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為什麼有些重要的事我會忘記,想忘掉的事卻忘不了?
為什麼有些店老闆的記憶力超強,不用寫下來,也能記得哪桌點了什麼菜,
完全不會搞錯?
為愛昏了頭,是一種「選擇性遺忘」嗎?
考前讀得很順,卻考砸了,不是因為我笨或緊張、或考運不佳,
那會是什麼我從來沒想過的關鍵因素?

思路打結、點子不足的時候,我最應該怎麼做,
才能讓創意像煮熟的水餃般,一顆顆從滾水中浮出來?
為什麼練習罰球線投籃時,最好是往前站一步、往後站一步,交錯位置練投,
偏偏就是不該固定站在罰球線上練投?
有什麼速成法,能讓我在一小時內,學會分辨繪畫作品的流派?
為什麼數學考試前,要晚睡晚起,英文考試之前,要早睡早起?

 

2015 / 2 / 26出版
14.8cm×21cm | 平裝
定價330元 79折261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導:分心、消遣、貪睡、中輟,都是成功的敵人,要提高學習成效或工作績效,讀書或工作時就應該心無旁騖,就該關掉音樂;想要學樂器、美術,或專精某種球類運動,或是訓練出獨特的直觀力和判斷力,就應該聚焦練習、不間斷的刻苦演練,絲毫不能鬆懈。

  但是,你知不知道,傳統的苦學方法都錯了?!《記得牢,想得到,用得出來》的作者凱瑞告訴我們:大腦是一臺非常古怪的學習機器和思考機器,幾十萬年來,腦袋最習慣的學習環境,永遠零零碎碎、疲於奔命、隨時隨地、不分晴雨,我們唯有知曉與利用大腦的怪癖,才能讓它端出最佳的表現。

  嶄新的「學習科學」研究成果,已經告訴我們:有許許多多能夠大幅增進記憶力、理解力、創造力的技巧,與我們素來被告知的最佳學習方法,完全相反!只要採取一些順應大腦習性的小改變,就能有效提升我們的競爭優勢。而這些小技巧、小改變,都是每個人可以應用的,而且是我們馬上就可以在日常生活裡運用的。

作 者 簡 介   凱瑞 Benedict Carey

  凱瑞於1960年出生在舊金山,科羅拉多大學數學系畢業,西北大學新聞碩士。歷任《希波克拉底》醫學雜誌編輯、洛杉磯地區的自由新聞記者、《洛杉磯時報》醫藥健康記者,2002年以〈每天喝八大杯水的健康效應〉的深度報導,獲得密蘇里大學生活風格獎。2004年轉到《紐約時報》擔任科學記者,定居紐約。

  凱瑞在2010年的一篇關於學習習慣的電子新聞報導,創下《紐約時報》電子版史上單日最多人分享的紀錄。還寫了兩本以科學為基礎的兒童推理小說:《未知之島》(Island of the Unknowns: A Mystery)和《最毒之瓶》(Poison Most Vial: A Mystery),頗受矚目。

  記憶比賽是會誤導人的大場面,尤其是在總決賽。

  到了這個時候,臺上只剩下幾個參賽者,他們的臉上反映出各種表情——疲憊、害怕以及專注。賭注這麼高,他們熬了這麼久,但是只要一個小閃失,一切就將化為烏有。

  在一部記錄施貴寶全美「拼字大賽」的影片中,有一幕場景尤其令人緊張,一個十二歲的男孩栽在「opsimath」(晚年開始學習者)這個單字上頭,他好像知道這個單字,他仔細想,有那麼一刻,他似乎想到了;但是,他多加了一個其實不存在的「o」。

  鈴!

  鈴聲響起,意思是答錯了。男孩的眼睛睜得老大,一臉不可置信。觀眾席上傳來一片吸氣聲,然後響起安慰的掌聲。他悄悄溜下臺,神情木然。同樣的場景再次上演,另一位有備而來的參賽者也拼錯了一個字。他們在麥克風前垂頭喪氣,或是茫然眨著眼睛,然後沐浴在同樣淡漠的掌聲中。相反的,那些晉級下一輪的孩子,一臉自信,神情專注。當勝利者聽到她最後一題的單字時,不禁露出微笑——logorrhea(多言癖),她正確拼了出來。

  這些比賽往往留給我們兩個印象。第一,參賽者、尤其是勝利者,一定是超人。他們怎麼做到的?他們的腦袋一定不只比較大、比較快,而且不同於普通的腦袋(例如我們的)。也許他們甚至可以「過目不忘」。

  其實不然。沒錯,有些人在記憶量和處理速度上,享有天生的遺傳優勢(雖說還沒有人找到所謂的「智力基因」,或是確知這樣的基因要如何運作。)而且也沒錯,這些參賽者多半來自智力光譜上較高的那一端,來自對於累積事實感興趣的書呆子。但還是一樣,腦袋就只是腦袋,而健康的腦袋,運作方式根本大同小異。只要準備得夠充分,而且夠專心,每顆腦袋都有辦法展現魔法般的記憶神技。至於過目不忘的記憶,就科學家目前所知,並不存在,或說至少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

