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變動年代的台灣
我常常回想:為什麼當初會選擇念新聞系?後來又選擇了雜誌這個媒體?思索了幾十年,大概是:我對人有興趣,我對人發生的故事有興趣。在兒時閱讀的書本中,我對書中的人物描繪、個性分析、行為模式留下的記憶特別深刻。
辦雜誌,為台灣開一扇資訊之窗
大學畢業後,我幸運地走進了不是時刻衝鋒陷陣、分秒搶奪熱點的每日新聞;雜誌讓我有思考、沉澱、深入的空間。
一九八六年與高希均教授、張作錦社長創辦《遠見》。當時尚未解除戒嚴,台灣仍是一黨獨大,與大陸不相往來、不准通訊;電視、報紙、電台皆有壟斷。
因為報紙限張數,壟斷的不只是言論,還包括了資訊。看不到足夠的國際新聞,更看不到完整的大陸消息。
一九八七年底,蔣經國總統做出了改變台灣前途一項重大決策:解除戒嚴、開放大陸探親。於是台灣走上民主、開放的社會。
就在同時,全世界也在改變: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天安門事件。九○年代以後,邁向千禧年,走進下一個世紀。科技改變了全世界人類的生活;全球化浪潮襲擊產業、經濟、金融、就業,打破了傳統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思維。
舉一個例證。二千多年前,希臘哲人蘇格拉底喜歡漫步小樹林講學,學生跟著他的腳步探索知識;二千年後,學生上網YouTube,就可以上哈佛大學沙哈爾(TalBen Shahar)教授的「幸福課」、觀看賈伯斯(Steve Jobes)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正如《預約五百年》一書中所指出的:人類歷史如大河直奔而下──我們就處在從秩序到脫序,從經驗到創新,從理性到混沌,加速的大河沖擊攪拌的世界。
台灣,當然不可能脫離這個「沖擊攪拌的世界」。這二、 三十年來,政黨輪替、兩岸交流、科技改變生活、文化多元開放。當然,也帶來了價值觀混亂、政黨對立、媒體亂世。
------------------------------------------------完整內容請參閱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