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踏對第一步賺到第一桶金

創業新手 徐安昇:光憑傻勁還不夠

  麻膳堂是我的第一個事業。第一家店,開幕三天的進帳,就夠付一個月的租金,第二個月就單月收支平衡。本來預計五年才能回收資本,結果第二年就損益兩平了。

  那麼快就達成損益目標,的確出乎我自己的意料,不可否認,這固然有些運氣,但是,說實話,如果開店之前沒有經過仔細的思考、盤算與周全的準備,應該不會如此順利,即使幸運之神光顧,最多也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創業前做好事業規劃、精打細算,是我做對的第一件事,這也是我從Plaza的失敗經驗中學到的教訓。

感性之外,更需理性判斷

  曾經,我想引進日本東北相當成功的二手成衣業「don don down(日文的意思是一點一點的降價)」。它以秤重方式收購顧客的舊衣,二手衣剛上架時,售價一律為七三五○日圓,並依進貨上架時間以不同的水果標示。

  如果上架一週衣服還沒賣出,每逢週三,價格就自動下降一到三成,一直降到一百日圓為止。最後的庫存就出口到東南亞等地區,或是捐到貧窮地方做公益。

  本來,我覺得這個經營模式十分創新,但是,進一步研究時,就發現兩個問題,首先,根據市場調查,台灣消費者對於穿二手衣服仍有心理障礙。其次,庫存品必須有暢貨管道,但是台灣對成衣的輸出、入,都有些進出口地區的法規限制。這兩個問題都不容易克服,所以就放棄了這個念頭,選擇做餐飲。

  當時我的另一個顧慮是,做服飾和百貨零售一樣,庫存壓力很大,而庫存的產生,又與顧客購買決策的流程太長有關。

  經營Plaza時,我就有這種慘痛經驗,花了許多心血開發、採購商品、訂價、行銷,等到商品上架,精心規劃陳列、營造賣場氣氛,只希望能吸引進店顧客的目光,而顧客即使真的過來看一看,摸一摸,看看價格,考慮半天,最後還不一定會買。

  相對的,顧客到餐廳消費的決策流程就快速、乾脆多了。人們一旦進店品嘗過,只要口味不差、價格合理,多半會再度上門。最重要的是,小吃餐廳多半是現金消費,每天有現金收入,而餐廳與食材供應商的交易,卻可以採取月結方式,對小本創業者來說,資金運用上輕鬆多了。

  第一次當老闆,應該務實一點,我還是先做餐飲比較穩當!這是第二個正確的決定。

掌握四個關鍵成功因素

  接下來的決定是要賣什麼餐點?

  沒有經過太多猶豫,我就決定開一家牛肉麵店。一方面因為它是我的最愛,另一方面,則是我從市場定位去考量。畢竟這是一種「台灣家鄉味」,正如媽媽的口味,在每個人的味蕾記憶中有一定的份量,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不由自主的想回味一下。再加上,價格不貴,顧客光顧這一類小吃店或餐廳的頻率會比較高,以我自己為例,一個月至少會吃二次。

設計完美產品組合

  但是,光有牛肉麵這項主力商品還不夠,必須要有豐富的產品組合才行。

  從Mister Donut的經驗告訴我,一家店的產品品項有如子彈,必須有足夠的子彈才能採取攻勢,卻不能像散彈槍一樣,漫無目標亂射,而是要盡量命中不同的目標,才能創造穩定的營收,顧客也才會持續回流。

  對顧客來說,商品選擇多,可以變換口味,不會一成不變。但是,對創業者來說,這又是一個矛盾的拉扯。品項要多,就得增加人事成本。如果要兩者兼顧,就必須找出一個既有選擇性又能滿足顧客經常性需求的產品組合。

  根據我自己做市調的結果,水餃和炒飯,是一般人外食的主要選擇,通常,一個月大約會吃一、二次,如果和牛肉麵組合在一起,顧客選擇消費的重疊機率會提高,光顧的意願也會增加。於是,我決定在菜單上增加這兩個類別的餐點,同時納入麵店常有的小菜。

