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當許多過去只存在於科幻電影裡的情節,如今一幕幕走進我們的真實世界,我們除了讚嘆科技帶來的驚奇,也難免心生人腦被機器替代的恐懼。

  關於智慧科技,《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馬丁•沃夫(Martin Wolf)認為,除非我們瞭解其中的風險,否則人類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智慧科技蘊涵下一波經濟榮景的豐沛動能,但也暗藏貧富不均的潛因。不管是經濟、基礎建設、生物、社會、存在主義等各層面,我們勢必遭遇種種挑戰。而不管是個人、企業和政府,都有必須面對的課題。

  身處第二次機器時代的我們,擁有更多改變世界的機會,但也應更深入思考,我們究竟想要什麼?人類真正的價值是什麼?唯有審慎選擇,才有樂觀的可能。

  定價:420
網站特惠價:357(約85折)
放入購物車
 

艾瑞克•布林優夫森 Erik Brynjolfsson

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任MIT數位商業中心主任、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員。長期關注資訊科技的經濟影響力。著有《與機器競賽》(Race Against the Machine)。

   

安德魯•麥克費 Andrew McAfee

MIT數位商業中心副主任,跨產業及學術的知名講者,曾任教於哈佛商學院,論述常見於《哈佛商業評論》、《經濟學人》、《富比士》、《華爾街日報》。著有《企業2.0》(Enterprise 2.0)、《與機器競賽》。

紐約時報、亞馬遜暢銷書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瑪斯•佛里曼:「精采之作!」

李明達 立達軟體科技創辦人及執行長
陳樹衡 政大人工智慧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
鄭志凱 聯訊創投共同創辦人及總經理
克里斯汀生 Clayton Christensen,哈佛創新大師
韋瑞安 Hal Varian,Google首席經濟學家
霍夫曼 Reid Hoffman,LinkedIn創辦人
卡斯帕洛夫 Garry Kasparov,世界棋王
史賓斯 Michael Spence,諾貝爾經濟學家
馬克•安德森 Marc Andreessen,網景創辦人
凱文•凱利 Kevin Kelly,《連線》創刊人
尼葛洛龐帝 Nicholas Negroponte,MIT媒體實驗室創辦人
─企業、學界齊聲推薦

科技是進步的引擎

  或許你已經猜到是怎麼回事了。畢竟本書的主旨是探討科技帶來的衝擊,所以最保險的猜測是,我們以這種方式開場,是為了說明科技是多麼重要。而圖形中十八世紀末的突然轉變,正呼應了我們一再聽到的重要發展:工業革命(綜合了同一段時期在機械工程、化學、冶金及其他學門的發展),所以你很可能猜測,人類文明之所以突飛猛進,背後的驅動力是科技發展。

  你的猜測完全正確。我們可以更精確地指出,最重要的科技是蒸汽機,或更精確一點,是在十八世紀下半葉經過瓦特(James Watt)和他的同行開發、改善的蒸汽機。

  在瓦特之前,蒸汽機非常缺乏效率,產生的動力只占原先燃燒煤炭所釋放能量的1%。瓦特在1765年和1776年間不斷改善蒸汽機,將效率提高三倍以上。莫里斯寫道,如此一來就造成很大的差別:「雖然(蒸汽機)的變革耗費數十年的發展時間,卻帶來人類歷史上最重要、也最快速的轉變。」

  當然,工業革命的內涵不只關乎蒸汽動力,但蒸汽機是一切的開端,人類和動物因此得以克服先天體能的限制,隨心所欲產生大量的有用能源,於是,工廠和量產,鐵路和大眾運輸工具,一一應運而生。換句話說,現代化生活於焉誕生。工業革命帶動了人類進入第一次機器時代:有史以來,科技創新首度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主要驅動力,人類世界經歷了前所未見、影響深遠的重大轉型*。產生大量機械動力的能力實在太重要了,莫里斯指出:「相形之下,過去人類史上的種種戲劇性發展,都顯得可笑。」

  如今,我們來到第二次機器時代,電腦和其他數位科技的進步對人類心智能力(運用大腦來了解和塑造環境的能力)的衝擊,正如蒸汽機和後來的各種機器對人類肌肉力量的衝擊。在前後兩次機器時代,人類都因此得以超越以往限制,跨入新疆界。究竟未來會出現什麼樣的轉變,目前還是未知數,但無論新機器時代是否會像瓦特的蒸汽機般,為人類發展帶來戲劇性轉折,這都是非常重要的趨勢。本書將解釋第二次機器時代如何演變,以及為何如此重要。

