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回春發芽,老樹開花,崑曲的老靈魂,得以在舞臺上再次以青春姣好的形貌,翩翩起舞,傾倒眾生。
─ 白先勇


白先勇策畫,張淑香的新劇本,崑曲大師華文漪與岳美緹的現身說戲,董陽孜的字,奚淞的畫,王童、曾詠霓的淡雅服飾,王孟超的舞台設計,古琴大師李祥霆與千年唐代古琴,美學家辛意雲的情愛新詮……

定價:280元  網站特惠價:238 (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高雅、文雅、淡雅 ── 崑劇服裝的跳脫明豔傳統的再突破   王童、曾詠霓 ﹝楊文瑩採訪﹞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於台北國家劇院首演,豔驚四座,整體美術設計尤如春日牡丹,美不勝收,其中,導演王童與曾詠霓夫婦設計的粉嫩飄逸服裝更令人耳目一新,引發大陸各地引劇團仿傚,蔚為風潮。

2009年,白先勇帶領原班人馬製作新版<玉簪記>,定調「簡美」,已成功打造牡丹亭淡雅形象的王童,如何挑戰自我,再創另一美學震撼?

問:從<牡丹亭>與<玉簪記>的服裝設計,您如何詮釋。
王童:當初白老師找我做美術設計時,就說視覺上一定要「青春」,牡丹亭本身是大場戲,女主角從人變成鬼,下地獄受冥判,又有眾多花神守護等等,服裝一定要壯麗,但色彩又不能像傳統戲劇那麼重,所以我去掉很多對比色,另外再加強服飾上的彩繪、彩繡功夫,塑造現代感,以我自己主觀的認知,覺得還蠻好看的。
但經歷一次大家普遍覺得不錯的設計後,再做玉簪記,同樣要呈現青春、優雅的感覺,如何與牡丹亭做區隔?這段構思期間看了好幾本玉簪記、演出的DVD,試圖抓出一個新方向,過程花費很多時間與心力,挺辛苦的。

我們的大原則是先找出<牡丹亭>的設計缺點,去掉後,再加上新的想法。
<牡丹亭>的服裝因為考慮演員的肢體呈現,所以材質的選擇比較輕薄,但<玉簪記>是齣小品喜劇,陣容沒那麼龐大,所以在服裝上便加強重量感,選擇磅數較重、較挺的布料,並且在繡彩上做改革,繡工比<牡丹亭>更精緻一百倍都不止。

若以比喻來說,<牡丹亭>像氣勢磅礡的交響樂,<玉簪記>有如婉約動人的室內音樂;牡丹亭若像記?故事的厚重壁畫,玉簪記則像精緻的水彩畫。

問:<玉簪記>的場景在道觀,整體設計上,您如何呈現兼具青春與素雅的感覺?
王童:從清末到現在,傳統戲劇表現道教的服飾一直使用「菱形」符號,行人敢破壞,我查了很多資料但找不出為何一定要使用菱形的原因。我看過一份紀錄,梅蘭芳有做過修改,雖然是小幅度的,道服變好看了,可見改變是好的。

宗教應可順應各地的風土民情,比如佛的服裝,在西藏是暗紅色,露肩的,像達賴喇嘛的服飾,傳到泰國,它變成非常搶眼的黃,在中國就比較複雜了,有灰的,有像佛光山的土黃色,像慈濟近乎白色等,我想無論顏色如何,重點是如何彰顯素雅、莊嚴,所以我們就想改變它。

我選擇了佛與道教最崇高的符號-蓮花,感覺清新脫俗,視覺效果比菱形好看多了。為了更寫意,我們把蓮花隱藏在布料裡,色系要很巧妙的運用,所以又花了不少心思。這齣戲最後一折【秋江】,為了表現男女主角在江上追逐的熾熱情感,採用水紋與蓮花的圖案,創造更大的飄逸感。

問:牡丹亭的服裝已經夠淡雅了,玉簪記還要更淡,如何做到?
王童:是啊,愈簡單的東西愈難做,像寫毛筆字,筆畫愈少愈難寫,畫畫也是;「簡」之所以難,是因為它沒法掩蓋、修飾。好比我們的服裝質料很淡,繡線的顏色就要選得淡、又能看得見,光是一朵繡花就有五個層次,你可以想像那是多麼磨人的功課!

