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回春發芽,老樹開花,崑曲的老靈魂,得以在舞臺上再次以青春姣好的形貌,翩翩起舞,傾倒眾生。
─ 白先勇


白先勇策畫,張淑香的新劇本,崑曲大師華文漪與岳美緹的現身說戲,董陽孜的字,奚淞的畫,王童、曾詠霓的淡雅服飾,王孟超的舞台設計,古琴大師李祥霆與千年唐代古琴,美學家辛意雲的情愛新詮……

定價:280元  網站特惠價:238 (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崑曲發源於蘇州附近的崑山,具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有「百戲之母」的稱號。根據《南詞引正》,崑曲形成於元代末年,明代崑山腔是戲曲四大聲腔之一,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清曲唱家魏良改良崑山腔,採用中州韻系,依字聲行腔,「調用水磨,拍捱冷板」,使崑腔具細膩婉轉的特色,因之又有「水磨調」、「水磨腔」之稱。

崑曲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明嘉靖到清乾隆兩百年間是崑曲的全盛時代,崑劇舞台藝術亦在清朝中葉發展成熟,獨霸中國劇壇二百餘年,流行大江南北,是當時的「國劇」,上至朝廷,下至市井,莫不愛好此道。

崑腔劇本之豐富,在各劇種中首屈一指,結合了經典文學、音樂、舞蹈及戲劇,同時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美學,令人驚豔。經過數百年的千錘百鍊,無數文人、音樂家、戲曲表演者的投入,終於磨合成一種最精確、最精純、最精緻的表演藝術,與中國文化的基本美學十分契合:抽象、寫意、抒情、詩化,是一種以簡馭繁的古典美學。

崑曲演出以「摺子戲」為特色,講究口傳心授,民國時期蘇州崑曲傳習所的「傳」字輩學員尚可演出四百多齣摺子戲,卻因時局戰亂動蕩,藝隨人走,讓崑劇傳統劇目的數量急劇減少。

1956年,浙江崑蘇劇團根據小說《錯斬崔寧》改編《十五貫》登台,周恩來觀看之後大為感動,他說:「你們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十五貫》有豐富的人民性和相當高的藝術性。」這次搶救救活了崑曲的劇團體制和人事制度,各地陸續成立的崑劇團,形成了當前崑曲的大致格局。

張曉風認為用西方藝術相比,崑曲近似書齋劇,是一種華豔燦爛的「劇詩」。2001年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第一名,為目前僅存的少數活遺產之一。

即便崑曲獲得古今中外的認定,但隨著西方戲劇大興其道,年輕人鮮少接觸崑曲,隨著崑曲的觀眾逐漸老化,崑曲逐漸式微。作家白先勇號召兩岸四地的文化菁英,共同製作結合傳統戲劇與現代舞台觀念的青春版崑曲大戲,希望藉由青春煥發、形貌俊麗的演員來吸引年輕觀眾,激起他們對美的嚮往與熱情,讓這古老的劇種得以穿越時空及語言的隔閡,代代相傳。

而《玉簪記》更是明傳奇的名著之一。敘述書生潘必正與道姑陳妙常衝破禁忌禮俗的一段熾熱愛情故事,是崑曲劇目中極具代表性的生旦戲。由張淑香教授整編的新版《玉簪記》仍由蘇州崑劇院傑出演員俞玖林、沈豐英擔任男女主角。由崑曲大師岳美緹、華文漪親自傳授,名導演翁國生執導。音樂由上崑周雪華編曲。是一部結合兩岸文化戲曲菁英共同打造的一齣藝術精品,繼青春版《牡丹亭》之後,在崑曲演出史上豎立一新的里程碑。

Copyright© 1999~2024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下文化/小天下/遠見雜誌/30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