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我寫這本書的第一目的,是想鼓勵讀者對行為科學產生興趣。我認為行為科學很棒,一杯酒、一壺咖啡,都有社會科學的理論佐證,例如點餐的順序會不會影響到同桌人最後的決定?
第二層目的,我想要幫讀者認識自己可能有的限制和錯誤。第三層目的,我希望讓企業界和政府更深入瞭解人類的限制,而制定出更符合人性的政策和行銷策略。
第三個目的影響最大。政府和企業在制定政策時,經常把人想得太理性。比方說,有形的就不會太離譜,我們不可能設計出給巨人坐的桌椅。但是無形的東西,尤其是影響深遠的金融商品或退休年金,經常就很誇張。
好比保險商品和勞工退休制度,政府和商業界往往假設消費者、納稅人都是超級理性的人,每個人都是熟練於理財精密計算的超人,才會設計出根本達不到的理財和退休目標。
我認為,如果我們認知到平常人易受影響、易犯錯,那政府和企業就不會害了很多人的理財失敗。如果政府和企業界能瞭解行為經濟學的原理,設計妥善制度、幫忙一般非理性的大眾,絕對可以避免像這一次的次貸那樣的狀況。
我並不是要幫助企業賣些什麼東西,而是希望企業界在設計產品,就應涵蓋解釋一般人的能力限制的行為經濟學。舉例來說,健康。所有人都要健康,政府推廣健康,問題是要如何做?買保險嗎?定期健康檢查嗎?該花多少錢?我們要如何瞭解自己的限制,幫助他們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