個這麼大的社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進行這麼大幅度的改革,同時又取得如此可觀的成就。因此,中國大陸可能很難去向其他國家學習一整套的作法。雖然中國的領導人很願意向國外學習,但是最終可能還是要由中國社會的特性,來決定中國未來發展的最適途徑。

 第五,科技技術與人文藝術的持續成長。要維持一個社會長久的進步,對於多元文化的尊重與對於科技技術的重視是不可以避免的。過去三十年,雖然科技技術始終受到中國政府部門的重視,但是文化與藝術卻似乎受到相常程度的忽視。但是,隨著中國大陸社會的快速進步,文化與藝術在中國大陸受到的重視程度已經是前所未有的。未來,文化、藝術、與生活素質必然會是中國大陸社會進步中必然不可缺少的元素。第六,與世界接軌。由於中國人口估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當中國經濟成長開始啟動之後,全世界就會立即受到影響。試想,過去十年來,全球的油價大漲、原物料價格大漲,以及最近金價大漲,那一件與中國的需求無關?此外,在過去短短十年之內,中國外匯存底成長十倍,現在有超過二兆美元的外匯存底,比第二名的日本整整多出一倍,人民幣成為另外一個重要的國際貨幣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第七,自由與公平的爭議仍將存在:鄧小平「先讓一部分富起來」的自由措施,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但是在此同時,中國人民貧富差距的擴大,也造成社會上相當程度的不安。因此,未來中國大陸對於追求經濟公平的努力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 1990 年代末期的住房、教育及醫療進行大規模的市場改革之後,大多數人民的社會安全保障突然少了許多,也使得社會公平性愈來愈少。近年來,雖然中國大陸在快速的進行社會安全網的重建工程,但是與快速的經濟成長相比,整個社會安全體系仍然是相對落後許多的。第八,從模仿、創新、到品牌:由於中國本身的市場夠大,因此中國有足夠的能力與誘因去進行自已的自主創新與品牌。手機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由於是一個後進者,中國的電話市場省略了市話,而直接跳到手機市場,然後近年來山寨機的盛行,說明模仿的重要;然而由於市場夠大,因此我們相信自主品牌在中國大陸出現是遲早的事。

--------------------------------------------------------------------------------------------------------------------------------------------------------------------------

 除了上述的八個支柱以外,奈思比博士還有幾個對中國大陸未來發展的重要觀點,我覺得值得再加以說明:第一,由於中國文化傳統上是以家庭首社會為主,與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是非常不同的,因此未來中國未必會走向西方社會的政治結構。我相信「具有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在中國的運作與在其他國家一定是不同的,因為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就是不同。所以,如果一昧的拿西方世界的標準來審視中國,不但是不準確,而且是不適當的,就如同奈思比博士所說:「因為這個問題只有西方人會在意,中國人會有自已的目標與夢想,至於如何去達成,中國人會自已去找到答案。」。

 第二,由於中國經濟快速的的發展,再加上龐大的經濟規模,使得中國在國際上的政經地位都不斷的提高,未來我們將會一而在、在而三的在國際政治與經濟上面,看到中國的影響力。不論是否喜歡中國,對於中國勢力的掘起,絕對不可以忽視。

 第三,由於中國規模很大,經濟、社會與政治又不斷的在變化,因此「許多真象是不止一個」,因此許多大在其得到的有限訊息中去進行解讀。而作者認為每個人的不同觀點固然可以繼續存在,但應該儘可能的以事實做為依據。在現今台灣內部對於中國大陸的看法南轅北轍之際,奈思比博士的說法正是對我們國人的當頭棒喝。

 最後,持平來說,我個人認為在這本書中,奈思比博士對於中國的觀點已經是儘最大努力來維持一個公平的角度。這本書不會如同有些書認為中國會分成七大塊般的不切實際,更不會有像的有些書認為「中國即將崩潰」般的嘩眾取寵說法。中國大陸不論在經濟、社會與政治各方面都變化的非常快,因此很多的說法與預測通常很快的就可以得到印証,因此對於中國大陸變化趨勢的預測必需要格外的小心。我認為本書的說法是相當中肯,而且其觀點未來被証實的機率應該是相當高的。

