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定價:360
網站特惠價:306(約85折)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會員獨享限量親簽版。數量有限,選完為止。






【2012-11-11/中國時報/江家華/北京報導】 
黃山20載 洪凌用油畫潑灑山水

中國藝術家洪凌的山水畫作尺幅巨大,常以至少一人高、二至三人張開雙臂寬的尺幅,捕捉山水壯闊氣勢。他以西方油畫技法,潑灑出東方抽象山水,不僅為台灣企業家曹興誠、林百里等人所愛,更讓英國倫敦知名古董商Eskenazi在這個月推出他的個展,可見其畫作魅力橫掃東西方。 

由洪凌口述、鄭心騫整理的傳記《凡塵中的隱士》近期在台出版,書中從洪凌的成長經歷、畫作流變說起,道出這位北方漢子何以被南方山水撼動,並寄情於生活美學,在黃山下度過他的寫意人生。 

五十七歲的洪凌出生北京南村,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副教授。年少適逢文化大革命,遲至八○年代後期,才於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美術系就讀,並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修班進修。二○○七年起,作品開始活躍於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拍賣會,他的三聯幅作品《湧》,高一九○公分、寬五一○公分,以新台幣一千五百萬元拍出,名列當時華人當代藝術家拍賣排行榜前茅。 

洪凌的創作由寫實轉向抽象。「皖南系列」畫的是寫實山水;「胡同系列」描繪他生長的北京街景;「人體系列」是受到席勒等表現主義畫家影響所作。其中,江南風光始終讓洪凌難以忘情,「下鄉畫風景,讓我發現自己與生俱來的山水情結。」 

洪凌猶如隱士般窩在黃山近廿年,潛心從山水畫間找到自己的出路。一九九一年的《寒雪》讓他首獲「中國油畫年展」優秀作品獎;一九九四年的《秋草》描繪黃山深秋楓紅,為中國美術館官方藏品;一九九七年捕捉綠葉繁茂的《野韻》,是他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 

洪凌表示,大尺幅畫作是為了「讓人直接感受迎面撲來、直逼人心的效果。」然而,大畫作既費工又耗時,得先堆疊濃重陰鬱的灰色油墨,風乾後才能潑灑其他厚重油彩。整個作畫過程,他得環繞地上的畫布,從四面八方的視角端詳,讓人站在畫前猶如走入畫作風景之中。 

這樣的「意象」山水,讓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認為,洪凌筆下的南方有別於其他中國畫家,「厚實蒼茫的大氣格局,令人印象深刻。」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更推崇洪凌,「這是心裡有真實感動才可能做到的畫。」 

 

 






【2012-11-12 /中國時報/江家華/台北報導】
凡塵中的隱士 洪凌分享繪畫人生


中國大陸畫家洪凌以西方油畫技法,潑灑出東方抽象山水,開創出「意境山水」新畫風,台灣知名收藏團體清翫雅集的收藏家,半數以上都曾收藏他的畫作。由洪凌口述、鄭心騫整理的傳記《凡塵中的隱士》近期在台出版,洪凌昨日也特別來台參加發表會,分享畫裡畫外的人生,音樂人姚謙、清翫雅集成員等人也都與會。 

出生於北京的洪凌,現年五十五歲,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副教授。他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窮困的南村胡同生活,卻始終不放棄對繪畫的執著,愛上江南風光的他,後旅居黃山廿年,並待在此地以黃山為題作畫。 

姚謙表示,自己在北京住所的床頭也放著洪凌的畫作,對黃山的認識都來自洪凌的畫。西方拍賣會曾以「地景」(landscape)標示洪凌的畫,顯示他山水畫的壯闊及包容性,姚謙認為這樣的形容根本不夠,「洪凌的畫可是把華人對大自然宏觀和微觀,都放在畫裡。」 

洪凌表示,許多人問他,中國大山大水如此之多,為何獨愛黃山,他先笑稱自己歪打正著,接著又說「往歷史看,中國山水畫家其實都到過黃山,它正好位在四季分明的緯度上,地貌植被特別豐富。」 

旅居黃山廿年,洪凌陸續創作超過五百幅畫,其中有六成以上是雪景,他比較北方和南方的雪景說,「北方的雪都是結塊的,枯樹就立在那,我不喜歡。南方的雪像長了花一樣,溫柔地包覆著你。」 

洪凌在黃山的落腳處「洪廬」,除仿造徽州園林建築,還收藏許多來自徽州祠堂的古文物。從一開始的工作室,再增建客廳、臥室到現在仍在增建後方的庭院。每回來此拜訪的客人總會驚呼,每回看「洪廬」總是長得不同。洪凌說,「我是在沒有圖紙(草圖)的情況下蓋這的,在拆拆建建中找到自己要的風格,就像畫圖一樣,一蓋就停不下來。」

 

 

 






【2012-11-12/旺報/記者李怡芸/台北報導】 
隱士畫家洪凌 用油畫漫遊山水


以油畫詮釋中國山水意境,被視為「意象山水油畫」第一人的大陸畫家洪凌,作品近年獲台灣企業家曹興誠、林百里等人收藏,每幅作品上達台幣千萬身價的洪凌近年成為中、西方收藏家競相探問的名字,他一路走來的創作歷程,收錄於新作《凡塵中的隱士》一書,由天下文化出版。 

洪凌的祖父曾是故宮圖書館館長,6、7歲便開始習畫,但16歲因文革下鄉插隊,從中國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一度窮到買不起畫布而以舊棉被作畫。台灣索卡藝術董事長蕭富元自12年前接觸到洪凌的作品後驚為天人,他指出:「研究中國藝術品多年,像洪凌這樣從自己的文化延續出新風格的,他是第一人。」於是開始了長期的合作,洪凌的作品受到台灣及西方收藏家重視,與蕭富元的積極推動雖不無關係,但在蕭富元看來:「他的作品不是炒作出來的行情,而是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從99年至今,洪凌作品的市價已翻了10倍以上。 

相較於西方美學更喜歡「實」、「密」,洪凌認為東方的書畫更重氣韻、飄逸,也因此中國藝術家往往到晚年才創作出最高峰的代表作,而西方藝術家的創作高峰則落在體力、視力最好的40至50歲。對於自己的風格,洪凌以「不南不北、不東不西、不城不鄉」來描述,長年隱居黃山的他,認為從地理版圖來看,黃山位於中國「公雞」的胃臟,正是消化、靈動之處,與自己追求中國山水在行動中所呈現的視野吻合。 

第一次舉辦個人作品展就是在台灣,多次來台的洪凌認為,台灣在生活中所呈現的豐富以及在每個個體中所體現的傳統文化,是大陸所欠缺的,洪凌回看十多年來的創作之路與堅持,他並不鼓勵兩岸的年輕創作者走和自己一樣的路,他認為現在年輕人最大的優勢是多角度接觸世界,因此大可放手嘗試更多樣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培養自己觀看世界的心智與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