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美的歷史》+《醜的歷史》兩書合購

定價:2500元  網站特惠價:1899 (約76折) 目前庫存不足

......限時推薦•蔣勳套書72折優惠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生於1932年,義大利人。他是享譽國際的知名作家,也是記號語言學權威、知名的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評論家和美學家。現居米蘭,執教於波隆納大學。著名的四部著作為《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傅科擺》(Il pendolo di Foucault)、《昨日之島》(L'isola del giorno prima)、《波多里諾》(Baudolino)、《美的歷史》(Storia della bellezza)等





讓全球驚艷的《美的歷史》之後,博學大師安柏托•艾可寫出「醜」,而且他親自保證,一定比「美」更精采。

《醜的歷史》
上帝所造一切皆之為美,醜陋僅能存於地獄。但醜似乎充斥在身邊,揮之不去。艾可從古典文化中的醜起始,令所有人恐懼的死亡在藝術及文學討論中的不同呈現,在在展現艾可身為當今少有的博學知識地位。醜也許並非視覺的醜,更可能是心態上所有令人無法苟同的事物。艾可所提列主題及引用作品,必讓讀者震驚深思。

《美的歷史》
艾可第一本有圖為證的著作,全書做多層次佈局,以主敘述帶出源源不絕的繪畫、雕塑作品,並徵引各時代作家與哲學家的作品,相互印證,將美的歷史脈絡呈現。它不僅是一部藝術的歷史或美學史,而是作者融合兩者,美的概念所下的定義,涵括範圍自古典到現代。書中論及的美,領域廣泛,包羅萬象。

是什麼?什麼是藝術?品味與時尚是什麼?美是要冷靜、理性觀察的東西,還是會牽動靈魂的媒介?在艾可的引領下,我們走上這麼一趟引人入勝的審美之旅,探索多變的「美」觀,從古希臘以降,直到今天,並研析歷世與美相伴相隨的價值理念。除了密切檢視視覺藝術,並援引各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提供印證,他還擴大探討範圍,考量愛情、女性的角色,以及醜、殘忍,甚至魔性等課題。

本書將美的歷史脈絡呈現,它不僅是一部藝術的歷史或美學史,而是作者融合兩者對美的概念所下的定義,涵括的範圍自古典到現代。書中論及的美包含繪畫、雕刻、建築、電影、攝影、裝置藝術以及文學等,領域廣泛,包羅萬象,以使廣大的讀者都能信服。

《醜的歷史》精采內頁試閱 (請點小圖放大)

內頁1

內頁2

內頁3

內頁4

內頁5

 

《美的歷史》精采內頁試閱 (請點小圖放大)

內頁1

內頁2

內頁3

內頁4

內頁5

每個世紀,哲學家和藝術家都提出「美」的定義……
文 / 安伯托•艾可(本書作者)

  每個世紀,哲學家和藝術家都提出「美」的定義,藉他們述作之助,我們能夠建構一部審美觀念史。「醜」則異於是。大多時候,醜被界定為美的相反,但幾乎不曾有誰針對醜寫一部專論,醜淪落為邊緣作品順帶一提的東西。因此,美的歷史可以援引範圍很廣的理論文獻(我們由此推出一個特定時代的品味),醜的歷史則必須在關於人或事物的視覺、文字刻畫裡窮搜資料。不過,醜的歷史和美的歷史還是有些共同特徵。首先,我們只能假定一般人的品味在某些方面和他們同時代的藝術家相同。設使一位來自外太空的訪客走進一所當代藝術的畫廊,又設使他看見畢卡索畫的女子臉孔,並且聽到其他觀賞者形容其為「美麗」,他可能誤以為,在日常生活裡,我們這時代的人認為畢卡索畫的那些女子臉孔美麗,秀色可餐。

  但是,這位訪客看一場時裝秀或環球小姐選美,目睹那裡讚美其他類型的美,可能就要修正他的見解。很不幸,我們回顧久遠以前的時代,無法做到這一點,無論談美還是談醜,我們都無此參考,因為那些時代留給我們的只有藝術品。

  醜的歷史和美的歷史另外一項共同特徵是,我們討論這兩種價值的故事,勢須局限於西方文明。在上古文明和所謂原始民族方面,我們有出土藝術品,但我們沒有理論文字來告訴我這些藝術品本來的用意是要引起審美的喜悅、對神聖事物的畏怖,還是歡欣。