  另一個印象比較陰沉,因為它強化了一般常見的自我挫敗假設:忘記,就是失敗!
這一點好像不證自明。世界上到處都有心不在焉的青少年、不知放哪裡去的鑰匙、以及對於痴呆症的恐懼,因為健忘感覺就像是失能或惡兆。如果說,學習是建立技能與知識,那麼遺忘就是失去一部分我們已經得到的。遺忘似乎是學習的敵人。

大自然最智慧的垃圾郵件過濾器

  其實不然。真相幾乎剛好相反。

  當然,在女兒生日那天恍神,或是忘記返回高山避難山屋的路徑,或是在考試時腦中一片空白,都是大災難。但是,遺忘也有它的大優點。其中之一是,它是大自然最智慧的垃圾郵件過濾器。遺忘讓大腦專注,以便讓需要的事實躍上心頭。

繼續閱讀→(點選看更多)



  有一個新興理論,專門解釋這些事以及相關的想法。它叫做「新失用說」(New Theory of Disuse),以便和舊的「失用說」區隔。舊失用說宣稱,記憶如果沒有被使用,會隨著時間從腦中完全蒸發掉。不過,新失用說可不只是一個更新版。它是一場徹底的檢修,重新塑造了「遺忘」的角色,把它變成「學習」最要好的朋友,而非對手。因此,更適合新失用說的名字,或許應該叫做「忘」以致「學」理論(Forget to Learn theory)。

我們也很容易記起曾經遺忘的事

  以下是一個可以在家裡進行的練習,一點都不痛苦,而且充滿了文學養分。請各位花五分鐘時間研讀下面這首詩。仔細唸,並試著把它背下來。它摘自詩人朗費羅的作品〈金星號的殘骸〉(The Wreck of the Hesperus):

黎明時分,荒涼的海灘上,
一名漁夫驚呆佇立,
只見眼前有一位美少女,
被拍擊向一根漂浮的桅杆。

鹹海水凍結在她胸口,
鹹淚水在她眼眶;
而她的長髮,如褐色海草,
在巨浪之中,載浮載沉。

這,就是金星號的殘骸,
在子夜的大雪中!
耶穌基督保佑我們不要像這樣死去,
死在諾曼斯歐的礁岩上!

  好啦,現在請把書本合起來,泡杯咖啡,散個小步,聽聽新聞。讓自己分心大約五分鐘,和你剛剛研讀這首詩的時間一樣長。然後,請坐下來,盡可能寫下你記得的詩句。把結果儲存起來(稍後你會需要它)。

  以上這個測驗,正是一名英文老師兼研究者巴拉德(Philip B. Ballard)在1900年代,為居住在東倫敦工人社區的學童所設計的。這些孩子被認為學習不良,而巴拉德很想知道為什麼。是因為最初的學習不夠?還是後來發生了什麼事影響到記憶?

  然而,巴拉德並沒有發現這些孩子具有明顯的學習不足。剛好相反。

  他們在研讀過後五分鐘的測驗分數,並無特殊之處。有些表現好,有些表現差。不過,巴拉德的實驗還沒結束。他想知道,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這些先前讀過的詩句會成為過眼雲煙嗎?孩子在研讀過後幾天,記憶就會不知怎的衰減下來嗎?為了找出答案,巴拉德在兩天後,又對孩子做了一次測驗。學生事先都不知道要重考,但是他們的平均成績卻提高了百分之十。幾天後,巴拉德又再測驗了一次,同樣是沒有預先告知。

繼續閱讀→(點選看更多)



你知不知道,傳統的苦學方法都錯了

  學習領域裡有一群正統科學家,專門研究一堆顯然很瑣碎的小事對於學習與記憶力的影響,像是背景音樂、研讀的場所(也就是你讀書的地方)、電玩、休息時間等等。說真的,這些無足輕重的小事,在你應試的時候,對於成績的實際表現真的管用嗎?

  如果管用,又是為什麼?

