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定價:330
網站特惠價:261(約79折)
目前庫存不足
  書籍簡介
  目錄
  專家推薦
  前言 日常的錯覺
  精采書摘
  延伸閱讀

 

書籍簡介

 
★《誰說人是理性的》心理學界趣味版!
★「全球思想家正在閱讀的20本書」之一

你有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嗎?
你相信開發潛能、鍛鍊大腦那一套玩意兒嗎?
沒圖沒真相,有圖就有真相?

心理學搞笑諾貝爾獎得主用一隻大猩猩打破你的「自以為」,
為你揭發無聲無息在生活中操縱你的六大錯覺!

「看不見的大猩猩」實驗影片

 

 心理學史上最知名的實驗之一「看不見的大猩猩」打破了「眼見為真」這個信念,告訴我們:即使最明顯的資訊也會被我們漏掉。當大腦的注意力資源被占據時,人們會忽略發生在眼前的事件,就算它明顯如一隻大猩猩!在當今這個資訊快速流通、新事物大量塞滿我們生活的時代,生活中的「大猩猩」更是無處不在。
  《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這本書講的是深深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六大錯覺:有關注意力、記憶、自信、知識、因果以及潛能六大層面。書中集結各項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揭發許多日常生活中時而可見但人們卻完全沒有意識到的錯覺與邏輯謬誤。作者舉出許多反直覺性的科學研究證據,告訴我們:「看到」不等於「看見」。我們只看見我們想看見、所預期看到的一面,而遺漏了許多就出現在眼前但卻未進入意識層面的真相。
  對於自己的心智功能,我們抱持了許多扭曲的信念,它們不只是錯的,而且錯的方式還很危險。這本書探討何時以及為何這些錯覺會影響我們,它們對人類生活所造成的影響,以及我們如何克服或是減輕它們的衝擊。讀完本書,會讓你變得對自己與周遭不再那麼確定--但這也許是件好事。

【關於作者】
克里斯˙查布利斯&丹尼爾˙西蒙斯
  查布利斯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任職於紐約聯合學院。西蒙斯在康乃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就職於伊利諾大學。兩位作者均是權威心理學家,於1997年在哈佛大學認識並開始合作,共同完成了許多著名的知覺與認知實驗,心理學上最著名的實驗之一「看不見的大猩猩」——幾乎在所有心理學課本都提到的實驗,便是由本書兩位心理學家於1999年在哈佛大學所主導完成。兩人因「大猩猩實驗」獲得2004年心理學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

<TOP>
 

目錄

 

推薦文 平常心、平常眼  李國偉
推薦文 假作真時真亦假 戴勝益
導讀  「活在當下」的大腦vs.「意識之外」的大猩猩 陳建中
引言 日常的錯覺

第一章 「我想我應該會看見。」——注意力錯覺
誰說眼見便為真!
「看到」不等於「看見」,
你只看到你準備看到的一切……
第二章  教練鎖喉?——記憶力錯覺
記憶都經過大腦的篩選與重組?
越鮮明的記憶不代表越真實,
我們只記得「感覺」起來像真實的部分。
第三章 聰明的西洋棋手和愚笨的罪犯有何共通之處??——自信心錯覺
自信滿滿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表現?
無知往往比知識更能讓人產生自信?
錯不在自信,錯在迷戀自信。
第四章 你該學氣候預報員,還是避險基金經理人?——知識錯覺
知道「怎麼用」跟知道它「為什麼」能被用是兩回事;
知道發生「什麼」事,不代表知道「為什麼」會發生!
別誤把熟悉的感覺,當成真正的知識。
第五章 妄下結論——因果錯覺
在麵點中看到上帝,在股價中看到趨勢?
「相關」不等同於「因果」,
別把「以為」變成「因為」!
第六章 快快變聰明!——潛能錯覺
聽莫札特會變聰明?打電玩可以開發大腦潛能? 
別被偽科學與媒體操作給擺布了…
訓練大腦不如站起來動動身體!