 
 

八個支柱與一個屋頂—讀奈思比的「中國大趨勢」

 
(一)六十年的經濟崛起
 

 曾以《大趨勢》、《 2000 年大趨勢》及《亞洲大趨勢》,聞名全球的約翰•奈思比,剛出版了一本新著《中國大趨勢》( China's Megatrends )。二十餘年來「大趨勢」已經在西方社會變成一個新詞彙,奈思比被讚譽為當前世界上「具有敏銳觀察力的趨勢專家」。

 在現實世界,不論做宏觀的趨勢評估或微觀的數據推測,都有風險。就像氣象預報,對的時候沒有人記得,錯的時候沒人忘記。因此凱因斯就調侃地說過:「我寧可『差不多地』對,而不要『精確地』錯。」歷年來奈思比所提出的「大趨勢」,根據《金融時報》報導,是很少離譜的。

 奈思比從不隱藏他對亞洲的樂觀,甚至偏愛:他也毫不吝嗇地對東方文化加以肯定,甚至表達仰慕。在這本他與妻子桃樂絲首次合著的《中國大趨勢》,又有什麼新發現?

 進入討論新書之前,讓我們先對大陸經濟崛起做一番回顧。十年前各方還在爭辯「中國崩潰」(如華裔律師章家敦)與「中國崛起」(如大前研一),但幾乎沒有人預料到三十年來大陸會有這樣快速的持續成長。當今年中共建國六十年之際,經濟上已脫離貧窮,國際上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官方指出,六十年來( 1949-2008 ):

 
GDP 平均每年以 8.1 %成長, 60 年內經濟總量增加77 倍。
2008年GDP為3.86兆美元,為美國27.2%,日本的78.6%。
外匯存底1.94兆美元,增加了14000倍。
1978年人均所得190美元,為世界平均水準的十分之一,2008年為2007美元,比率升至32.3%。
在世界209個國家和地區中,每人所得名列130。
 
 即使有這樣驚人的進步,與發達國家比,中國大陸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溫家寶坦率地指出,中國還要不斷努力,才能解決內部「不穩定、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問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顯示:經濟起飛後,必須要面對更為棘手的民主與法治、公平與正義等的挑戰。
--------------------------------------------------------------------------------------------------------------------------------------------------------------------------
(二)對大陸經濟的12項看法
 
 評論大陸經濟前景時,不僅涉及經濟上的專業判斷,也涉及到諸多非經濟因素的糾纏。因此,常有相互矛盾與推斷的出現。
 在這兩種極端的看法中,大多數人的看法是介於樂觀與悲觀之間。在下表中我列舉了十二個看法不同的理由,讀者可自己評比。
 
「中國經濟」:持續成長抑陷入困境?十二項可能的解釋
 
  持善意及樂觀,偏向持續成長的 持批判及悲觀,偏向陷入困境的
「中華情」VS.「省籍節」
1. 胸懷「中國情」。
2. 認同「中華文化」。
1. 胸無「中國情」。
2. 「去中國化」,偏愛日本右派思想。
開放VS.本土
3. 提倡全球布局,展現「世界村」視野。
4. 以「開放社會」思維,營造兩岸關係。
5. 提倡三通,促進兩岸交流;「積極開放」,不能再錯失商機。
3. 強調「本土優先」、「台灣第一」。
4. 以 「鎖國心態」排斥大陸。
5. 戒急用忍,步步為營;「有效管理」,避免「壯大敵人」。
台商經驗VS.政治選票
6. 十餘年來台商經驗顯示「有錢可賺」。

