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回春發芽,老樹開花,崑曲的老靈魂,得以在舞臺上再次以青春姣好的形貌,翩翩起舞,傾倒眾生。
─ 白先勇


白先勇策畫,張淑香的新劇本,崑曲大師華文漪與岳美緹的現身說戲,董陽孜的字,奚淞的畫,王童、曾詠霓的淡雅服飾,王孟超的舞台設計,古琴大師李祥霆與千年唐代古琴,美學家辛意雲的情愛新詮……

定價:280元  網站特惠價:238 (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玉簪記》舞台燈光的極簡主義     王孟超、黃祖延 ﹝楊文瑩採訪﹞

2004年,王孟超與黃祖延合力打造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印象,一改傳統崑曲雕梁畫棟的設計風格,改以投影布幕作為畫屏,並利用高低舞台,營造不同場次的氛圍,令人耳目一新,呈現崑曲的現代感。

新版<玉簪記>如何再創崑曲新視界?


 

問:崑曲的舞台設計應當握那些重點?
王孟超:中國傳統文化向來講求意境,不強調具象,例如繪畫,把色彩拿掉,只留墨分五色便呈現一方開?天地;中國戲曲更是如此,一桌兩椅就演起來了,如四郎探母,演員並非真正流淚,只是一個拭淚的動作,台下的觀眾就哭得浠浬澕拉的了,它需要觀眾的參與,就其人生經驗,美學涵養來欣賞。

崑曲的美,由曼妙舞姿、動人戲曲、美麗的詞句所構成,已是一大視覺饗宴,舞台的設計應力求簡單,不喧賓奪主。

問:崑曲已經有好幾百年歷史了,早期的舞台設計與現代的舞台有何不同,所產生的效果又為何呢?
王孟超:早期的舞台是把表演區往前延伸至觀眾席的三面式舞台(Thrust stage),觀眾圍繞舞台三面而坐可以感受到演出現場的力量。加上崑曲表演常常舞台上只有男女主角兩個人,一唱就半個小時,若在蘇州庭園表演,搭配小橋流水的景緻使畫面豐富。

但現代劇場的舞台大多是鏡框式(Proscenium stage),如國家劇院,舞台面對觀眾席,觀眾從正面欣賞表演者的演出,崑曲的欣賞極易被現代舞台給抹殺掉,因為光是第一排的觀眾與舞台的距離便有六米,這樣的距離使得演員不易與觀眾互動。

 


為了不讓舞台顯得太空蕩,便得要製造與觀眾的親密感,首先統一基調美學後,於舞台兩側高掛立軸,背景以董陽孜老師的書法字、奚淞老師的畫作投影背襯,再加上燈光適時的運用來營造每一場次的氣氛。

問:不論是牡丹亭或玉簪記都使用董陽孜、奚淞的作品,他們都是該領域的大師,合作上是否遇過衝突,如何排解?
王孟超:不是謙虛,我在董陽孜老師、奚淞老師身上看到大師風範,與他們合作,我的收獲大於付出。

董老師非常有實驗精神,我們說要在她的寫的?荷?字上加兩個紅點,讓字更像幅抽像的荷花,她都行。為了表現道觀氣氛,請她以小楷書寫一大篇法華經文,她也一口就答應,我們都知道她早己揮灑慣了,再回頭寫端正的小楷肯定綁手綁腳的,很辛苦,但為了彰顯效果,她都願意配合。她的字已成抽象畫,美得不得了,她就像座寶藏,我們拚命地挖掘。

奚淞老師更是一位修行者。我們使用不少佛的意象來呈現道觀,一開始白老師有些疑慮,擔心對佛不敬,奚老師為此幫我們上了一堂佛法課,讓我們認識佛的境界並不是那麼狹隘,在世俗面,佛也鼓勵人間相愛,觀照小兒女的愛情,這翻解析讓我們豁然開朗。

另外,有回他看到董老師書法字體揮灑自在,奚淞老師覺得自己以前舊作相較之下,顯得有些呆板,線條過於拘謹,今日修為境界不同,便全部重繪。

舉個例子,玉簪記的場景是在道觀,我一開始的想法比較具象,想做一個廟宇的屋頂來表現,有時將屋頂置於東,有時置於西,代表東廂房與西廂房。後來討論的結果,決定以奚老師的觀音畫像、董老師抄寫法華經的經文來取代。有了兩位大師的加持,我們的舞台已是精彩萬分了。

問:舞台上有董老師的書法字體、奚老師的白描佛像、王童導演設計的簡美服飾來烘托演員的演出,的確美不勝收,如何運用燈光營造不同主題與層次呢?
黃祖延:舞台上的元素已相當豐富,燈光設計要採用?減法?原則,也就是不使用色彩濃厚的光,改而追求一種高淨度的透明感,也因如此而能將淡雅的服裝色彩有效的還原和襯扥,營造出崑曲的雅緻。

問:燈光淡雅的難度是否比較高?因為要做到一種若有似無、但又為整體設計增加一種優雅的光澤,感覺好像化裸妝,得要輕透到不著痕跡?
黃祖延:是比較難的,現代音樂會或舞臺劇燈光變化比較豐富;一般傳統戲比較使用大白光來呈現;而崑曲的燈光在色彩上則偏重清透、變化上呈現輕柔,若太強調燈光,反而會使許多舞台元素無法浸淫、融合。

問:同樣是崑曲,牡丹亭與玉簪記的燈光設計重點有何不同?
黃祖延:牡丹亭有人、鬼、花神等,是大場戲,有較多的氛圍可塑造;玉簪記是小品,視覺印象幾乎在道觀,要呈現更雅緻,我們會打一些樹影、花影在地板上,增加一種很低調的流動感,若是一人或兩人對戲,就要使表演區明亮,在演員外圍的地板上打上顏色較深的影子,把層次區隔開來。

問:<玉簪記>中最具挑戰的燈光設計是哪一折子戲?
黃祖延:是戲劇張力最強的【秋江】。一般傳統的戲劇表演會使用很具象的手法如划船,呈現人在江上的感覺,但我們希望以很輕淡的水紋光線做象徵,在執行上有其困難度。這場戲道姑妙常承舟追書生潘必正,水紋燈光要小心地打在地板上,但因男女主角是繞著舞台跑,動作比較大,要很小心地避免打在演員的衣服上,我們以電腦燈來操作,感覺還不錯,但覺得還可做得更成功,正在繼續努力嘗試。

問:有了第二次的崑曲製作經驗,相信一定能呈現更成熟的視覺效果,您個人認為還有什麼地方需要再加強、突破?
王孟超:蘇州首演後,岳美堤與華文漪老師的一席話讓我印象深刻。他們都很羡慕新版<玉簪記>美絕的服裝,現代的舞台設計,但也擔心若太追求美學上的一致,恐又失去了傳統戲曲所謂的?行當?。傳統戲曲的角色鮮明,演員一出場即可知道他的身份,但新版<玉簪記>講究統一美學,使得人物失去涇渭分明的區別。我想除了演員們要更努力,把角色刻劃更鮮明之外,我們在現代化的過程也要小心謹慎!

Copyright© 1999~2024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下文化/小天下/遠見雜誌/30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