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新版前言


  
世間的「藝術原理」千條萬條,但到二十世紀接受美學問世,都一一蒙上了問號。
例如,你可以把喜劇的原理講得連篇累牘、雲遮霧罩,接受美學只投來了一個疑問:怎麼讓觀眾笑?
其實,社會上其他問題也是同樣,須從接受效果上來看意圖的實現程度。董事長準備了三天的講稿是否有效,不是看主題的深刻、資料的完整、語句的華美,而是看那天是否能調動多數聽眾的心理程式,一步步?生預期的心理反應。聽眾心理,是演講優劣的最終依據。


  二十年前,我目睹文化藝術領域難以計數的偽論、空論,懶得一一批駁,覺得當務之急是要帶領學生去尋找藝術創造的最終依據。我當時為戲劇學和藝術學找到的最終依據之一就是觀眾的審美心理。那些極左的宣傳高調,那些燥熱的評獎操作,那些陳腐的「國粹」、「省粹」癡迷,可以偽裝成文化主流,卻無法通過廣大讀者和觀眾的審美心理。因此,僅僅憑藉著觀眾心理,就足以把那些偽論、空論排除在當代話語系統之外。


  顯然,這是一個無奈的「兜底行為」,沒有想到,正恰與國際學術潮流完全吻合。我認認真真地鑽研了以德國為基地的接受美學和藝術心理學,豁然開朗,卻又覺得過於抽象,必須用古今中外藝術家的實踐來證明。做為學科,它們是新的,但做為學科所傳達的審美心理範疇,卻從人類擁有藝術以來就一直在發揮作用。因此,它們與藝術實踐的遇合,將會兩相滋養:既讓藝術獲得全新的思維高度,又讓學術獲得悠久的感性支援。


  我決定由此編成一部教材,並把長期被濫捧或狂貶所歪曲的中國藝術,做為與接受美學碰撞的重要素材。這部教材的主旨在於:為藝術表現尋找觀眾的心理依據。這個主旨的派生成果,必然是為藝術表現找到美學自覺。



  
與實驗心理學的方法相比,本書的最大「實驗」是廣泛調查了中外藝術實踐家留下的文書檔案中有關觀眾心理的思維紀錄。我想,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現代心理學的相關實驗,才有價值,才能揭示觀眾心理學在學科?生前的多方淵源。


  本書曾獲一九八五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一算,正好二十年了。
如果要對今天的青年讀者做一個自我推薦,那麼我會說:此書的理論架構尚可斟酌,此書的藝術感覺頗可信賴。


  理論架構的可斟酌處,是相對於我現在的認識來說的。如果這本書由我今天來寫,我一定會以更大的篇幅說明,觀眾的集體心理是一種人性的聚集,而要點醒和度化人性,一半要靠人性本身,一半則要靠神性。


  歷史上最傑出的藝術家就是在神祕而至高的神性領域與廣大觀眾對晤的,觀眾心理學無法清晰地解析這種對晤,因此也無法終極的闡述藝術。


  我不贊成「觀眾就是上帝」的說法,只認為觀眾靈魂深處有上天埋下的珍寶,藝術家正是要千方百計地去挖出這些珍寶,放在一起共同閃耀,使得人類的精神不墮落,不潰散。

                                        乙酉年冬日

Copyright© 1999~2024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下文化/小天下/遠見雜誌/30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