問:<玉簪記>還有那些設計是有別以往的?
王童:我看過很多古畫、仕女圖,古代仕女們蠻喜愛使用披肩,但傳統戲劇因為方便肢體動作的開展而避開披肩的使用,我大膽向白老師建議,在【琴挑】劇目中,為女主角做了一件紗繡的披肩,材質輕柔到不會遮蓋演員的身段,導演翁國生也很贊同,彩排時,我看到整體設計是蠻成功的。

另外,道具方面,以往<牡丹亭>的桌椅布料是用蘇繡,這回<玉簪記>則不用繡花,採用中國最重要的布料-織錦緞,將圖案織在布裡,一樣美麗,但不致於搶過衣服的風采,頭飾也是簡化的,以不影響演員演出為原則。


問:男女主角的服裝設計有什麼特別符碼?色彩與材質上又有何創新?
王童:我為男女主角各設計六套衣服因應六折戲目,都很淡雅,以男主角的服裝為例,分別加上了竹、梅花與梨花的繡彩。竹子代表中國讀書人的氣節,情竇初開時使用梅花,也有高風亮情的意味,愛情濃烈時採用梨花來彰顯。其它幾套則為單色織錦的創作。

江南的織錦與蘇繡同樣有名,都是蠶絲的揉合,應用上可以千變萬化,端看自己的想法,千萬不要迷失在刺繡的追尋。像男主角俞玖林在【問病】的這件服裝就是織錦,共有黑色、深灰、淺灰、白色共四個顏色,而淺灰織錦上有白色的暗花,白色織錦上則繡上黑的鑲邊,它的設計是揉在一起的,非常雅緻,而不是突然繡一朵大花,顯得突兀。

時代在變,審美觀也在變。早期在北京的戲院,演員一定要唱得很大聲,因為台下有小販在叫賣,加上舞台燈光不好,所以戲服顏色要重,再繡個大牡丹讓觀眾看得清楚,但現在是21世紀的舞台了,我想很多美學原素都可改革、再創新!

問:在藝術追求上,您鼓勵不斷創新,但崑曲是古老劇種,應該有很多規矩,您是否遭遇反對批評,您如何看待?
王童:時代變遷,每個人自己也在變,但一遇到老祖宗的東西又保守起來。比如北京的老宅,各界強力保護它的外觀,但裡面的陳設卻早就中西合併了,這說明了你喜歡的美是可以保留的,但要因應時代適時改變。

戲劇也是一樣,崑曲自明朝流傳到現在,它以戲和故事感動人心,這是最重要的,但視覺上,那個時代覺得好看,現在看卻覺得老舊,令人產生排斥,少了觀眾認同就無法流傳下去。崑曲在明清是一種時尚,但過去的時尚已成現代的傳統,傳統有合不合適的問題,合適的保留,不合適的就改變。

有一次我去蘇州改衣服,遇到一位北京崑劇院的服裝設計,知道我是王童後,他站起來跟我鞠躬說:?我們都在學您的衣服!?我覺得很榮耀。我們的服裝在那個廠子製做,起了化學變化,很多大陸劇場也都來做衣服,甚至有遠從西安而來的,這代表我們的改變是對的。

變是進步的開始。但要小心的變,有思維、有研究的變,不能為變而變;戲劇本身是最重要的,視覺是附帶的,但可以幫助戲的呈現。我們很小心的往前跨,要看觀眾接不接受,從牡丹亭的經,驗,觀眾是肯定的。

我們團隊的美學底子是比較整齊的,可以為了一個細節開N次的會議,不論是畫家奚淞、大書法家董陽孜,舞台設計、服裝設計,都可為了舞台效果一再地修改作品,所以這次看戲,不只單看<玉簪記>,而是看由白老師所領導的,這整個框框的美學。又一次的結合,不同的創作,好壞等待觀眾欣賞、評定了。

Copyright© 1999~2024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下文化/小天下/遠見雜誌/30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