結語 直覺的迷思
誌謝
文獻出處

<TOP>

 

專家推薦

 
本書警示讀者有關心智的「日常錯覺」,包括注意力、記憶、自信、知識、因果、潛能六大類,讓我們避免固執於預設的觀念架構,從而明察實際的世界。「日常錯覺」並不是天生壞事,「平常心」也並不平常,是要自覺地用心鍛鍊才能保持的境界,而本書正是一本極佳的導引。
——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偉

過去二、三十年裡,心理學界對日常生活中錯覺現象的了解,有了長足的進步。本書的作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的發現,由他們來討論這個問題,自是精彩可期。我相信,各位讀者在閱讀本書後,會對眼中所見這個世界的萬象,有很不一樣的看法。
——台大心理系教授 陳建中

一本兼具趣味性與啟發性的書!我們都過度相信自我感覺以及透過感官所建構出的世界。利用巧妙的心理學實驗與精彩的真實故事,《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將顛覆我們對人類大腦運作的自信,帶領我們認識令人目瞪口呆卻真實存在的日常錯覺,並點醒我們是如何受到這些錯覺操弄而不自知。
——《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 丹•艾瑞利(Dan Ariely)

從審判庭、寢室到會議桌,這本讓人驚奇連連的書道出心理錯覺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群體與個人。欲了解人類心智運作者不可不讀!
——哈佛心理學教授,《快樂為什麼不幸福》作者 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

克里斯和丹尼爾兩位心理學家教授的大猩猩實驗已經成為經典教材,而它的影響力更擴及於心理學之外,讓我們對人類意識與理性有不同的認識。在哈佛大學講課時,我總是一直向學生提到他們的這項大猩猩研究,我絕不會錯過此書,我也相信它絕對不會讓人失望。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語言本能》、《How the Mind Works》作者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
<TOP>
 

前言 日常的錯覺

 
“There are three things extremely hard: steel, a diamond, and to know one’s self.”
「世間有三樣東西其堅(難)無比:鋼鐵、鑽石,以及自知之明。」
——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摘自《Poor Richard’s Almanack》(1750年)

  大約二十年前,我們在哈佛大學教心理學時,對班上學生做了一個簡單的心理學實驗。沒想到,這個實驗日後竟然成為心理學領域最有名的實驗之一。它登上了教科書,成為全世界心理學導論課程的教材。許多媒體都曾經專題報導它,包括知名雜誌《新聞週刊》(Newsweek)、《紐約客》(The New Yorker),以及NBC的「日線」節目(Dateline NBC)。它甚至以展覽的形式,在舊金山以及其他博物館展示。這個實驗之所以會這麼受歡迎,是因為它用一種幽默的手法,深入揭穿了出乎人意料之外的結果——關於我們如何去看這個世界,以及我們所沒有看到的。
  你將會在本書第一章讀到我們這個實驗。經過這些年來的思考沉澱,我們終於明白,它所闡釋的,其實是一個更廣泛的原理,一個有關人類心智如何運作的原理。我們總是相信自己能夠看清眼前的事物、正確記得過去發生的大事、了解自己的知識限度,並且能準確判斷因果。然而,這些直覺信念常常都是錯誤的,這而些錯誤信念也遮掩蒙蔽住人類認知能力中的諸多重大局限。
  我們需要被提醒不要被外表蒙騙,因為我們傾向把外觀表象視為內在品質的確實廣告。我們需要被告誡,省一毛錢就等於多賺一毛錢,因為我們會差別看待「賺進來的錢」與「已經擁有的錢」。這些警世格言都是為了幫助我們避開直覺造成的錯誤而存在。同樣的,富蘭克林所指稱的世間最堅硬、困難的東西,也暗示了對於「我們很了解自己」這樣的直覺信念應該加以質疑。在行經的人生之路上,我們好像非常了解自己的心智運作與行為背後的成因。但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毫無頭緒。
  《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這本書要講的是,深深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六大錯覺:有關注意力、記憶、自信、知識、因果以及潛能的錯覺。對於自己的心智功能,我們抱持了這些扭曲的信念,它們不只是錯的,而且錯的方式還很危險。我們將探討何時以及為何這些錯覺會影響我們,它們對人類生活所造成的影響,以及我們如何克服或是減輕它們的衝擊。
  我們刻意採用「錯覺」這個字眼,是想要類比於「視錯覺」現象,好比藝術家艾薛爾(M. C. Escher, 1898-1972)利用立體圖形壓縮至平面所造成的視覺矛盾2現象,以及視知覺的局限,創造出名作裡頭那些「爬不完的樓梯」——即便你知道他的整體結構違反常理,你還是會覺得每個樓梯看起來都是正常的。日常錯覺便是如此頑強:就算我們知道自己的信念和直覺有缺陷,它們依舊無可避免。我們把它們稱做「日常」錯覺,正是因為它們天天都在影響我們的所作所為。當我們一邊開車一邊講手機卻認為自己的注意力足以應付路上交通時,我們即被其中一種錯覺所影響;當我們認定某人要是記錯了過去的事,必定是在扯謊,我們也上了某種錯覺的當;當我們因某人看起來最具自信而選其擔任領袖,我們又被另一種錯覺所影響;當我們展開一項新計畫前,自認可以準確評估多久得以完成該計畫時,我們還是受到某個錯覺擺布。事實上,沒有一種人類行為可以跳脫日常錯覺的魔掌。
  身為心理學教授,在藉由設計與執行心理學實驗來維生的同時,我們發現對人類心智研究得愈多,便看到愈多錯覺對生活的影響力。你可以發展出一套類似X光的洞察力,看透自己的腦袋在玩什麼花樣。等到你讀完本書,你對於那位隱身幕後的藏鏡人以及諸多統治你思想與信念的道具,將會多了解一些。一旦你了解什麼是日常錯覺,你將能以不同的眼光來看世界,而且你對它的想法將更為清晰。你將能看出錯覺如何影響你的思維與行動,就如同影響周遭其他人一樣。也因此,如果再有新聞記者、經理人、廣告專家以及政客——不論是有意或無意,利用你的錯覺來混淆視聽或是說服你時,將會馬上被你看穿。了解日常錯覺,能引導你重新校正自己的生活模式,除了可以幫助你因應大腦運作的局限,也可利用其所造成的優勢;甚至有可能藉由這些洞察力來創造娛樂或財富。最重要的是,揭開那層扭曲我們的認知的面紗之後,將讓我們與現實接軌,重新認識自己與世界的原本面目。