  一張非洲儀式面具可能令一個西方人毛骨悚然,土著卻可能視之為代表一個慈悲的神。反之,目睹基督受難、流血、遭受羞辱的畫,一個非歐洲宗教的信徒可能心生憎厭,但這肉體之醜可能在一個基督徒心中引起共鳴和情感。

  至於其他文化,根據為數可觀的詩哲學著作(諸如印度、中國或日本文化),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形象和形式,但是,我們翻譯他們的文學和哲學作品的時候,幾乎總是很難確定某些觀念在什麼程度上可以指同於西方觀念,雖然我們傳統上將那些觀念翻譯成beautiful或ugly之類西方用語。即使這些翻譯可靠,也不足以讓我們知道某個文化是不是將具備(例如)比例與和諧的東西視為美。比例與和諧。這些名詞是什麼意思呢?甚至在西方歷史裡,其字義也有變化。將一個時期的理論陳述拿來與一幅圖像或一個建築結構彼此比較,我們注意到,一個時代認為合乎比例的東西,另一個時代不作如是觀;在比例這件事上,一位中世紀哲學家會想到歌德大教堂的層次和形式,一位文藝復興理論家會想到依照黃金分割來建構的十六世紀殿堂:文藝復興時代的人認為大教堂的比例是野蠻的,他們以「歌德式」一詞形容之,就說明了一切。

  美、醜的觀念隨歷史時期或文化之不同而變化,贊諾芬(Xenophanes of Colophon)不就說了嗎:「假使牛或獅子有手,或者能如人一般作畫,假使禽獸畫神,則馬畫之神將似馬,牛畫之神將如牛,神之形貌各如牠們自己。」(據Clement of Alexandria, Stromata, V, 110)

  在中世紀,維特利的詹姆斯(James of Vitry)頌揚神的事功之美,說「獨眼怪塞克洛普斯(Cyclops)看見三眼的塞克洛普斯,可能驚異,一如我們看見塞克洛普斯和三隻眼睛的生物,為之驚異……我們說伊索匹亞人醜,但伊索匹亞人自己認為他們之中最黑的人是最美的。」數世紀後,伏爾泰(Voltaire)在他的《哲學辭典》(Philosophical Dictionary)裡說:「問蝦蟆什麼是美,什麼是真正的美(kalon),他一定會說,他的雌蝦蟆就是美,她有兩隻秀美的圓眼睛,從她小小的頭凸而出,她有寬寬平平的喉嚨,黃黃的肚腹,褐色的背。問幾內亞的黑人:他認為美是黑油油的皮膚,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詢之於魔鬼:他會告訴你,美是一對角、四爪,和一條尾巴。」

  在其《美學》(Aesthetics)裡,黑格爾寫道:「可能不是每個丈夫都覺得自己妻子美麗,但至少每個年輕小伙子都說他的甜心美麗,此外無美女;對美的主觀品味沒有定則,我們可以說,這對雙方都是好事……我們經常聽說,一個歐洲美女難令一個中國人賞心,一個南非霍屯托人(Hottentot)亦然,因為中國對美的觀念和黑人完全不同。事實上,我們看這些非歐洲民族的藝術作品,例如他們的神像,神像出自他們對崇高的想像,是他們崇敬之物,但我們也許覺得那是最醜惡的偶像。同理,我們可能覺得這些民族的音樂是可憎的噪音,他們則認為我們的雕刻、圖畫和音樂毫無意義或醜陋。」

  視何物為美或醜,根據的往往不是審美標準,而是社會/政治標準。在其《經濟學哲學手稿》(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1844)裡,馬克思談到金錢如何補醜:「金錢有能夠買到一切、占有一切的特性,因此是第一等值得擁有之物……我權力之大,等同於我所擁有的金錢……我是什麼,以及我能做什麼,因此絲毫不決定於我個人。我長相醜,可是我可以買到最美的女人。如此則我不醜,因為醜的效果,其令人裹足的力量,被金錢取消了。作為個人,我跛腳,但金錢給我二十四隻腳:因此我不跛了……我的金錢可不是把我所有缺陷變成了它們的反面嗎?」

  將這些關於金錢觀察延伸到權力,我們就能了解過去一些君主的畫像,這些君主被一邊皺眉頭,一邊揮毫的畫家恭敬如儀變成不朽。那些畫家當然不存極力強調他們缺陷之心,甚至可能極力美化他們的五官。這些人物,我們無疑覺得非常醜(他們當代的人大概也認為他們醜),但他們無限的權力賦予他們天生英氣和魅力,於是臣民帶著欽慕的目光仰望他們。