  雖然,市調的另一個結果顯示,水餃很費工、成本不低,售價卻拉不高,我還是在菜單上保留了這個選項。

  因為,根據均衡銷售理論,不同的商品,營業額的占比不一樣,毛利也不可能一致,有的高毛利,有的低毛利,有的根本沒利潤,甚至賠錢。但是,低毛利的商品,讓顧客有物超所值的感覺,可以吸引客人上門,進而帶動高毛利商品的銷售。總之,只要最後加總起來,能夠創造合理的利潤,就OK了!

地點選的好,成功機率高

  除了產品組合,選店是開店成敗的主要關鍵之一。到底該大膽選擇人潮多、租金高的好店面,還是選擇租金比較便宜、僻靜一點的店面,保守穩當的做?

  對資金有限的創業者來說,永遠是個困難的抉擇,我也不例外。

  當初,我們先鎖定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南京東路、永康街、信義計畫區四個商圈,尋找合適的店面。但是,地點很好的店租金太貴,立地條件「不上不下」的店面,租金較便宜,卻又擔心做不起來。猶豫不決之下,我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四處奔波,都沒找到合適的店面,開店的時間也一延再延,拖了二個月。

  有一天,我和菜商聊到這件事,他直接回答,「當然要找比較好的地點啊!」

  他的理由是,好的地點租金貴一點,但人潮也多,容易打開知名度,業績也容易衝高,能不能繼續做下去,很快就見真章。

  他的建議點醒了我,投資開店本來就有風險,選對店點,雖然成本較高,但是失敗的風險也會比較小,於是,我積極鎖定熱門的忠孝東路四段餐飲商圈找店。

  二○一○年五月,有一天,我開著車四處找店的時候,突然發現原來經營診所的麻膳堂現址居然空出來了,我立刻找房東洽談租下來經營麻膳堂。

  二○一○年七月餐廳開幕,意外爆紅,顧客大量湧入餐廳,前三天的營業額就把第一個月的租金賺回來了。本來預計五年回本,也在第二年就回收資本了。

財務估算勝敗關鍵

  確定餐廳的定位、產品組合之後,我就開始籌備規劃,第一個重要卻麻煩的功課就是,做出一份「投資財務估算計算表」,其中包括開辦事業需要多少資本額?如何估算營業額、成本、利潤?

  很多人光想到這點就頭大,覺得「去做就是了」,反正到橋頭自然直,何必浪費時間「紙上談兵」?

  日本企業對創業前的財務估算與開店準備都十分嚴謹周密。參與籌備Mister Donut和Plaza時從日本企業學到的經驗告訴我,這個「麻煩」事如果做得不徹底,開業後反而會吃盡苦頭,而且也不容易成功。

  因此,創業前我做財務估算時一點都不馬虎。為了算出每天、每月的營業額目標,得先估計一天的來客數、客單價。為此,就得先做市場調查,去類似的餐廳實際計算平均來客數,並且訂出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價格。

  其次是計算成本和利潤,成本包括食材、設備、人事和租金成本、折舊攤提等。為了抓出食材成本,我自己跑去中央市場了解菜、肉價格。計算衡量之後,決定初期先透過菜商採購進貨,而不直接自行採購。

  餐點訂定標準化配方,才能計算食材和調味品的成本。在確定配方之前,又得不斷的試做、試吃,直到產品口味過關才行。光是紅油抄手這一項產品,我就試吃了接近二十家同業的產品,再鎖定類似的競爭者的產品,研究其成本與售價間的空間。

  花了三個月時間,我逐一完成投資財務表上的這些細項,最後推估出來,大約需要五百萬元的資本額才能開辦這個事業,並支應半年的營運開銷。

  終於,我和股東湊齊這個金額,開始行動!

More......

創業導師 徐重仁:創業第一關,活下去!

