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您無法看到完整訊息,請點選此處查看 •

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

你有沒有懷疑過,為什麼一搔癢你就笑?

第200期 2007/5/26

    高溫的日子已經到來。本週四,台北市中午氣溫達37.2度,真是熱死人!

科學家感興趣的問題,可不只有「諾貝爾獎」等級的高深題材!譬如加州大學有位學者,很多年前曾經針對pub裡的女服務生做過一項實驗,想了解她們的本領有多高明。你想知道還有哪些有趣的非主流科學嗎?有請應大師說給你聽。真的有「人吃人」的社會嗎?什麼是「慢地震」?請見本期電子報的精采內容。

科普暢銷書 精選書展,不用成套,也有72折!
進來看看這本書  科普觀念,輕鬆學!
為你省下昂貴補習費,不用上「衝刺加強班」,便可輕鬆貫通科普觀念!科普暢銷書精選,單書78折,任選3書75折,任選6冊72折!限本優惠頁面享有,限時只到5月31日(四)!
……《進來看看》

《應大師妙解生活科學-蚊子趕嘛老叮我?》
進來看看這本書 你有沒有懷疑過,為什麼蚊子特別愛叮你?是不是羨慕有的人不用設鬧鐘,想要幾點起床,就能在幾點醒來?
對這些生活上的疑問,生命中的煩惱, 在加拿大Discovery頻道主持科學節目的應大師,要用大家都聽得懂的方式,把其中的道理解釋得清清楚楚。應大師不僅讓科學更有人味,也讓我們在緊張的生活中,有機會靜下來思索一些你從來沒注意到的有趣問題,張開眼睛看清楚這個繽紛的世界。 
……《進來看看這本書》

 若桃源之失路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 王道還

 古龍小說《絕代雙嬌》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十大惡人中的李大嘴。他以「連老婆女兒都吃」的名氣行走江湖,人人都懼他三分;他也樂得以吃人嚇唬人,因為「吃人的人總是令人害怕的」。

 吃人的人令人害怕,因為「人只吃獸,不吃人」正是人與禽獸的分野--文明與野蠻的分野。難怪據說許多「非我族類」都會吃人。英文裡cannibalism(食人俗)這個字,源自加勒比海的原住民The Caribs(加勒比人)。有趣的是,哥倫布將他們刻畫成食人族,是聽信了當地其他原住民的指控。

 1979年,美國人類學家阿倫斯出版了《食人神話》,力證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食人族」。阿倫斯爬梳19、20世紀的文獻,只發現道聽途說的報導,從沒有第一手的資料。他在研究期間,還在美國人類學會的通訊刊物上登過廣告,徵求目擊證人,也無人出面。

 可是最近200年沒人見過食人族,就證明人類過去從來沒有過食人俗嗎?例如挖出北京人化石的周口店猿人洞,多的是頭骨,體骨與肢骨卻很少。而大多數頭骨都是顱底破碎得最厲害。負責研究這批化石的解剖學家魏登瑞就認為,北京人當年幹過砍頭取腦的勾當。

 北京人是生活在60-40萬年前的人,現代人呢?現代人的遺址也出土過類似的證據。例如美國西南部的阿納薩齊(Anasazi)人,大約從西元7世紀起就生活在科羅拉多高原南端以南的地區。西元11世紀,新墨西哥州西北方的查科(Chaco)峽谷,出現了大型聚落建築,最大的石屋前後使用過200年,全盛期至少有600個房間。但是1130年起,長達50年的嚴重乾旱迫使他們遷居。到了13世紀初,查科峽谷已成鬼鎮,只剩當年的建築。

 西元1115年,新墨西哥州西北部6萬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少有70個聚落,與查科峽谷有密切關連。考古學者在阿納薩齊遺址經常發現人骨堆,其中什麼年齡與性別都有。人骨堆或者出現在地上的房子裡,或者在坑裡,或者在半地穴式的祭祀堂裡,沒個準兒。教人心驚的是,那些人骨上有許多暴力遺跡,例如頭骨破裂,甚至砸碎,體骨四散或者不全,長骨通常碎裂、劈開,可見他們死前遭受過慘忍的待遇。

 過去學者都不認為那些遺址算墓葬,流行的說法是:那些人骨是「食人宴」的殘餚。學者認為阿納薩齊人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胼手胝足,是安份守己的農民。因此「食人宴」必然是外來族群的勾當。1960年代興起的「埋藏學」(taphonomy)也用來支持「食人宴」的解釋。

 埋藏學原來是古生物學家用來分析動物遺骸空間分佈的技術。考古學者以狩獵族群分食動物的遺留做模型,與阿納薩齊遺址的人骨破碎模式比較,發現若合符節。這樣就算證實他們都祭了五臟廟了。這樣的分析,基本假定是:人類對待動物與對待人的態度沒有差異。可是不同的動機可能在骨骼上留下相似的暴力遺跡。

 埋藏學分析可以揭露死亡原因,以及死者生前受過哪些折磨,無法透露施暴者的動機。最後,學者從美國西南原住民的傳說中找到了線索,推斷阿納薩齊社群間經常發生戰爭。正式的墓葬中,就常發現死者死於暴力,例如身上有石槍頭穿過,或腦袋瓜兒給敲破了。暴力在阿納薩齊人的生活中,似乎是常事,無論是個人間的鬥毆,還是社群間的戰爭。難怪他們遺留的大型建築,在設計上有堡壘的功能。

 考古家發現的人骨堆其實是墓葬。戰勝者以暴力蹂躪過死者的屍體後,就遺棄不顧。死者親人事後才收集遺骨埋藏。這麼說來,北京人也未必有食人俗了。

 暴力衝突是人類社會不斷分裂、遷徙的驅力。人類在非洲演化,終於成為地球上唯一遍佈全球的物種。至於食人禁忌,大概是人性的最後堡壘了。

{本文原載於《科學人》2004年12月號}

[NiFe]氫化酵素催化機制新證據!

