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

定價:320元  網站特惠價:272 (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套書限時優惠

蘇賓 著

美國古生物學家,目前是芝加哥大學的生物科學院副院長、個體生物學與解剖學系教授,同時在費爾德博物館擔任學術事務主管。他的化石探勘足跡,從美國賓州公路旁、亞利桑納州沙漠,遠至加拿大極區、中國東北。《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是他的第一本科普著作,不僅在美國成為暢銷書,更榮獲美國國家學院2009年科學傳播獎的「最佳著作獎」!

楊宗宏 譯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博士,目前在加州聖地牙哥的生物製藥公司,從事蛋白質藥物的研發工作。




 

 

 

 
 

一個充滿智慧、令人興奮、無法抗拒的科學探險故事。
這本書會永遠改變你如何理解身為人類的意義……
這不只是一本好書,同時也宣告又一位一流的科學作家登場了。

             ─薩克斯(Oliver Sacks),《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作者

把食物送入口中、提筆寫作、撫摸心愛的人,這些美好的事情,都要我們的雙手完成,但你可知道,讓我們長出手的基因,竟然改編自魚類形成鰭的基因。

酒後令人難過的宿醉、打嗝打個不停、新生兒常見的疝氣,這些煩惱,都源自於人類的身體改裝自魚類所遺留下來的痕跡,我們還真要感謝與鯊魚和其他魚類共享的那段經歷。

本書作者蘇賓在加拿大極區挖掘到「提塔利克」(Tiktaalik roseae)化石,提塔利克是距今三億七千五百萬年前的魚類,但同時擁有兩生類的原始特徵,是水中動物爬上陸地生活時的過渡物種。
我們的脖子、手腕、肋骨、耳朵,以及身體其他部位,都能追溯到這條魚的身上。這些都明明白白的顯示:陸上的動物的確是從水中的魚演化而來,我們都是魚的後代!
蘇賓還告訴我們,人類製造眼睛的基因開關與果蠅相同,填充在我們細胞之間、讓身體得以成形的膠原蛋白,海綿動物身上也有,我們細胞裡的粒線體如果出了毛病,還可以利用細菌來模擬研究。
當你讀完本書,你將更深入了解你的身體、你的生理、你的基因! 

/蘇賓(本書作者)

這本書出自我生命中那段不尋常的際遇。由於芝加哥大學醫學系有教授離職,我只好到他們系上幫忙教人體解剖學。

這門課的目的,是讓那些緊張的醫學系一年級學生,一邊解剖大體,一邊學習身體內各器官、孔穴、神經、血管等等的名稱及構造。這是他們進入醫學世界的大門,是醫師養成教育的暖身經驗。

我是個古生物學家,大部分的職業生涯是在從事魚類研究。乍看之下,你可能會想,教育下一代醫生的老師人選,沒有比我更糟的吧!

不過,讓古生物學家來教人體解剖學,是有很多好處的。為什麼?這是因為動物的身體構造通常比我們簡單,因而提供了理解人體構造的最佳途徑。教這些學生認識頭部的神經,最容易的方法是給他們看鯊魚的頭部構造;教他們弄清楚四肢的構造,最好從魚開始;而爬蟲類則有助於了解人腦的構造。

教了那門課後的第二年夏天,我與同事在北極圈挖掘出一條魚的化石。這化石提供了有力的線索,幫助我們了解魚類是如何在三億七千五百萬年前登上陸地的。這個發現以及教人體解剖學的經驗,引導我去探求它們中間關連的奧妙之處。而這本書就是探索後的成果。

點圖放大

點圖放大

尋找身體裡面的那條魚
成年後,我的典型夏季生活寫照,是穿越過北極圈,置身於冰天雪地中,在懸崖上敲石塊。大部分的時候,除了受凍、起水泡外,我一事無成。運氣好的時候,我可能找到古代的魚類骨頭。對多數人來說,魚骨算不得是什麼珍寶;但對我來說,這可是比黃金還要珍貴。

我們是誰?我們為何長成這副模樣?對這些問題,古代的魚類骨頭或許能給我們點啟發。

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地荒野之處所挖出的蟲魚化石,到所有現在還活著的生物的DNA,來了解我們的身體。但那不足以解釋,為什麼我相信古代動物的殘骸,而且還是魚的殘骸,能夠提供線索,讓我們了解人類身體的基本架構。

我們如何得以窺見數百萬年、甚至數十億年前,地球上發生的事呢?很不幸,目睹那一切的目擊者都不在了。事實上,過去大部分的時間中,地球上根本找不到有頭、有嘴、會說話的物種。更糟糕的是,以前曾存活的動物早已羽化成仙,牠們埋在地裡這麼久,屍體也大都消失了。

你稍微想一下:曾經活過的生物物種,99%已經滅絕了,其中只有極少數會變成化石留下來,而能被挖掘出來的化石更是少之又少。這麼一來,想由化石窺知我們的過去,似乎一開始就注定是機會渺茫了......

