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準備塑膠袋、水、石膏、攪拌棒和調配容器,即可製作石膏拓印
2.將石膏加水攪拌至如奶昔班的濃稠之後,倒至塑膠袋上讓它自然流下呈現圓弧狀。
3.放上葉子,並使其與石膏貼平。
4.待石膏即將乾燥前,將樹葉用樹枝或牙籤挑起
5.等待石膏完全乾燥,即完成拓印 |
|
|
留住最美麗的自然線條
在野外做動物腳印拓印時,常常有石膏用不完的情況,我便將用不完的石膏拿來做其他自然物的拓印,其中唾手可得的葉子仍然是最好的拓印素材。不過,這可跟前面說過必須挑選葉片的葉拓完全不同。運用顏料做轉印在紙或布料上的葉拓,需要的葉子必須「葉脈清晰」、「突出?,這樣才有良好的拓印效果;但運用石膏所製作的人造葉脈化石,卻具有較大的包容性,無論是葉脈較纖細或是葉面上有細毛,甚至長滿蟲癭也都可以拿來轉拓,甚至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剛開始做葉脈化石的時候,我還煞有其事的裁剪長條薄鋁片做隔版,並隨身帶著沙拉油,以便在拓印前塗抹鋁片當做隔離劑,以防鋁片與石膏沾黏。要拓印時,將鋁片圍成一圈,放入葉子(葉脈朝上)再倒入石膏;經過多次的試驗,發現這樣的方式所製造出來的「化石」邊緣硬梆梆的一圈,不太自然,有點像是機器製作的「煎餅」,而且得大費周章的趁石膏還未完全乾燥之際,設法將它翻面,再將葉子拔除,這個過程常讓我心驚膽跳,因為水與石膏調和的份量無法拿捏的很恰當,乾燥的時間當然也無法準確判斷,更不用說得趁半乾之際拔下葉子。如果說每次去野外,都得帶上一籮筐的工具和器材,這樣似乎有違我自然輕鬆玩的原則。
輕輕鬆鬆做化石
於是開始思考如何將它簡單化,有次在婆羅洲採集完獼猴的腳印之後,將剩下的石膏倒出來,有如奶昔的濃稠石膏因為張力的關係,形成了美美的圓弧隆起表面,我覺得石膏不用有些浪費,因此隨手揀了片蕨類的葉子往上頭一貼(葉脈朝下)
,經過約五分鐘,趁石膏還未完全硬化之際,將葉子挑起來,結果拓印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除了蕨葉的型態完整清晰之外,連葉背的孢子囊都可以完整的拓印下來,而且石膏的外形圓潤又十分自然。
無心插柳的結果卻讓人驚豔,慢慢的實驗之後發現,做葉脈化石所需要的工具跟採集動物腳印的材料幾乎完全雷同,包括齒科用的超硬石膏(或一般石膏,乾燥時間較長)、攪拌棒一隻、切一半的寶特瓶一個(調製石膏用)
,唯一不同的是必須帶一個塑膠袋。
當你在野外找到一片讓你心儀的葉子之後,將塑膠袋舖在任何一個平面上當做隔離(這樣無論是高級的桌面或野外的泥地上,都能讓你的葉脈化石背面平整光滑),將適量的石膏加水攪拌至如奶昔般的濃稠狀之後,倒至塑膠袋上,讓它自然流下呈現圓弧狀,等待幾分鐘,觀察石膏表面水分慢慢乾燥之際,放上葉子,無論葉子的形態如何,葉緣有無波浪起伏,都將它慢慢壓下與石膏結合,待貼平之後,靜置五到八分鐘(實際乾燥情況仍需視現場判斷),待石膏即將完全乾燥之際從葉柄處慢慢向上拉起葉子,葉脈化石便大功告成。
 |
無論一般石膏或超硬石膏,乾燥後都是單一色彩,想要讓它更漂亮、更具自然風味,就用壓克力顏料來上色。 |
|
可以撫摸的自然紀錄
不過最後要拉起葉子的時間掌握,還需要多拿捏一下,很多朋友在製作的時候,太晚將葉子拉起,等到石膏完全乾燥之後,葉子再也拔不起來。拉起葉子之後的葉脈化石,在靜置一段時間之後,便堅硬如石,可以觸摸和把玩,既能當做藝術品欣賞,也可以做為辨識植物時,兼顧視覺與觸覺感官效果的教材。而且在標示植物名稱、製作時間與地點之後,還可以當做一個區域永久的生態紀錄。我現在只要有機會到野外,都會選擇一個當地特殊的植物葉片來做葉脈化石當成紀念品,喜歡自然的你也快動手做做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