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定價:260元  網站特惠價:221 (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全然的相信醫師或過度心存疑慮,都不是聰明的做法,
  生病時,你最需要的是客觀的分析、諮詢,和適當的治療。

  本書理性剖析時下許多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主張,
  以最簡明易懂的方式,解說深奧難解的學理,讓你可以更有自信的對抗疾病、面對醫療。

  • 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癌症,根本就不是癌症?
  • 對大部分的癌症來說,手術都沒用?
  • 抗癌藥物無法治療癌症,也無法延長生命?
  • 癌症帶來的痛苦多半是因為治療?
  • 面對癌症,置之不理是最好的方法?
  • 血糖、血壓和膽固醇的數值高一點無所謂?

  本書作者針對48個醫療議題提出精確分析,帶領讀者重新建立正確觀念。要如何與疾病共處?是否進行治療?要採取哪種方式治療?決定關鍵都在你手中。
醫藥雖非萬能,若能善用,絕對是保命關鍵。

作者/長尾和宏

  醫學博士。醫療法人裕和會理事長,長尾診所院長。

  1958年出生於日本香川縣。1984年東京醫科大學畢業後,進入大阪大學第二內科。1995年於兵庫縣尼崎開業,從事全年無休的門診與365天24小時制的居家醫療。

  曾任日本慢性期醫療協會理事、日本臨終關懷居家醫療研究會理事、日本尊嚴死協會副理事長.關西分部長、日本消化器病學會專門醫、日本消化器內視鏡學會專門醫、日本內科學會認定醫、日本居家醫學會專門醫、日本禁菸學會專門醫、日本病態營養學會評議員、勞動衛生顧問、關西國際大學客座教授。

  著有《善終,最美的祝福:預約圓滿終點的10個條件》、《孝道:讓父母善終》、《是否該進行胃造口手術》、《癌症的瀟灑落幕》

  近來,由醫師撰寫的「否定醫療」的書籍相當暢銷。

   由於是醫師本人直指醫療的問題點與無力之處,讓人感覺很新鮮,再加上這類書籍的確提及了過去極少被討論的議題,就這一層意義來說,這些書也是有其價值。此外,正因為一般大眾對醫療有著根深柢固的不信任感與不滿,這類書籍才會獲得支持。

  然而,對大部分讀者來說,他們或許仍然會懷疑「這些書裡寫的都是真的嗎?」

  在否定醫療的書籍裡,出現了如下的說法。
  癌症沒有所謂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癌症,根本就不是癌症
  對大部分癌症來說,手術都沒用
  抗癌藥物無法治療癌症,也無法延長性命
   癌症帶來的痛苦多半是因為治療
  面對癌症,置之不理是最好的方法
  血糖、血壓和膽固醇的數值高一點無所謂

  如何?相信各位對這些新穎的論點都感到十分驚訝。

  這些論點中,雖然有一部分道出了真相,但也有很多主張,明顯與事實背道而馳。許多醫師雖然發現了這個狀況,卻刻意不加反駁。

拒絕治療的患者們

  前幾天,我碰到一位透過胃鏡檢查,發現早期胃癌的患者。他的癌症還不算嚴重,只要以手術切除癌細胞,就能確實治癒。然而,這位患者卻拒絕接受手術,他的理由是「因為書上說,不要動手術比較好」。

  就算是生活習慣病也一樣。有人明明血壓已經高到二五○mm Hg,也出現頭暈的症狀,卻還是拒絕使用降壓藥,他的理由是「我在書上讀到,不能降低血壓」。也有人明明膽固醇指數異常偏高,在頸動脈超音波檢查中,明顯觀察到血管已經堵塞,換句話說,動脈硬化的狀況正在惡化,卻還是拒絕用藥。甚至,名為糖化血色素(hemoglobin A1c,HbA1c)的血糖值指標已經超過一二%(正常不會超過五.六%),也還是有人拒絕用藥。

