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的戰爭故事聽來經常如出一轍,原因不在於情節沒有差異,而是敘述方式相同。
軍事指揮官滿口皆是勝利的自信;男性外交官義正辭嚴。至於幾乎清一色男性的作戰人員,無論是國軍或叛軍,無論他們被塑造成英雄或暴民,都同樣愛吹噓、恫嚇、炫耀駭人的戰利品,文攻武嚇樣樣來。
這就是我的國家—賴比瑞亞。家鄉遭內戰撕裂的那些年,常見外國記者前來將我們的夢魘做成紀錄;無論文字或短片,呈現的都是破壞的力量。赤裸上身的男孩,有的徒步,有的乘坐卡車,手持巨大的機關槍開火,瘋了似的在頹圮的城鎮跳舞或聚集在屍體旁,舉著鮮血淋漓的頭顱。鏡頭前,一個戴著太陽眼鏡與紅色貝雷扁帽的年輕男子冷冷說道:「我們要殺了你,拿你果腹。」
但請你再看一次這些報導,這次看仔細一些,看看背景中的女性。你會看到我們倉皇逃命、哭泣、跪倒在孩子墳前。一直以來,人們訴說戰爭的故事時,女性總是背景的一部分。
我們的苦難只是故事主軸之外的花絮;我們存在的目的,只是為了讓故事更有「人情味」。
若是非洲女性,更容易邊緣化,或被描繪成悲情的角色—神情絕望、衣衫襤褸、乳房下垂。「受害者」就是我們的形象,是國際社會習慣看到的形象,也是「賣相」最佳的形象。
曾經有外國記者問我:「你在賴比瑞亞內戰期間遭到強暴嗎?」我說沒有,他隨即對我失去興趣。
賴比瑞亞戰爭期間,幾乎無人報導女性生活的真實面:我們如何藏匿丈夫、兒子,以免他們遭士兵徵召或殺害。我們如何在混亂中長途跋涉,為家人尋找食物與水。我們如何努力延續生活,當和平終能重建之際,才不至於面對全然的頹圮。還有,我們如何團結女性力量,代表所有賴比瑞亞人,為和平而大聲疾呼。
本書並非傳統的戰爭故事。它述說的是一群身著白衣的女性兵團,在無人聲援時挺身而出,且毫無畏懼,因為她們已承受過超乎想像的苦難。它述說的是我們如何堅守道德勇氣,懷抱著毅力,厲聲對抗戰爭,在我們的國土重建理性與秩序。
非洲女性的故事鮮少被披露,因此你不曾聽過。我希望你聽聽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