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斯的故事 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 火星上的人類學家 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 優惠方案 回首頁

29首不可思議的大腦變奏曲
描述音樂對心智的強大影響
細膩刻畫人類與生俱來的「音樂之愛」

蔡振家專序導讀,王浩威、侯文詠、楊照誠摯推薦
長距《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亞馬遜網路書店度好書/《華盛頓郵報》醫學•科學類好書

蔡振家專序導讀 奧立佛薩克斯 自序 書摘


蔡振家 推薦序

薩克斯,改變了我的人生

一九九九年,在我赴歐攻讀音樂學博士的第一年,我開始讀薩克斯醫師的《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火星上的人類學家》,始料未及的是,這兩本書不但開啟了我對於生命科學的興趣,也改變了我的人生,影響我朝著「神經音樂學」的研究方向前進。

薩克斯的《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英文原著出版的時候,我正在進行一項有關鑼鼓音樂認知的大腦造影實驗,因此,對於這位神經學家的相關著作,自然非常好奇。就在我讀完此書不久,有幸受邀為它的中譯本寫推薦序,心中的喜悅自不在話下。

近年來,陸續有些生物學家寫了一些探討音樂的書籍,例如:《迷戀音樂的腦袋》(列維亭,二○○六)、《音樂、語言與大腦》(帕泰爾,二○○七)等。但是素有「神經文學家」之譽的薩克斯,有種特別奇妙的能力,他可以藉由神經學臨床案例的感性敘述,抽絲剝繭、循循善誘,讓外行人也得以一窺大腦的奧祕,這本《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也不例外。薩克斯引用了大量的病例來「敘事」,下筆時除了客觀、科學的醫師觀點之外,更帶有濃厚的藝文氣息與同理心,讓讀者感受到「薩克斯式」的說故事韻味。

本書的英文書名為Musicophilia,意思是「喜愛音樂」。或許為了「破題」,薩克斯在開頭便放了一個相當戲劇性的案例:席可瑞醫師遭受雷擊之後,不僅變得非常注重性靈,更驚人的是,他從此狂戀鋼琴,甚至因而導致婚姻破裂,也不改其志。薩克斯把這個案例放在顳葉癲癇的脈絡中來呈現(第一至三章),而顳葉內側的腦區確實與性靈有關。接下來的第四至第六章,環繞著「音樂想像」的主題,或許有些讀者會感到納悶:作者為什麼花了這麼多篇幅在這個看似無關緊要的議題上頭?我認為,薩克斯所感興趣的是音樂想像的獨特性,例如它跟語言、視覺、味覺想像的相異之處,這個問題十分深刻,直指音樂的本質,對此,薩克斯特別提到了基底核、創造力、音樂中的反復……等相關議題。

第七至十四章的主題是「音樂能力」。讀到這裡,我的感想特別多,時而頻頻點頭同意,但也有時側頭揚眉,心中充滿問號。薩克斯談到音樂才華的幾個不同面向,指出「光是音感好就夠了嗎?」,「有某方面演奏天賦的人,未必具備音樂感與品味」,這些觀念不禁讓我想到在大學教書所碰到的學生。

在通識課中有時候會碰到一些音樂感極佳的學生,有一位學生說:她沒有正式學過音樂,看譜也不太行,但學起南管來卻能掌握韻味、以直覺添加裝飾音,奇怪的是,班上有些學過多年西樂的同學,演奏起南管來卻較為死板。我自己的碩士論文是研究北管,深深瞭解到民間音樂偏重「口傳心授」、「悟性」的教育方式,相形之下,西方藝術音樂真是理性、科學、依賴樂譜,而臺灣的音樂科班訓練也太一板一眼了。

薩克斯在提到「絕對音感」的能力時不忘強調,有些具有絕對音感的人反而不太會聽音程和旋律,這點我深感同意,因為我在學北管、歌仔戲、採茶戲音樂時,由於只具備相對音感,所以很容易將同一首曲子移調演奏,然而,我身旁具有絕對音感的朋友卻苦不堪言。

讓我心中充滿問號的是一項頗具爭議性的研究:心理學家達曲發現,在音樂學院裡面,中國學生擁有絕對音感的比例遠高於美國學生,因此她大膽推測,小時候學習漢語這類聲調語言(有「平上去入」等不同的聲調),有助於獲得絕對音感。在我看來,這種觀點似乎是基於西方人對於聲調語言的憧憬,有點太「東方主義」了。這也顯示出:神經音樂學的研究,有待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參與,方能全面發展。

本書還有許多引人入勝的議題,例如:過度練琴所導致的感覺皮質重組、妥瑞氏症患者的超強節奏感、薩克斯最喜愛的一位病人……等,都值得愛樂的讀者細細品味。

在華人的音樂學界中,「神經音樂學」是個普遍受到忽視的領域,我衷心期待薩克斯此書的中譯本問世之後,能夠讓更多人對於這個領域有興趣,帶動相關的討論風氣。

甚至,也改變一些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