癌症始於開業醫,終於開業醫

  我由衷希望患者要更聰明一點。

  如今,關於醫療的各種資訊氾濫成災,醫師實在很難在日常的診療中,一一回答這些問題。因此,我希望患者能夠獨立判斷、思考。

  我以受僱醫的身分在醫院服務了十一年,之後在兵庫縣尼崎市開業,至今已經邁入第十九年。

  正因為我是一個「什麼病都看」,有大量實際看診經驗的醫師,所以才能在這本書裡,寫出很多只有什麼病都看的醫師才寫得出來的內容。

  此外,當身處大學附設醫院或癌症專門醫院等,呈金字塔結構的世界時,有很多話是想說卻不能說的,但我並沒有這樣的顧慮和包袱,所以,覺得「奇怪」的事都能直言不諱。

  不管是癌症,或其他疾病,我都希望患者能夠有智慧的和它們相處。

  在這種時候,並沒有一個「如果得了癌症,就應該這樣做」的萬能解答。答案隨時會因為患者的年齡、疾病狀態,或本人的想法而有所改變。

  正因為如此,我才由衷希望身為患者的你,要變得更聰明。

  若本書能助各位一臂之力,我將備感榮幸。

從「是否對抗疾病」到「如何與疾病相處」

  判斷基準在於年齡、日常體能狀態和認知功能被宣告罹癌後,當事人的生活方式,也會影響他是否決定要進行治療。有些患者雖然沒有接受手術、抗癌藥物或放射線等標準治療,在心情上卻是積極對抗病魔的。

  這樣說聽起來可能很冷漠,但說實話,我也只能說「治療的選擇是當事人的自由」。

  只不過,身為醫師,當認為治療較有利時,還是會建議患者接受治療。相反的,如果覺得就算治療也無益時,當然就不太會積極建議。

  這個原則不僅限於癌症,在骨折等一般疾病的治療上也一樣。這是醫療的基本原則。

  在判斷時,應該考慮的重要因素包括年齡、日常體能狀態(performance status),和認知功能。

  有一項稱為「整合性高齡評估標準」(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的量表。透過1.日常生活動作(步行、進食、入浴、排泄等)、2.目的性的日常生活動作(搭電車、打電話、準備餐點、用藥管理、金錢管理等)、3.認知功能、4.溝通能力(視力、聽力、語言、理解等)、5.情緒、心情、幸福度、6.社會環境、家庭環境,這六個面向來評估高齡者的問題。這種評估工具的目的在於,不光是醫學層面,也從生活機能、精神等面向來做整體評估。

  舉例來說,假設有位患者在八十五歲時發現了早期癌症。當運用這套評估工具針對當事人的狀態進行整體評估,且發現分數高到某種程度時,表示進行手術較為有利,醫師就會建議患者接受手術。另一方面,如果分數較低,也無太多益處時,醫師就不太會積極建議患者進行手術。

  癌症治療沒有所謂的標準治療,基本上,治療計畫都是配合每個人量身訂做的,因為每種癌症的狀況都不同,每位患者的狀態也不同。正因為如此,癌症並非能夠統一決定「是否對抗」的疾病,應該進行多元、全面的評估,患者與家屬也要充份溝通討論才行。

依據與癌症的關係,改變相處的方式

  我平常就不太使用「對抗」癌症這樣的說法,而都說「碰觸」癌症,有時也說「對待」、「介入」、「修復」。

  「碰觸」這個說法隱含的意義,和「對抗」有點不同。當然,也有些患者喜歡「對抗」這種說法,但所謂「對抗」,是西方的思維,我認為「相處」比較符合日本人的性格。

  甚至有時候是你不惹它、它不犯你。舉例來說,在團體家屋(group home)(註16)裡過得很開心的高齡失智症患者,如果在他身上觀察到血便、發現是大腸癌,我有時就會選擇不碰觸這個癌症。雖然血便或變瘦都是因為癌症,但有些狀況下,我會建議患者抱著平常心與癌症共處就好。