  創業的成敗,並非全靠運氣,也不只是一、二件事做對了就行,至少要把握住幾個關鍵要素,讓自己先存活下來,才有辦法繼續走下去。

  但是,萬事皆備,也不代表成功一定到手。在有限的資源下,創業者背水一戰的企圖心,往往是成功的最大動力。因為,用最少的資源,做最有效的發揮,就是所謂的創業家精神,這也是創業的本質。
麻膳堂的例子,就是一個證明,它雖然只是一家麵食小吃平價餐廳,沒有總部的奧援,請不起太多人手,但是,至少掌握了立地條件、產品組合、價格競爭力、餐廳氛圍等四項因素,所以才能在一個競爭格外激烈的外食市場超級戰區存活下來。

畫靶心,找出可行的目標

  這件事也說明了,創業前的規劃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切忌憑一時的狂熱盲目投入,或是憑想像去經營事業。設定創業目標與計畫時,必須經過邏輯化的思考與驗證,就好像射箭畫靶一樣,由外圍一圈一圈的往內畫,直到畫出靶心為止。

  所以,創業前,最好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一、為何選這一行?真的感興趣,還是盲目跟隨流行?
  二、是否有資源,如資金、人脈、銷售管道等可以運用?
  三、產品或服務有什麼特殊賣點?
  四、市場在哪兒?目標客層是哪些人?
  五、競爭者是誰?有哪些條件是競爭者沒有的?

  這幾個簡單的問題,可以幫助你釐清思路,想清楚自己的創業夢想,是否有機會實現?還是應該調整、修正?該如何著手計畫?

  從自己有興趣或者擅長的領域開始創業,固然比較有機會上手,但是,最好先做好市場調查,確認你的商品與服務是顧客需要的,而且能讓顧客滿意。不是自己覺得很好,就想把它賣給顧客,這樣是不切實際的。

  像麻膳堂這種麵店,做的是油湯生意,賺的是辛苦錢,如果請不起師傅,你自己能不能從頭學起,每天在廚房裡與熱鍋為伍,同時招呼外場服務?這種行業雖然不光鮮亮麗,但是,如果你能吃這種苦,熬過草創時的難關,而店內的產品又切合市場的需求,便有機會站穩第一步,逐漸累積更多的本錢與經驗。

不必求大,但要求好、快速卡位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機會,在今天這個追求個性化及多元化價值的時代,小本創業者,雖然、資金、人手、資源,都不如大企業集團,但只要肯用心、把握機會,靈活度更甚大企業,一樣可以出頭天。
只是,現在的創業趨勢,不一定求大,但必須夠好,才能快速卡位、站穩腳步,繼續發展下去。

  快速卡位,則來自事前做好功課以及精準的判斷,量力而為、步步為營,適度運用創意行銷,便有機會一砲而紅,創造一個成功的開始。即使一開始不賺錢,但市場的注意或引起討論,至少能讓你看到希望,支持你往正向發展。

  當然,企業想要活下去,最終還是得賺到錢才行,碰到瓶頸,創業者要有破斧沉舟的決心,割捨掉讓事業無法賺錢的阻礙,即使那是你的一手打造的心血結晶。

  統一超商創業之初,好比瞎子摸象,根本不知道要先做好營業財務計畫,民國六十七年時傻傻的花錢買下許多店面,邊開店邊調整商業模式,交了許多學費、走了很多冤枉路,資本額幾乎虧光,那種情況下,大家愈做就愈心慌。所以,民國七十三年我接手挽救7-ELEVEN,承接七十五家店,第一件事就是關掉一大半不賺錢、體質不好的店,重新來過。

  單店運作和連鎖店經營,截然不同,有些創業者開了第一家店,還沒有賺到錢,就急著開第二家、第三家店,想藉著多店建立規模優勢與知名度,結果卻加速走上失敗之路。

  事實上,任何成功的連鎖事業,背後都有一套標準化的運作基礎及管理系統,這些才是連鎖事業商業模式的核心,也是快速複製,多店連鎖的關鍵。在沒有建立好連鎖化運作的系統與管理機制之前,開愈多家店,只會賠得愈多!