  最後,我們讀到布朗(Fredric Brown)的〈哨兵〉,這是當代科幻小說的短篇傑作。我們看到,正常與幻怪之間、可以接受和可怖難忍之間的關係,可能隨觀點之異而顛倒過來:是我們在看太空怪物,還是太空怪物在看我們?「我皮膚濕透,泥濘深到眼睛,我又餓又冷,離家五萬光年。」

  「一輪異樣的太陽放出冰冷泛藍的光,這裡的重力倍於我習慣的重力,連最輕微的動作也令人疲憊又痛苦……空軍很輕鬆,他們有上好的太空船和超級武器,可是一到了那裡,占領據點就是步兵的任務,血戰寸寸前進。就像這天殺的星球,從沒聽過的一個星球,直到我們降落在上面。這裡變成聖地,因為敵人來了。這敵人,銀河系裡我們之外唯一有智能的族類……殘忍、可憎、獰惡的生物,恐怖的怪物……我皮膚濕透,泥濘深到眼睛,我又餓又冷;天色陰森,強風急颳,吹得我雙眼疼痛。但敵人企圖滲入,所有據點都攸關生死。我全神警覺,蓄勢開槍……然後,我看見他們有一個低身朝我欺近。我武器瞄準,開火。這敵人發出一種怪異可怖的號叫,他們都習慣發出的那種叫聲。接著,一陣死寂。聽那號叫,看那屍體,我渾身顫抖。我們大多習慣了,已習而不察,我不是這樣。他們是恐怖惡心的生物,只有兩條腿,兩隻手,兩個眼睛,令人作嘔的白皮膚,而且身上無鱗……」

  說美和醜隨時代與文化而異(甚至隨星球而異),並不意味歷來的人不曾嘗試根據某個特定模型來界定美醜。

  在《偶像的黃昏》(Twilight of the Idols)裡,尼采說,「在美這件事上,人以自己為完美的標準」,「在這方面,人崇拜自己……根本說來,人以事物為鑑,凡反映他的形象的東西,都是美的……醜是敗壞的徵象和徵候……一切暗示筋疲力竭、沉重、癡騃、倦怠,任何缺乏自由的表現,如抽搐或癱瘓,尤其屍體腐化的氣味、顏色、形態……凡此都激起同樣一個反應,就是『醜』這個價值判斷。人討厭什麼?毫無疑問:他討厭他自己這個典型走向黃昏。」

  尼采這個論點是人類自戀的論點,但裡面的確告訴我們,美和醜是參考一個「特定」模範來界定的,而且物種概念可以從人類延伸於萬物,如柏拉圖在《理想國》的作法,說一個鍋子如果根據正確的藝術規則做成,就可以界定為美的,又如阿奎那(Thomas Aquinas)所說,美不但來自適當的比例、亮度或明度,也來自品德正直,因此,一個物件(人體、樹、花瓶)必須具備該物件的形式規定其材料應具的所有特徵(《神學總論》,I,39,8)。依照此義,「醜」字不但適用於一切不合比例的東西,諸如頭奇大而腿甚短的人,「醜」字還用來形容阿奎那認為過於細小,因而「可恥」的生物。再來是奧維尼的威廉(William of Auvergne),按照他的《善惡論》(Treatise on Good and Evil),肢體不全,或只有一隻眼睛(或者,有三隻眼睛,因為過和不及都有虧品德),也是「醜」。因此,「醜」字無情貼在畸形的生命上,藝術家刻畫畸形也經常毫不留情。動物世界裡,兩個物種的形狀結合於一身的混雜產物,也是如此。

  因此,讀這本醜的歷史,必須謹慎:本書談醜的林林總總變化、醜多種多樣的形式、這些形式引起的多樣反應,以及我們的反應裡的細緻層次。我們並且應該時時想想,《馬克白》第一幕裡巫婆的呼聲如果沒錯的話,真是一語中的:「美就是醜,醜就是美。」

第一章 古典世界裡的醜(1. 一個由美主宰的世界?)