  換言之,與癌症相處或處理癌症的方法,都會隨著與癌症的關係而改變。絕不是「要對抗、不對抗」的二選一,而是要去找尋不同的選項,如果要接受治療,那是要接受何種治療,若決定不接受標準治療,又要用何種方法與癌症相處。重要的是,要充份討論何者才是對患者和家屬而言最理想的選擇,而且討論到彼此都信服、接受為止。

繼續閱讀

  只要有生活習慣病,就更容易罹患癌症或失智症
  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一般的三、 四倍
  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是一般的兩倍

  前文中已經提過,日本每兩人中就有一人罹患癌症。

  另外,也有意見指出,每兩人中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的時代即將來臨

  上述兩者有一個共同基礎|生活習慣病,所以,失智症患者罹患癌症也絕不罕見。尤其,有糖尿病的人,更容易罹患癌症或失智症。

  據說,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高出一般人的三、 四倍。此外,罹患癌症的風險也高。尤其,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更高出一般人的兩倍左右。

  然而,最近有些患者因為讀了醫療否定書籍,深信無論是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都不該治療。他們在診間裡扯開嗓門堅決主張,這些疾病都源於老化,就算治療也毫無意義。

  不過,就預防癌症、失智症這層意義來說,包括糖尿病在內的生活習慣病的預防、治療,無疑是最重要的關鍵。這就是醫療的基礎,不容否定。

  糖尿病是一種在不知不覺間就罹患、然後惡化的疾病。換言之,就算已經惡化到相當嚴重的程度,也幾乎沒有自覺症狀。如果要說會出現什麼症狀,那就是口渴、吃多、尿多。

  最近受到矚目的是飯後的高血糖。

  說到抽血,各位是不是都覺得應該在空腹時抽?

  的確,過去都是在空腹時進行。不,就連現在的健康檢查,也都規定在空腹時抽血。但是,有些人空腹時血糖值明明很正常,但飯後一小時或兩小時之後就高達三百以上,上升的程度非常驚人。

  換句話說,就算空腹時血糖同為一百,但飯後血糖有人是一百二十,也有人高達三百。前者很正常,但後者就無疑是糖尿病了。

  空腹時血糖值正常,一吃東西血糖就突然飆升,這樣的狀態才正是糖尿病的開端。而且,光是這樣的狀態,就足以引起動脈硬化。

飯後血液檢查可以發現隱性疾病

  為了抑制飯後血糖飆升,飲食內容當然很重要,但飲食的方式也很重要。就如同一直以來都說要細嚼慢嚥,即便吃同樣的東西,充分細嚼慢嚥、花時間慢慢吃時,血糖和中性脂肪上升的速度就會變得比較緩慢。

  吃太快是生活習慣病的根源。可能的話,吃一口東西請咀嚼三十次以上再吞下去。據說,江戶時代至少都會咀嚼這麼多下,有些現代人吃東西狼吞虎嚥,這也是製造出生活習慣病的原因之一。

  此外,中性脂肪的飯後檢查也同樣重要。中性脂肪的基準值是150mg / dl以下,和血糖值一樣,就算空腹時的中性脂肪同為100mg / dl,有些人飯後只會上升到130,但有些人卻輕易的就飆破1000。