看到一顆扁平的魚頭

2004年這次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時刻。遠征北極的費用實在太高了,在缺乏重大發現的情況下,我們也只得放棄。

就在2004年7月初的四天之中,一切全都改觀了。當時我正在採石場的底部翻動石塊,大部分的時候是在敲碎冰塊,而不是石頭。我敲開一塊冰,看到了令我永生難忘的東西:一堆我們在這片採石區從沒見過的鱗片。順從鱗片的引導,我注意到被冰覆蓋住的另一團東西。那看來像是一組頜骨,不過不像是任何我曾見過的魚的頜部,而且似乎連接到一顆扁平的頭上。

次日,我的同事蓋特希(Steve Gatesy)在採石場的頂端翻掘石塊。他移開一塊拳頭大小的石頭,結果某隻動物的吻端就露了出來,正對著他。這化石跟我在採石場底端洞中發現的那條被冰蓋住的魚一樣,它的頭是扁的。這是個新發現,而且是很重要的發現。不像我發現的那條魚,蓋特希找到的化石很有機會是完整的。我們看到的是魚的前端,運氣好的話,其餘的骨頭或許會穩當的保存在崖壁內。

那個夏天剩下的日子裡,蓋特希便一片片的將化石周圍的岩石移除,以便能將整個化石骨架搬回實驗室,做最後的清理。蓋特希處理化石的精湛技術,使這個化石標本成為至今為止,所有發掘出的水陸過渡期動物化石中最好的一個標本。

既像魚,又像陸地上的動物

我們帶回實驗室的標本,基本上是一塊內藏有化石的大石頭。在實驗室裡,化石處理師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一小塊、一小塊的將岩石移除,他們通常是以牙醫用的工具或小尖鑿來處理。每天都有新的解剖構造從這塊動物化石顯現。每次磨出一個大區塊時,幾乎都讓我們對陸生動物的起緣有了新的理解。

2004年秋天從這些石頭逐漸顯露出來的,是一隻介於魚和陸生動物之間的漂亮動物。

魚類和陸生動物,從很多觀點來看,是有所不同的。魚的頭呈圓錐形,而早期陸生動物的頭幾乎像鱷魚,是扁的,而且眼睛朝上。魚沒有脖子,肩部是靠幾片骨板和頭部相連接。早期的陸生動物就像牠們的後代一樣有脖子,這表示牠們的頭可以獨自轉動,不需與肩膀連動。

除此之外,兩者之間還有許多較大的差異。魚的身上蓋滿了鱗片;陸生動物則無。而且有一點很重要,魚有鰭;陸生動物則有四肢,其上有手腕、手指、腳踝、腳趾。我們可以這樣繼續比較下去,並可表列出一長串魚與陸生動物的差異。

不過,我們發現的新物種將這兩類動物間的藩籬給打破了。這物種就像魚,頭上有鱗片,鰭上有膜。可是,就像早期的陸生動物一樣,牠的頭呈扁平狀,而且有脖子。牠的鰭的內側,則可見到對應於陸生動物的上臂與前臂,甚至部分手腕的骨頭,而關節也一應俱在。這是一條鰭上有膜,但鰭內卻具有肩膀、手肘和腕關節的魚。

在這條魚身上所能找到的陸生動物特徵,可以說都非常原始。例如,牠的上臂肱骨的形狀和突起,長得有點像魚、又有點像兩生類。同樣的,顱骨和肩胛的形狀也有類似的情形。

找這條魚花了我們六年的時間,不過這具化石證實了古生物學上的一個預測:這條新發現的魚不只是介於兩類動物之間,並且牠出現在正確的地質年代,以及正確的古代環境--牠是從三億七千五百萬年前的古代河流所形成的岩石中找到的。
* 摘錄自本書〈第1章 尋找身體裡面的那條魚〉 *

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 最新出版

達爾文與小獵犬號最新改版推出

達爾文大震撼 最新改版推出

你不能不知道的大祕密:我們的祖先竟然是條魚!
把食物送入口中、提筆寫作、撫摸心愛的人,這些美好的事情,都要我們的雙手完成,但你可知道,讓我們長出手的基因,竟然改編自魚類形成鰭的基因。酒後令人難過的宿醉、打嗝打個不停、新生兒常見的疝氣,這些煩惱,都源自於人類的身體改裝自魚類所遺留下來的痕跡,我們還真要感謝與鯊魚和其他魚類共享的那段經歷。
當你讀完本書,你將更深入了解你的身體、你的生理、你的基因!

1831年,英國海軍艦艇「小獵犬號」載著年方22歲的達爾文,從普利茅斯港出發,環球航行五年。這一趟旅行,使得一名原本成績勉強及格的大學生,蛻變為認真治學的自然學家;使得原本有志於擔任神職的年輕人,竟醞釀出抵觸聖經創世思想的演化論。
這是歷史上最重要的一趟旅程,後來成為「物種原始」理論的源頭,這個想法撼動了全人類的思想,而且影響至今,愈加深刻。打開這本遊記,跟隨達爾文環繞世界一周的腳步,參與他的探險旅程,你將會見識到各地繽紛的生命、特殊的地理、稀奇的風俗民情,並且目睹偉大思想的孕育歷程。

1831年,英國海軍艦艇「小獵犬號」載著年方22歲的達爾文,從普利茅斯港出發,環球航行五年。這一趟旅行,使得一名原本成績勉強及格的大學生,蛻變為認真治學的自然學家;使得原本有志於擔任神職的年輕人,竟醞釀出抵觸聖經創世思想的演化論。
這是歷史上最重要的一趟旅程,後來成為「物種原始」理論的源頭,這個想法撼動了全人類的思想,而且影響至今,愈加深刻。打開這本遊記,跟隨達爾文環繞世界一周的腳步,參與他的探險旅程,你將會見識到各地繽紛的生命、特殊的地理、稀奇的風俗民情,並且目睹偉大思想的孕育歷程。

定價:320元  網站特惠價:272 (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360元  網站特惠價:306 (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380元  網站特惠價:323 (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你可以閱讀    

《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達爾文與小獵犬號》+《達爾文大震撼》(合購)

定價:1060元  網站特惠價:795 (約75折) 目前庫存不足
 

Copyright© 1999~2024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下文化/小天下/遠見雜誌/30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