  關於希臘世界,我們通常有個刻板的意象,這意象是新古典時期將那個世界理想化的結果。在博物館裡,我們看見維納斯或阿波羅的雕像,白色大理石呈現一種理想化的美。公元前四世紀,波里克利特斯(Policlitus)創作一具雕像,此作由於體現理想比例的所有規則,而得《正典》(Canon)之名。後來,維特魯維斯(Vitruvius)提出整具人體各部分的正確比例:臉應該是身長的十分之一,頭是身長的八分之一,軀幹是四分之一,等等。

  於是,根據這個美的觀念,但凡不體現這些比例,都是醜。古代人將美理想化,新古典主義將古代人理想化,卻忘了古代人(每每在東方傳統影響之下)也為西方傳統留下一些體現不合比例、否定一切正典的意象。

  希臘人的「完美」理想以kalokagathia為代表,此詞由兩字結合而成:kalos(一般翻譯為「美麗」),和agathos(通常翻譯為「善」,但涵蓋一系列正面價值)。已有學者指出,兼得kalos和agathos,就是後來英文說的gentleman,其人有尊嚴,具備勇氣、風格、能力,以及運動、軍事、道德之能與道德之美。據此理想來觀照,希臘文化在身體之醜與道德之醜的關係方面,產生出大量文獻。

  古代人說的美,是指一切可悅、令人佩服、吸引目光、以其形式滿足感官的東西而言,還是指一種「精神」之美、有時可能與身體之美不相一致的靈魂特質而言,至今並不清楚。希臘遠征特洛伊,起因於海倫絕世之美,戈吉亞斯(Gorgias)還寫了一篇海倫頌。然而海倫,身為米尼勞斯(Menelaus)的出牆妻,在當時當然不能視為美德模範。

  柏拉圖相信唯一的真實是觀念世界,我們的物質世界只是觀念世界的影子和模仿,那麼,醜必須視為非存有,因為,在對話篇《帕米尼德斯》(Parmenides)裡,他否認污漬、泥巴或毛髮之類醜惡或卑下事物有其觀念上的存在。因此,醜只存在於感官世界,是物質世界(相較於理想世界)不完美的一面。後來,普洛泰納(Plotinus)更根本將物質界定為邪惡和錯誤,而明明白白將醜等同於物質世界。

  我們如果重新讀一下《饗宴》篇,這篇專談艾洛斯(Eros,愛,或愛神)的柏拉圖對話錄,可能發現其他許多微妙層次。這篇對話錄裡,一如其他對話篇,而且,總的說來,幾乎所有關於美與醜的哲學討論裡,都提到這兩個價值,但從未透過例證來加以澄清(我在導論中說過,這造成我們必須拿這些哲學論述來和藝術家的具體創作互相印證)。要描述引起我們欲望的美麗事物,並非易事。至於「善」的觀念,在許多方面,對話錄主要以對pederasty(戀童癖)的稱頌為樞紐。在語意學上,pederasty指的是一個有智慧的、成熟的男人對年輕男孩之美的愛而言。這種行為,希臘社會大體上是接受的,但這篇對話錄透露,包薩尼亞斯(Pausanias)讚揚的pederasty(對年輕男子的肉慾),和蘇格拉底所說那種昇華的(我們今天所謂「柏拉圖式」的)pederasty,是不同的兩回事。

 《醜的歷史》

《美的歷史》

上帝所造一切皆之為美,醜陋僅能存於地獄。但醜似乎充斥在身邊,揮之不去。艾可從古典文化中的醜起始,令所有人恐懼的死亡在藝術及文學討論中的不同呈現,在在展現艾可身為當今少有的博學知識地位。醜也許並非視覺的醜,更可能是心態上所有令人無法苟同的事物。艾可所提列主題及引用作品,必讓讀者震驚深思。

艾可第一本有圖為證的著作,全書做多層次佈局,以主敘述帶出源源不絕的繪畫、雕塑作品,並徵引各時代作家與哲學家的作品,相互印證,將美的歷史脈絡呈現。它不僅是一部藝術的歷史或美學史,而是作者融合兩者,美的概念所下的定義,涵括範圍自古典到現代。書中論及的美,領域廣泛,包羅萬象。

定價:1200元  網站特惠價:948 (約79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1300元  網站特惠價:1027 (約79折) 目前庫存不足

你可以閱讀    

蔣勳《破解達文西密碼》 蔣勳《破解米開朗基羅》

蔣勳《破解梵谷》

蔣勳《破解高更》
定價:450元  網站特惠價:383 (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500元  網站特惠價:425 (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500元  網站特惠價:425 (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500元  網站特惠價:425 (約85折) 放入購物車

定價:1950元  網站特惠價:1400 (約72折) 目前庫存不足
 

Copyright© 1999~2024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下文化/小天下/遠見雜誌/30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