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新論競爭五力 
波特看氣候變遷:把公益變商機
策略是什麼?
 
 

 

策略是什麼? HBR最新第七期

  企業活動愈來愈全球化,也面對愈來愈多國際級的競爭對手,因此必須擬定一套完整的策略,才能在多變的市場中保持優勢,超越競爭對手。策略既然如此重要,那麼,策略是什麼?策略管理大師麥可.波特,1996年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策略是什麼?〉,指出企業「做得更好」不能算是策略,對接下來十年的管理學界與企業界,都有很深的影響。

要目精華

   1996年,策略管理大師麥可.波特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策略是什麼?〉一文,提出影響管理學界與企業界的突破性觀念。

策略是什麼?

   企業的主要目標是達成良好績效,而營運效能和策略是達成優良績效的要件。問題是,兩者的運作方式並不相同。營運效能指的是,在進行相似活動時,企業的績效比競爭者更好。

  營運效能包含效率,但並不限於效率,而是指任何能讓企業更充分利用投入要素(input)的實務做法,例如,減少產品的瑕疵,或更快速地開發更好的產品。

  另一方面,策略定位則是指,企業執行與競爭者不同的活動,或以不同的方式執行與競爭者類似的活動。單靠改善營運效能還不夠,當各家企業模仿彼此在改善品質、生產週期或供應商伙伴關係等方面的做法時,競爭模式會趨於一致,這場競爭沒有所謂的贏家。單靠營運效能來競爭,會造成互相毀滅,並導致耗損戰,唯有限制競爭才能終止。

  經理人如果逐漸讓營運效能取代了策略,結果便會造成零和競賽,價格持平,甚至下降,再加上成本的壓力,削弱了企業長期投資的能力。因此,企業想在國際競爭中勝出,就非靠策略不可。

  策略就是進行一連串不同的活動,創造獨特而有價值的定位。如果世上真的只有一個最理想的定位,就不需要策略;企業面對的規則也很簡單,就是發掘並搶占那個最理想的定位。策略定位的本質是,選擇與競爭對手不同的活動。換句話說,競爭策略探討的其實是差異性的問題,意味著刻意選擇一組不同的活動,以提供獨特的價值組合。
 
 
文章內容
第1堂課:開宗明義 -營運效能不等於策略

  近二十年來,經理人不斷學習依循一套全新的規則來運作:例如,企業必須保持彈性,迅速回應競爭與市場的變化;持續進行標竿學習(benchmarking),求取最佳表現;積極外包以提升效率;此外,企業必須培養一些新的核心能力,才能超越競爭對手。

  定位(positioning)曾經是策略的核心,現在卻遭揚棄,因為一般認為目前的市場動態多變,技術變化快速,相形之下,定位這個概念顯得太靜態了。根據新的教戰守則,競爭對手能迅速模仿任何市場定位,競爭優勢充其量只是暫時的而已。

 問題是,這些想法只對了一半,而且把愈來愈多企業引導到相互毀滅的競爭道路上。沒錯,隨著管制放寬與市場全球化,有些競爭障礙已經不復存在。有些企業致力維持本身的精簡與靈敏,這麼做也很正確。然而,許多產業出現所謂的超競爭(hypercompetition),其實是企業咎由自取,而非競....

(全文請見紙本雜誌或購買單篇文章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