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教養類型的地理位置分布

父母的教養方式,就跟學生的動力、勤奮程度一樣,是探討教育議題的國際研究常會忽略的因素。少數論及父母對孩子影響的研究往往也只限於單一國家,而且通常指出一些大家預期中的事:家人愈參與孩子課業、學校活動,孩子的考試成績就比較高、整體成績比較好、行為表現比較好,以及出席率也比較高。在美國不論是不同年齡層、種族,以及家庭所得的類別,都得出上述結果。但是父母參與哪幾種活動影響最大?還有,不同國家的父母做的事情是否也不同?

PISA科學家史萊赫在二○○○年第一次PISA成績出爐後,就注意到學生的家庭環境對成績有極大影響。他希望研究家庭對教育有怎麼樣的影響,因此他試著讓所有參加評量的國家都同意對家長進行調查。然而大部分國家的官員,都對教育政策中一些傳統的調控方式比較感興趣:像是教育經費,和班級人數等侷限於學校,他們覺得可以掌控的因素。這點很可惜,因為父母能掌控的事情也很多,只要他們知道對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的話。

到了二○○九年,史萊赫和其團隊已經設法說服十三個國家、地區將調查家長納入PISA的一部分。五千名接受PISA測驗的考生帶一份專門為家長設計的調查表回家。那份調查詢問家長,從孩子還很小的時候起到現在,他們是怎麼教養孩子,和參與孩子的學習活動。

結果顯現一些奇怪的模式。例如,即使已控制社經背景等變因,自願擔任孩童課外活動志工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平均來說,在閱讀項目的表現比父母沒有自願幫忙的孩子還差。調查的十三個完全不同的國家、區域中,只有兩處(丹麥和紐西蘭)家長擔任志工對孩子的成績有任何正面影響,而且影響很小。

這怎麼可能呢?自願參加學校活動的家長,不是能讓他們的孩子知道他們有多重視教育?校外教學時協助帶隊的愛心媽媽,和足球比賽時帶切片柳丁到場的爸爸,不是最有時間和精力可以為孩子付出的人嗎?這樣的數據令人費解。而另外一項於美國進行的研究,也揭示這種謎樣的狀態:在孩子就讀的學校當志工和參加學校活動,似乎對於孩子的學習成果沒什麼影響。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或許自願幫忙的家長正是因為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才特別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如果他們沒有參與學校活動,他們的孩子表現得會更差也說不定。不過話說回來,也可能是因為當志工的父母把他們有限的時間都花在教小孩打籃球和舉辦校內拍賣活動上,就比較沒有時間、精力投注在真的對孩子學業有幫助的事情上。

... more

(本文為節錄,精彩全文請見《教出最聰明的孩子》

2014年4月1日出版 l 14.8cm × 21cm
定價:380
網站特惠價:323(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