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只能講整句英文嗎?誰說的?—— 語言碼置換術
看過「小孩不笨」這部片子的人,應該可以回想起劇中許多有趣又富教育意義的情節。但是或許你沒有注意到,片中的許多角色,他們的說話方式有一些特別的地方,那就是他們所使用的語言,不是只局限於一種,通常會在好幾種語言(英、中、台、馬來語等)之中變換,形成相當特別的說話風格。雖然影片中沒有特別說明主角一家人的出生背景,但從他們使用的語言中,可略為得知:爸爸可能是台灣人(常說閩南語,到當地去開創肉乾事業),後來娶了新加坡當地人,生下能聽說國、台、英三種語言的姊弟。下面節錄了幾段有趣的對話:

情境一 小男主角好心幫助一個跌倒的小孩,卻被小孩的家長誤認欺負他的小孩,
    小男主角的媽媽便說了:
    How many times do you want me to tell you, don’t be such a 雞婆(台語).
    You see! For nothing, you were scolded by people.

情境二 爸爸認為媽媽管教的方式,對於已漸漸有主見的姐姐,好像不太適合了。
    媽媽便回答了:
    唉呀! Dear, You don’t worry. 她是我的女兒, I know how to handle her.


 這樣的情形,在一些崇尚雙語的國家(地區)尤其明顯,例如新加坡、香港、美國的新移民區、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等等。這種做法,剛開始可能是政府推行雙語政策的結果,可是到後來會變成一種風氣,時間久了就不知不覺成為他們語言的一種特色。

  所謂語言碼置換(code switching),就如前面所舉出的幾個例子,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夾雜出現的情形。這樣的說話方式,主要成因有二:第一是說話者在對某些用詞進行思索時遭遇到困難,想不起來要怎麼說,但是剛好有另一種語言的用詞可以補位,就會出現兩種語言共同合作演出的情況。當然,這種說話風格不一定只會出現在母語和第二語之間,母語和方言之間的交互運用更是時有所見。例如在台灣,常常都可以聽到人們夾雜使用中文和台語,一會兒說中文,一會兒說台語,偶爾台語說到一半,詞想不出來,就馬上改用中文來說。在香港,廣東話則和國語互別苗頭。這都說明了兩種語言或三種語言纏結出現在話語中的做法,是可能也是可行的。

  事實上,一個社會中,只要有兩種以上勢均力敵的語言可以同時為人所用,這種語言次文化就會逐漸出現。而從人們慣用的這幾種語言之中,不難窺見這個地區的主流語言是哪些。例如在新加坡、香港和許多東南亞國家,英語出現在人們話語中的頻率,就明顯高出我們。我們由此也可以推論出:英語在台灣仍未強勢到足以成為一種主流語言,否則英語出現在台灣一般人的語言碼置換情形應會更普遍才對。

  另一種語言碼置換的成因,則是談話者想在母語的使用環境下增加外語的使用機會,所以刻意勉強自己儘可能讓英文在話語中點綴著出現,因為這樣的做法,無疑可以使外語使用機會增加許多。而且由於可行性高,適用於不同語言程度的學習者,很值得鼓勵並廣泛的使用。

  語言碼置換可以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且熟悉的一種溝通技巧,只是我們比較少將英文當成置換的標的。透過一些練習,我們可以讓英文逐漸成為自己的強勢語言之一,這種語言碼置換的方法,可視為進入英語環境的踏腳石。

成功秘方
  語言碼置換策略是否能夠奏效,端視自己有沒有決心,願意將這樣的說話模式變成自己的一種語言使用習慣。剛開始時,或許自己和周遭的人都會覺得不習慣,但是一旦踏出第一步,而且堅持這樣的做法,便會發現這個策略是一個非常簡單就可以創造外語使用環境的方法。

 基本的語言碼置換原則有三:
  (1)一個句子之中,不要有超過一次的轉換動作,且發生的位置儘量在句首或
    句尾(發生在句子中間的情形,當然有些也說得通)。
  (2)儘量以一個語辭(字組)而非單字為單位,進行轉換。
  (3)說出來的句子要能通順,如果不流暢,就代表該位置或該辭不適合進行轉換。

執行步驟
 1. 在日常說話時,儘可能將外語融入到母語的句子之中。不過,一開始最好經過一些練習和適應的工作:
  (1) 每天最好能抽出些時間進行文句翻譯的工作,將一段對話翻成英文。剛開始起
   步時,先選用日常對話式(有互動)的內容,而不要採用演說式(一人獨白)
   的文章,等程度提升後再嘗試。

  (2) 別試著去把全文都翻譯成另一種語言,而是要將自己會的部分翻成另一種語言
   即可,而且不要太在意文法的對錯。例如下列的一段對話:
   A: 看起來快下雨的樣子,別忘了帶把傘。
   →看起來It’s going to rain, 別忘了帶umbrella。
   B︰ 才不要,我的書包已經夠重了。
   → No way, 我的書包已經heavy enough。

  (3) 語言與語言之間,並不適合做過於隨性的置換。以下列的三個句子為例,
   比較恰當的用法顯然是說法(b)或說法(c),說法(a)明顯矯枉過正:
   (a) 我don’t喜歡play網球。
   (b) I don’t like to play網球。
   (c) 我不喜歡play tennis。

   (4) 每個人的程度差異甚大,置換後的結果可能不太一樣,這沒有標準答案,
   只要通順、聽得懂即可。

 2. 等自己習慣這樣的做法後,設法找一位家人或朋友一起練習,而且說好以後都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日常的對話。久而久之,這種說話方式就會變成自己的一種習慣。

 3. 這樣的做法不是僅限於兩種語言間的互換,三種語言(例如國語、台語、英語)或更多種語言也無不可。

處 方 箋
•對於初學者,可嘗試將學過的英文字,盡量套用在中文的句子中。

• 到了中級以上的程度,如果交談的對方可以聽得懂英文,則不能自滿於單字層面的轉換,應要求自己朝短語層面的轉換或甚至於整個句子都用英文說。

•如要進步得更快,則要隨時記下自己不會轉換成英文的部分,詢問或查詢出適當的說法,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形時,就可以用得上了。

•因詞窮而不得不用另一種語言來補位的語言碼置換方式,有可能使說話者(尤其是幼童)逐漸對於兩種語言都學得半吊子。所以語言碼置換術的使用,應該讓自己擁有主動權,你運用此方法的目的,為的只是要增進英文的使用率。可千萬別矯枉過正。
 
>>做做健身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