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全套三冊定價:1,740元,單本定價580元
特惠價:1,299元,恕不再折扣
加入購物車
 
   
《台灣百年生活印記
─玩樂一百年》
定價:580
網站特惠價:493(約85折)
放入購物車
 
 
《台灣百年生活印記
─人文一百年》
定價:580
網站特惠價:493(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台灣百年生活印記
─政經一百年》
定價:580
網站特惠價:493(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 回上頁
打開音樂課本
採訪/朱芳瑤.黃識軒.洪祥和.高有智|整理/高有智

   不同時代的校園有不同的音樂旋律,早年音樂課充斥愛國歌曲,一九七○年代有校園民歌崛起,如今,校園迴盪許多不同樂風的流行歌曲。這些音符伴隨成長的回憶,也見證時代的變遷。

   日治時期引入近代小學教育,音樂課也出現風琴。研究台灣歷史的作家陳柔縉表示,二十世紀初開始,各級學校陸續有音樂課,像師範學校的學生一週就有兩小時音樂課;台北的三高女(中山女高前身)三年級也規定必學風琴。

   「一直到一九七○年代,小學生手忙腳亂搬風琴進教室上音樂課的情景,還常浮現在許多人的童年回憶中。」國立編譯館教科書資料中心收藏的歷年音樂教科書,見證了二次戰後學校的音樂課程變遷。一九六○和七○年代的小學音樂課本,「共同歌曲」就有國歌、國旗歌、國慶歌、國父紀念歌、總統蔣公紀念歌及反共復國歌,一直到一九八八年的課本都仍充滿愛國意識。

   「學唱愛國歌曲是許多人求學的共同記憶。」全國教師會幹部、秀朗國小退休音樂教師張美英回憶說:「早年國小朝會時一定會唱國歌、國旗歌,接近重大節日時,老師就會趕緊教孩子唱國父紀念歌、蔣公紀念歌。」「早年的孩子可能連手提錄音機都沒有,對許多人來說,音樂課是唯一能夠聽音樂與唱歌的機會。」她也笑談有時風琴故障,得將自己嗓子當風琴用:「如果遇到鈴鼓、木魚、三角鐵等基本打擊樂器不足,只好克難敲桌子、踏地板、拍身體,全身上下幾乎都用上。」

  台灣史學者莊永明出生於一九四二年,他還記得,除了反共復國歌,當時還流行「造飛機」、「捕魚歌」和「哥哥爸爸真偉大」三首歌,同學們都戲稱為「三軍軍歌」,其中「造飛機」還是他的音樂老師吳開芽作曲的。

   一九七○年代中後期,校園吹起民歌風,民歌推手李雙澤在淡江大學一場演唱會呼籲「唱自己的歌」,揭開校園民歌運動的序幕,吉他與民歌熟悉的旋律,迄今仍讓當時的學生難忘。

   晚近校園流行歌曲愈來愈多樣,也有不少校園歌手崛起,甚至踏入流行樂壇,其中政大的金旋獎還贏得「明星夢工廠」的美名,張雨生、陳珊妮、陶晶瑩、陳綺貞、蘇打綠樂團與林育群等人,都是從金旋獎脫穎而出的。

   小胖林育群在十六歲參加第一場歌唱比賽後,發現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唱歌。他下定決心唱到好,上學唱、在家唱、上廁所也唱,常唱到被鄰居抗議。小胖鼓勵想當歌手的學生:「先找到自己的興趣,然後分配好時間,多練習,堅持到最後就會成功。」

   另一位從台大畢業的歌手韋禮安,也是從學生時期就一路在音樂比賽中過關斬將,他認為,要當好校園歌手,得先花時間在課業上:「唱歌、表演固然重要,還是要先想辦法畢業再說。」

  即使離校多年,學生時期高歌一曲的回憶,始終徘徊在許多人心中。無論音樂課本的歌謠、校園民歌,或是流行歌曲,永遠都是青春歲月難忘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