6. 十餘年來政治人物倡導「台灣獨立」,顯示「有票可拉」。
自私動機
7. 稱讚大陸,以博取北京當局好感或利益。
7. 批判大陸,以博取台北當局好感或利益。
宏觀VS.微觀
8. 總體經濟指標一再顯示,大陸經濟在持續成長,改革不會再走回頭路。
8. 個人的經驗與接觸,認定大陸處處是問題,從貪污、失業、到銀行鉅額呆帳。
建設進步VS.誠信落後
9. 以沿海,特別是上海地區的基礎建設,肯定其進步。
9. 各級政府與公私營企業經常「言而無信」。
經濟發展VS.政治內耗
10. 治國能力堅強,優先發展經濟,不再沉迷於政治鬥爭。
10. 不敢大膽改革,只能拖延問題、掩飾問題,內鬥仍暗潮洶湧。
雙贏VS.零和
11. 相信經貿活動是兩岸雙贏。
 
WTC影響
12. 加速開放與國際接軌決心。
12. 開放後各種問題加速惡化。
代表人物 新加坡的李光耀、日本的大前研一、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海克曼,以及台灣大多數的大企業家。 美國學者梭羅、章家敦、李登輝,以及一些民進黨及台聯的民意代表。
資料來源:高希均.《對大陸經濟前景為何有重大分歧?》.遠見雜誌,2002年5月號
 

(三)八大支柱上的屋頂

 
 這本新著的扉頁,二位作者就指明「新社會八大支柱」概念,完全來自他們自己的思維,對此承擔全部責任。
奈思比擅長從複雜的資料堆中,找出重要的線索,歸納成為大八個支柱,請參閱林祖嘉教授在導讀中的說明。這是作者對大陸六十年發展正面的與一個概括性的縮影。

 當年(1996)就想請他來寫中國大趨勢的領導人江澤民,看了這本新書後,大概會滿意。奈思比用中國素材,美國腦袋,描繪新社會是充滿了追趕、開放、融合的元素;這樣構建的新社會就會逐漸走向和諧、創新、與進步。如果在八根支柱上再加一個兩岸和平,社會和諧、自然共存的屋頂,這會是一個更吸引的架構。

 約翰•奈思比是一位偏愛東方文化的世界級觀察者,他以高度的同理心與善意,細膩地使用了大量當地材料,描述了中國新社會的發展軌跡與趨勢。這段話就表達了他的核心思維:「不管在那裡,人們關注的焦點不再是美國,而是中國。毫無疑問的是:中國已經昂首登上世界大舞台。」(支柱之六)

  我常用一個譬喻:一位女性臉龐上出現的黑點,當外國學者從總體指標的望遠鏡裡,所看到的就是「美人痣」,當地居民用生活體驗的顯微鏡裡,所看到的則是「一個疤」。
 

(四)十個運作特色

 
細讀八個支柱之後,我想對六十年來(1949—2009)中國新社會,也提出自己的看法:這個中國式的市場經濟有十個運作特色:
1. 國力弱時發展硬實力,國力強時發展軟實力。
2. 國際地位低時重面子,國際地位高時重裡子。
3. 權力分享可以慢,開放改革不能慢。
4. 民主可以少,穩定不能少。
5. 法治可以少,親民不能少。
6. 清廉可以少,效率不能少。
7. 公平可以少,改善不能少。
8. 「摸著石頭過河」,接著是「與時俱進」。
9. 「先讓一些人富起來」,接著是「和諧社會」。
10. 口頭上人民最大,實質上還是領導最大。
 
(五)一張照片
 

  每次奈思比新書在台北出版後,總會邀請他與夫人來台演講與聚晤。正如書中所敘述,那是在「天下文化」的安排下,奈思比與當時參選的馬英九在「人文空間」對談,當時他就預測:「台灣下一個領導人,就坐在我旁邊。」

  新總統於 2008 年 5 月 20 日就職時,邀請他與夫人從維也納飛來參加就職典禮。當他們二位乘高鐵在從高雄返北途中的商務車廂中,引導去見另一節車廂的馬總統。回到台北他向我說:「與總統談得很高興,但是他坐在經濟車廂接見外賓,想必你們政府一定有龐大的財政赤字!」

  他的觀察對了,他的預言又成真了。

 
Top
 
定價:380
網站特惠價:323(約85折)
放入購物車
Copyrightc 1999~2008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