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司馬遼太郎曾寫過一本很有名的小說《坡上的雲》。
這部作品深入刻劃了日本人從明治維新到日俄戰爭時代的氣慨,從這部作品創下一千九百萬冊的驚人銷售量,就知道這本小說對日本人帶來了多大的衝擊,也說明了日本人多麼喜歡《坡上的雲》那個時代。在那個時代,每個人都對未來充滿夢想。那是個浪漫的年代,只要抬頭看向前方的坡道,就會看到「雲彩」。
我出生於一九五五年,生活在和「坡上的雲」完全不同的時代,但我們這個世代的人之所以被「坡上的雲」所吸引,是因為深受明治、大正、昭和世代人的價值觀所影響。
那時候,每個人都是從容走過孩提時代,然後長大成人,服完兵役,繼承家業,努力工作,迎接退休,走向生命的終點。換句話說,只要看著「雲」,向前奔跑,不需多想其他事,就可以安然迎接死亡的來臨。那個時代的人幾乎都過著這樣的人生。
然而,現在的我們就不同了。比方說,即使在六十歲至六十五歲期間退休,在走到生命的終點之前,還有很長的一段日子等著我們。以平均壽命來計算,多數人仍然可以再活二、 三十年,和「坡上的雲」世代相比,人生的長度增加了許多。
現在經常可以聽到老後這個名詞,但我們這個世代的老後,和上一個世代人所說的老後內涵大不相同。我們很難用上一代人的態度迎接即將展開漫長熟年。因為現在和「坡上的雲」時代不同,人生不會在抬頭仰望雲彩、走到坡道的中途就結束了。
何況,往後醫療技術會更加進步,隨著生化技術的進步,我們很可能可以隨時換上人工內臟、人工骨骼、人工皮膚這類「零件」,也可能藉由基因克服癌症對人類的威脅,更可能因為預防醫學的發展,成功預防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使人類的平均壽命比現在更加長壽。
因此,我們必須了解,如今已和「坡上的雲」那個時代大不相同,坡道上方不再是朦朧的雲彩。等我們的將會是另一個新的「坡道」,每個人都將迎接長達二、三十年的熟年,一個幾乎和工作生涯等長的時期。
因此,該如何度過五十歲之後的三十年?不知道各位是否曾經想過熟年生活?思考過如果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地繼續目前的生活,是否能夠順利度過後半人生?我認為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帶著全新的心態,才能快意地走上坡上的坡。
我們必須具備和上個世代不同的生活觀,如果沒有充分意識到坡上還有新的坡,當坡上的坡出現在眼前時,很可能會呆立原地,不知所措。
雖然,我走了和一般上班族不盡相同的路,但和這個世上大部分的人一樣,我也面對了坡上的坡的問題。為了讓人生盡可能多一分美好,讓後半人生盡興無悔,我們必須在人生中場事先思考一些問題。這幾年來,我始終在思考如何在變長的人生中活得更自在、有味。我認為「坡上的坡」世代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人。一種人是意識到即將出現在自己面前的坡道,提前開始做準備,在五十歲之後邁向上坡之道;另一種人是在五十歲後人生就逐漸走下坡。前一種人會愈活愈自在;後一種人則因為受到上一個世代的價值觀影響,只是過一天算一天,結果一天不如一天,人生逐漸走入谷底,寂寥落寞地老去。
之所以寫這本書,正是希望大家能提早意識到坡上的坡,一起思考必須做哪些準備,才能自在地走在上坡之路。我認為,只要在四十歲到五十歲時進行意識轉換,之後的人生就可以自在而快意。
是否能夠帶著愉快而自在的心情,走這條漫長而蜿蜒的人生路,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換一個角度看人生。
只要能夠有意識地付諸行動,坡上的坡並不可怕。在人生走到終點的那一剎那之前,隨時保持期待、興奮和自在的心,並且,微微揚起頭,帶著滿面的紅光,向前闊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