  換句話說,若光靠空腹時檢查,並無法做到疾病的早期發現。

  有些人就算偶然在飯後抽血檢查時,發現血糖值或中性脂肪數值偏高,卻仍置之不理,只覺得「因為是飯後沒關係啦!」、「反正平常都是正常的」

  但其實真的有關係,而且,如雲霄飛車一樣高低起伏過大本身就不是好事。

  所以,我建議在好好吃過一餐飯的兩小時後,偶爾抽個血檢查一下。這個動作看似簡單,有時卻能從中獲得平常容易忽略的資訊。


(更多精彩全文請見《48個真相,幫你找回 醫療自主權》

Q1 生活習慣病都是老化引起的?
  不,很多時候是肥胖造成的。
Q2 血壓偏高不用怕?
  不,只有高齡者可以放寬高血壓的基準。
Q3 「斷食」只是一種癌症騙術?
  不,現代人多半營養過剩,偶爾試著一、兩餐不吃,讓腸胃休息一下,反而有益健康。
Q4 癌症是最容易誤診的疾病?
  不,真正的癌症和疑似癌之間本來就有灰色地帶,並非所謂誤診。
Q5 罹患癌症時,只要不接受治療,便可完全控制疼痛?
  不,癌症不管治療與否,會痛的時候就是會痛。
Q6 罹患癌症,最好是放著不管?
  不,許多早期癌症都可以藉由治療痊癒。即使因為身體狀況不佳,不採取積極治療,也要加以監視、觀察,而非置之不理。

  在台灣,很多人都誤以為日本是個醫療的先進國家,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尤其在臨床醫療方面,日本的醫療形態普遍還停留在治療疾病,尚未進化到照護全人的階段,就如長尾醫師在書中提到的,日本的醫療和台灣一樣,不重視一般醫學的訓練,一般內科醫師人數不足,多數是只診治單一器官的專科醫師,他們不花時間做全人的評估。

  此外,因為醫師的看診量是紐約醫師的十倍,這也造成病人「等待三小時,看診三分鐘」的情形。在這樣的醫療文化下,醫師沒有聆聽病人心聲的習慣,三分鐘時間只夠開立處方及檢查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進而讓日本病人養成了和台灣病人一樣的習性,喜歡吃藥、做檢查。

  若病人只為了傷風感冒、腸胃不適、頭痛、腰酸等小毛病就看醫師,而醫師也只是開些症狀治療的藥或安慰劑,做一些可有可無的檢查,這顯然是醫療資源的浪費,但病人卻感到滿意。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及台灣人民對健保滿意度極高,但健保制度卻不斷面臨破產危機。

  然而,若病人罹患的是如癌症等的複雜疾病,「三分鐘門診」醫療形態的害處就顯現出來了。不僅可能延誤癌症的診斷,等到症狀變得更加明顯、被診斷為癌症後,醫師還是很難在三分鐘的門診為病人做周全的評估,當然也就不易掌握疾病的全貌,導致誤判病人癌症的期別,而給了錯誤的治療。結果,讓病人接受了開刀、化學治療,甚至放射線治療,承受一連串痛苦後,卻不見效果。在這種狀況下,癌症往往很快就會復發,甚至全身蔓延,更可能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因為照護不周,引起開刀或化學治療的併發症,加速病人的死亡。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只要發現的時機不要太晚,在優良癌症醫療團隊的照護下,多數癌症的治癒機率都可達七、八成以上。

  因此,得了癌症卻不加以治療,絕對是不智的選擇。重點是,如何找到專業又細心的癌症醫療團隊,一個專業的醫療團隊必須有能力提供全人、全家、全程、全方位,且身心靈兼顧的癌症療護。他們不但會設法為每位病人爭取最高的治癒機會,當病人的病程走到無法逆轉的時間點,也能用心陪伴,讓病人有尊嚴的、不痛苦的、無憾的走完生命最後的旅程,而不是不顧一切,一味治療到最後一天。

  因為癌症醫療的整個過程是協助病人面對癌症,而不是向癌症宣戰。

(更多精彩全文請見《48個真相,幫你找回 醫療自主權》

健康生活,你做對了嗎?
定價:350
網站特惠價:298(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喚醒自癒力
定價:330
網站特惠價:281(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杜克醫學院的八堂課
定價:380
網站特惠價:323(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醫療抉擇
定價:300
網站特惠價:255(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這樣吃,心血管最健康
定價:350
網站特惠價:298(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別把醫師當做神
定價:300
網站特惠價:255(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