貼近市場,才會成功

  過去十幾年,在國際化的浪潮下,許多國外的連鎖事業,紛紛到台灣來尋求商機,統一超商因此爭取到許多成功品牌的代理權,從代理經營的過程中,我體認到,即使再成功的商業模式,異地經營時,也必須微調以適合本國的國情與消費習慣。

  同樣的,對小本創業者來說,若要學習別人成功的商業模式,不能一昧抄襲,否則很容易失敗,或付出很大的代價。

  以星巴克咖啡為例,十幾年前,在日本東京銀座看到星巴克造成轟動,很好奇,就跑去日本看,後來更直接跑到美國參觀考察,研究兩者經營上的差異。

  當時,美國星巴克多半開在小型購物中心內,成為美國消費者在家庭及辦公室之外消磨時光的第三個空間。日本星巴克則開在東京銀座等大都會最熱鬧繁華的地段,裝潢風格更為時尚摩登,並且依商圈特性而設計不同的門市風格。

  兩者比較之下,我覺得日本的開店策略與經營模式比較適合台灣,所以,台灣星巴克開幕後,便朝日本的模式發展,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是對的。當時我如果沒有好奇心,注意到不同市場的經營差異,追根究底去探索其中的區別,這個事業也不一定會有今天的成果。

  同樣的,一項服務再好,如果遠超過顧客實際上的期待,反而會得不償失。

  早期我從日本引進宅急便宅配服務時,與統一超商合資的日本大和運輸,以日本人每年使用宅急便十四次的平均值為標準,一開始就要求我們投資幾千輛車,設立好幾百個營運所和配送中心。

  然而日本宅配業花了三十幾年的時間,才讓宅配服務逐漸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中,當時台灣人根本沒有使用宅配的習慣,使用件數的平均值是零,培養使用習慣需要一段時間,一下子就投資購置這些硬體設備,複製日本的經營模式,不切實際,也會延後這個事業的回收期。

  我堅持不同意這麼做,最後說服了日本合資方接受我的想法,以漸進投資的方式在台灣推動宅配事業,再輔以統一超商通路的力量,逐漸培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如今它已成為台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服務之一。

  由此可見,有些事業需要花較長的投資時間才能看到成果,更須務實的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主事者更要有成本觀念,以及長期抗戰的決心,不能好高鶩遠。

孤注一擲的創業家精神

  過去我在統一超商發展轉投資事業,帶領部屬進行內部創業時,經常強調,要用大企業的豐富資源,支援新成立的的子公司,讓它們能有大企業的體力、小企業的靈活優勢,快速站穩腳步、自給自足。這個用意是希望降低新創事業的風險,減少子公司起步的困難,加速成長的腳步。

  然而,有些子公司的負責人反而產生依賴或膨脹心理,沒有把它當成自己拿錢做事業,一開始籌備就「格局」很大,用一流大企業的規格做事,像是設立功能齊全的總部,或是以一百家店的連鎖目標去設定初期的投資規模。

  問題是,這樣就表示必須準備更大筆的資金,支付更多的成本,相對的,回收的時間也勢必延長。殘酷的是,這樣的事業一開始就可能被龐大的投資壓得喘不過氣來,難以繼續存活。

  所以,即使是社內創業,主事者也要有孤注一擲的創業家精神,把負責的新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務實、扎實的跨出每一步,全力以赴,不能指望背後有靠山援助,安逸度日。

  今天台灣許多高科技集團都想多角化,跨足零售服務業,主事者首先就要有這種心理建設,否則會很困難。(本文為節錄,完整內容請參閱《夢想的修練》

 

 

 
 
 
 
 
 
 
 

 

定價:380
網站特惠價:323(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