  每個發現都有一套理由,而每套理由似乎都講到一些和腦袋不是很明顯相關的瑣事。我檢視得愈深入,愈覺得那些結果很奇怪。例如:分心有助於學習;打盹也一樣;在一項研讀計畫完成之前先中輟,不完全是壞事,因為受干擾而未完成的計畫逗留在腦中的時間,遠比已經完成的計畫來得持久;在你對某個主題有任何了解之前,先接受該主題的測驗,有助於日後學習該主題。

  換個方式來說,現代「學習科學」的整體發現所提供的,不只是「如何學習會更有效率」的訣竅,它們還描述了一種生活方式。一旦了解這點,我就能以嶄新的眼光來回顧我的大學經驗。沒錯,我那時沒有太把讀書當一回事,但是我那樣做,卻讓那些科目以我從未經歷過的方式,流入我的非課業生活中。而且,就在大腦與研讀的資料共同生活之際,大腦揭露了它做為一具學習機器的長處與弱點——它擁有極大的可能性,也有它的局限。

  大腦不像肌肉,至少就直接的角度來看。大腦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大腦對氣氛、對時機、對晝夜節律都很敏感,同時也對地點和環境很敏感。大腦記錄的東西,遠超過我們意識到的,而且常常會在重溫一個記憶或學習一項事實的時候,添加一些你先前沒注意的細節。大腦在夜裡,在你入睡時,仍然會辛苦工作,努力搜尋白天發生事件中所隱藏的連結,以及更深刻的意義。大腦具有很強的傾向:偏愛「意義」勝過「偶然」,而且它對「無意義」很反感。此外,就像你我都經歷過的,大腦也不太服從命令:它會忘記應考所需的重要知識、忘記生活中與工作中的某些不該忘記的事情;但不知怎的,大腦卻能記得電影「教父」裡的每一個場景,或是1986年波士頓紅襪隊的打線。

  如果大腦真的是一臺學習機器,那麼它也是一臺非常古怪的機器。唯有知曉與利用大腦的怪癖,才能讓它端出最佳的表現。

出了科學界,這些技巧大都不為人知

  過去幾十年來,科學家發現而且實地測試了一大堆能夠加深學習的技巧。然而,出了科學界,這些技巧大都不為人知。這些技巧並不需要電腦軟體、精密器械或是仙丹妙藥,才能讓人變聰明。這些技巧也沒有以堂皇的教學哲學做為依據,企圖提高整班學生的成績表現(這一點,從來沒有人能穩定的做到)。剛剛相反,它們都是小改變,都是關於我們如何讀書或練習的改變,是每個人都可以應用的,是我們馬上就可以在日常生活裡運用的。但是最困難的部分,可能在於相信這些技巧有用。要做到這點,我們得暫時把懷疑放下,因為這些技巧與我們素來被告知的最佳學習方法,完全相反。

  想想看,師長總是一成不變的建議,要我們找個「安靜的地方」,做為專門讀書的場域。這聽起來似乎再明白不過了:沒有噪音,比較能夠專心,而固定在同一張桌子前,也是一個信號,告訴大腦,讀書的時間到了。然而,科學家卻發現,當我們不斷改換讀書的慣例,放棄任何專門用來研讀的空間場域,改為變換不同的地點,我們的學習會更有效率。換句話說,採取一套固定的學習儀式,反而會拖累我們的學習成效。

  另一個常見的假設是,若要專精某項技能,譬如說長除法、或是彈奏某段旋律,最好的辦法是騰出一段時間,反覆練習。這又錯了!研究發現,大腦在面對一群混合交錯的相關任務時,從中找出模式的效率,會高過填鴨式只學習一種任務;不論學生的年齡大小,也不論學習的主題是什麼,是義大利文的片語還是化學鍵的種類,結果都一樣。我忍不住再次想起我那零亂的大學生活方式,很多時候徹夜不眠,然後下午睡大覺,全然不理會任何時刻表。我不會說,那種自由不羈的生活方式可以造就出專精。但是我會主張,在很多情況下,將學習融入隨遇而安的生活中,可以增強記憶;而那些看起來像是耽擱或分心的事務,往往完全不會有負面效果。

  對於當前大家愈來愈擔心的,我們對數位媒體的執迷與分神,「學習科學」投下了不同的看法。許多人擔心:離不開電子裝置的小朋友和大孩子,同時被簡訊、推特、臉書牽著走,必定沒有辦法專心吸收課業上的資訊;更糟糕的是,所有這些散亂的思想,假以時日,將來可能會讓他們的腦力下降。手機、電腦、電動玩具都是讓人分心的東西。當然,對於某些種類的學習,分心確實會造成干擾,特別是需要吸收或持續專注的那種,像是閱讀一篇故事、或是聽一堂課。而且,常常在社群網站上聊八卦,也會偷走你的時間。但是我們現在知道,當我們困在一道數學難題中,或是困在一個創作的死結裡,短暫的分心反而對我們有所助益。

  簡單來說,並沒有一個所謂正確的學習方法,或是錯誤的學習方法。而是有許多不同的策略,每一種都有各自最適合捕捉的資訊種類。一名好獵人,會針對獵物來打造陷阱。





《大腦開竅手冊》
定價:400
網站特惠價:299(約7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兒腦開竅手冊》
定價:400
網站特惠價:254(約64折)
目前庫存不足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
定價:350
網站特惠價:277(約79折)
目前庫存不足
《不是資優生,也能出類拔萃》
定價:320
網站特惠價:272(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