科學新聞由SciScape提供

    自[NiFe]氫化酵素(Hydrogenase)於1995年第一次被成功解晶以來,讓人得以窺視其活性中心結構,卻也產生許多疑問。其中,關於氫分子(H2 molecule ),甚至是裂解後的氫負離子(hydride),應該接在那個部位上,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是直接配位在鐵上?是直接配位在鎳上?亦或是以橋接的形式鍵結在兩金屬之間?此新合成出的模型錯合物似乎加強了較靠近鐵上的說法。

自然界中將氫分子進行可逆氧化還原反應生成質子與電子的氫化酵素大致上含有三種類型,[FeFe]氫化酵素(Iron only Hydrogenase)、[NiFe]氫化酵素(Nickel-Iron Hydrogenase)及不含硫鐵團簇之氫化酵素(Iron-sulfar cluster free hydrogenase )三大類,其中[NiFe]氫化酵素主要將氫分子做異相裂解(Heterolytic cleavage)產生兩質子及兩電子,以供給生物體做代謝之用。例如甲烷生成(Methanogenic)、光合作用(Photosynthetic)、固氮作用(Nitrogen fixing)、硫酸根還原(Sulfate reducing)及乙酸生成(Acetogenic)等等的代謝反應。自從[NiFe]酵素結構被發表後,許多生物無機化學家對此酵素活性中心產生很高的興趣。它是以鎳(Nickel)、鐵(Iron)兩異核金屬所構成,在鎳金屬部分共配位了四個半胱氨酸(Cysteine),而鐵金屬部分則利用兩個半胱胺酸當橋接配位基(Bridge ligands)連接起來,並且配位了兩個氰分子(Cyanide)及一個一氧化碳(Carbonyl)。在其去活性的狀態下,另有一小分子當橋接的配位基,一般認為此小分子應為氧離子或是氫氧根離子。

由於[NiFe]酵素活性中心為異核雙金屬中心,因此讓人感興趣的是其催化部分究竟是鎳?還是鐵?兩派論點各有其證據支持,目前尚無一定論。由於實際拿酵素做實驗有其困難與限制,因此為了闡明其中機制,生物無機化學家針對酵素活性中心環境設計特殊有機分子並與金屬配位合成小分子有機金屬化合物,嘗試模擬酵素活性中心配位情形,並進一步嘗試模擬酵素的功能。

來自日本九州大學(Kyushu University)的Ogo 等人,利用具N2S2類型(兩氮兩硫配位基)的有機分子配位在鎳金屬上,並以去氫化之硫醇(thiolate)橋接配位著釕(Ru, ruthenium )金屬,形成含鎳釕異核雙金屬錯合物,此錯合物與實際酵素活性中心比較已具有高度相似性。更可貴的是其具有高度水溶性,並且可將氫分子於水相中做異相裂解,產生氫負離子並且成功解出其晶體結構。證實氫負離子可以橋接形式配位在兩金屬之間,另外經由結構的測量,發現氫負離子較靠近釕金屬。此發現暗示著真實酵素行催化反應的過程中,氫分子或是氫負離子似乎較靠近鐵的部分。此高度水溶性的錯合物,亦有潛力拿來作為氫氧燃料電池的材料。

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onis, Urbana-Champaign)的Rauchfuss 於他的推薦文寫道:對於此酵素模擬的下一步該往哪走?似乎答案已經很明確了,如何將釕改為鐵,並且更能完美的模擬活性中心結構與其功能將是之後的研究目標。

原始論文
A Dinuclear Ni(μ-H)Ru Complex Derived from H2
Science 27 April 2007: Vol. 316. no. 5824, pp. 585 - 587



水星擁有液態外核
   美國科學家藉由地面雷達觀測證實:水星擁有液態外核。  最早科學家根據地震波的走時變化與震央距的關係],來推論地球擁有液態的外核,這是因為震波S波無法在液態介質...... 《詳全文》


尋找希格斯粒子(Higgs particle)的最新進展
    美國物理協會四月份的年會中,費米實驗室報告了尋找希格斯粒子的最新進展。
希格斯粒子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最後一個尚未找到的粒子。希格斯粒子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可以利用所謂的希格斯機制來賦予
...... 《詳全文》


慢地震
 科學家可以利用雷射冷卻技術來冷卻硬幣般大小的物體,達到0.8K。
雷射冷卻技術基本上都是用來冷卻原子氣體,讓少量的原子(~10^8個)達到絕對溫度10^-6度左右。
......
《詳全文》

歡迎您完整轉寄本報,將優質科文知識介紹給您的親友,但未經授權請勿轉貼節錄於其他用途。

科學文化頻道 及 科文知識報
是由天下文化製作發行 所有內容著作權屬於天下文化及相關著作權所有人

科學文化頻道
http://SCC.bookzone.com.tw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104台北市松江路93巷1號2樓 
TEL:886 2 26620012      FAX:886 2 26620007     與我們聯絡:
 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