<TOP>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我想我應該會看見。」
  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五日,天氣陰冷,大約凌晨兩點鐘,在波士頓Grove Hall區,一夥四名黑人男子匆匆離開一家漢堡店槍擊現場。他們駕著一輛金色凌志轎車離去,警方無線電誤稱該槍擊案受害者是一名警察,一時之間,四面八方各區的警力都往這裡趕,投入這場十英哩遠的飛車追逐戰。在為時十五到二十分鐘的紊亂追逐過程,有一輛警車還打滑撞上停靠路邊的小貨車。最後凌志轎車終於衝進一條死巷,動彈不得。兇嫌跳下車,四散逃逸。其中一名叫做布朗的二十四歲嫌犯,身穿黑皮衣,一鑽出後座,就衝往死巷邊的鐵絲網柵欄。最先趕到現場的是一輛車身沒有標示的警車,停在凌志的左邊。車上坐的是得過勳章的反黑小組警官考斯(Michael Cox),他從小就住在這附近,下車後立刻跑去追布朗。考斯也是黑人,而且當天晚上身著便服;他穿的是牛仔褲,黑色連帽上衣,以及一件厚外套。
  考斯只比布朗晚一步跑到柵欄前。布朗在翻越柵欄頂端時,夾克被鐵絲網鉤住了。考斯追上去,想把他拉下來,但布朗還是拼命翻到另一邊去了,於是考斯也準備翻過柵欄繼續追。然而就在他開始攀爬時,後腦突然被不明鈍器敲了一記,可能是警棍或手電筒之類的,而後他便不支倒地。原來另一名員警誤把他當成嫌犯,然後好幾名員警開始圍毆他,對著他的頭、臉以及後背猛踢。好一會兒之後,才有人喊道:「住手,住手,他是警察!!」所有警員一哄而散,只留下昏迷不醒的考斯躺在地上,滿臉傷痕,頭部腦震盪,腎臟也受創。
  值此同時,更多員警陸續加入追捕兇嫌。迅速趕到現場的是來自波士頓南區,身材高大健壯的康里(Kenny Conley),他四年前才進入警界,當時高中剛畢業沒多久。康里在追到距離金色凌志四十英呎的地方停下腳步。康里看到布朗爬上柵欄,翻到另一邊,然後往前跑。康里跟著布朗越過柵欄,徒步追了他一英哩之遠,終於在河岸街的停車場逮到布朗,把他銬回警局。康里並沒有參與圍毆考斯,但他是在考斯被拉下柵欄痛毆之際開始追布朗的,而且他翻越柵欄的地方就緊鄰考斯被毆打的地點。
  雖然幾名兇嫌一一落網,槍擊案算是解決了,但是考斯警員被毆打的案子卻始終沒有頭緒。接下來兩年期間,警方內部的調查人員以及一個大陪審團,一直試圖還原案發當天巷子裡頭的真相。到底是哪些警察毆打了考斯?他們為什麼要打他?他們真的只是誤把黑人同事當成嫌犯嗎?如果真是這樣,他們事後為何要逃走而不通知醫療人員來協助?案子一直沒什麼進展,於是在一九九七年,地方檢察官將案件遞交給聯邦當局,讓他們來調查其中是否有侵犯公民權的嫌疑。
  考斯指認出三名當天晚上圍毆他的員警,但是這三人全都否認,表示對這件事完全不知情。警方最初的報告甚至指稱,考斯是因為踩到一片冰,不慎滑倒在一輛警車的車尾,所以才會受傷。雖說那天晚上現場將近六十名警員當中,必定有許多人都親眼目睹考斯事件的經過,但卻沒有任何人承認知情。以下就是逮捕布朗歸案的康里,在立誓之後,回答調查人員的內容:

問:所以你的證詞是,你在看見他翻過柵欄後幾秒鐘,你就已經爬上柵欄?
答:是的。
問:而你當時並沒有看到任何身著黑色便服員警在追他?
答:沒有,我沒看見。
問:根據你的證詞,事實上根本沒有黑衣便服員警在追他?
答:我沒看見。
問:如果有員警在追捕嫌犯,你應該會看到?
答:我應該會。
問:而追捕的員警如果拉住爬到柵欄頂的嫌犯,你應該會看到,是吧?
答:應該會。

  當康里被直接問道,在那種情況下,他是否應該會看見考斯正在設法把布朗扯下來時,康里答道:「我想我應該會看見。」康里這些簡短之至的回答,暗示出這是一個不情不願的證人,聽從律師的建議,只回答是或否,不主動透露其他資訊。既然他是真正去追捕嫌犯的警察,他所在的位置,照理有助於釐清真相。但是因為他始終不承認當時有看到考斯,使得聯邦檢察官無法控告圍毆警員,最後這起攻擊案無法起訴任何人。
  整起案件中唯一遭到起訴的人,反而是康里自己。他在一九九七年被控犯下偽證罪以及妨礙司法罪。檢察官相信康里確實是在「作偽證」——在發誓說真話的情況下,竟然出乎常理之外地宣稱沒有看到發生在眼前的事。根據這個說法,康里和其他宣稱對圍毆事件不知情的員警一樣,都是出自於不願意出賣同事。事實上,就在康里被起訴後不久,波士頓地區知名的記者萊爾(Dick Lehr)便寫道,「考斯案顯現了一條波士頓警方的沉默守則……一個關係緊密的警察圈子,用虛假的故事來包庇自己人。」
  康里還是不肯更動說詞,於是他的案子被送上法庭。布朗指認逮捕他的警察是康里。他還說,在他翻過柵欄後,曾經回頭,看到一名高大的白人警察就站在圍毆現場的旁邊。另一名警員也作證說康里在現場。陪審員全都覺得不可思議,康里在衝向柵欄追捕布朗的當兒,怎麼可能沒注意到圍毆場面,或是甚至沒看到考斯。審訊結束後,有一名陪審員說道:「即便當時一團混亂,我還是很難相信他竟然什麼都沒看見。」陪審員尼可斯則說,有一個陪審員跟他說,他的父親和叔叔都是警察,而警察都學習去「觀察所有的事」因為他們是「受過專業訓練者」
  康里的證詞無法吻合陪審團(以及康里本人)的預期看法,於是陪審團判他有罪。在偽證和妨礙司法兩項罪名,康里都被判有罪,需要服刑三十四個月。二○○○年,當最高法院駁回他的案件後,他就被波士頓警局開除了。康里的律師重新上訴,讓他暫時免於牢獄之災,而他則轉行當起木匠。
  前面提到那位報導考斯案件與「沉默的藍色之牆」的記者萊爾,之前從沒見過康里本人,直到二○○一年夏天在訪問過他之後,萊爾開始懷疑,康里對於他在追捕布朗過程時所看到的以及經歷到的描述,會不會是真話呢。於是,萊爾帶著這位前警員來到哈佛大學,拜訪丹尼爾的實驗室。

<TOP>
 

延伸閱讀

誰說人是理性的! 不理性的力量 大腦開竅手冊 大腦決策手冊 再想一下:好決策的關鍵思考術
定價:380
網站特惠價:323(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380
網站特惠價:323(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400
網站特惠價:299(約7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400
網站特惠價:299(約7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320
網站特惠價:272(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