  簡單來說,就人類的進步與發展而言,當我們想要掌控實體環境和智識環境,以執行工作,獲致成果時,智能和體能至少同等重要。因此,若人類以空前的速度大幅提升智能,應該和過去的體能激增一樣,都代表著人類的大躍昇。

摘自本書第一章「歷史轉折點」,完整內容請見《第二次機器時代》

機器人的摩拉維克弔詭

  近來,我們還在另一個重要領域看到數位技術快速進展,那就是機器人。我們已經打造出能夠在工廠、倉庫、戰場和辦公室等實體世界中穿梭移動,並與環境互動的機器人。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再度看到開始時是漸進式,之後突飛猛進的進步。1921年,捷克劇作家卡瑞爾•查貝克(Karel Capek)在劇作《R.U.R.》(Rossum’s “Universal” Robots) 中首度用到「robot」(「機器人」)這個詞,從此以後,自動機器一直是令許多人著迷的題目。

  經濟大蕭條期間,美國報章雜誌紛紛在報導中臆測機器人會發動戰爭,犯下種種罪行,取代勞工,甚至擊敗拳擊手傑克•鄧普西(Jack Dempsey)。以撒•艾西莫夫(Issac Asimov)在1941年提出「機器人學」(robotics),並在第二年為這個新興領域制定基本原則,也就是著名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

  1. 機器人不會傷害人類,也不會坐視人類受到傷害而無所作為。
  2. 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這道命令違反了第一條法則。
  3. 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設法生存,但自我保護的行為不能違反第一條和第二條法則。

  七十年來,艾西莫夫對科幻小說和現實世界中的機器人都有莫大的影響。但是科幻小說中的機器人,發展速度遠遠凌駕了現實世界的機器人。科幻小說賦予我們囉嗦而忠誠的R2-D2和C-3PO(譯註:電影《星際大戰》中的機器人)、《星際大爭霸》(Battlestar Galactica )中不祥的賽倫人(Cylon)、可怕的魔鬼終結者(Terminator),還有各式各樣的機器人、電子人和複製人。相反的,數十年的機器人研究只給了我們本田(Honda)的人形機器人艾西莫(ASIMO)。艾西莫最著名的事蹟是一次失敗的演示,充分顯示它無法遵循艾西莫夫的第三法則。2006年東京的簡報會,在眾目睽睽之下,艾西莫試圖在舞台上表演上樓梯,但走到第三階時,由於膝蓋折到而跌了一跤,臉部狠狠撞上地板。

  艾西莫後來康復了,並且表演了上下樓梯、踢足球和跳舞之類的技能,但它的缺點也凸顯了一個廣泛的事實:在實體世界中,許多人類覺得再自然不過、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要讓機器人精通這項技能,卻非常困難。機器人學家漢斯•摩拉維克(Hans Moravec)觀察到:「相對而言,在智力測驗或西洋棋賽中,讓電腦表現出成年人的程度反而比較容易,但涉及知覺和行動力時,要電腦具備一歲小孩的能力卻十分困難,或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這種情況被稱為「摩拉維克弔詭」(Moravec paradox),維基百科對這個名詞的概要說明是:「研究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學者發現,高層次的推理需要極少的計算,低層次的感覺運動技巧卻需要用到大量計算資源,這和傳統假設恰好相反。」摩拉維克的見解大體十分正確,也很重要。認知科學家史蒂文•品克(Steven Pinker)指出:「三十五年的人工智慧研究帶來的主要教訓是,困難的問題容易解決,但容易的問題反而很難解決......就新一代智慧型裝置看來,未來可能被機器取代的職業將是股票分析師、石化工程師和假釋裁決委員。未來數十年,園丁、接待員和廚師反而不必擔心飯碗不保。」

繼續閱讀

  品克想要說明的是,機器人專家已經發現,即使面對的是最缺乏訓練的人力,要打造出技能足堪比擬的機器人,都困難得不得了。就以iRobot公司推出的自動吸塵器Roomba為例,Roomba只能吸掉地板上的塵埃,而沒辦法代替女傭完成所有的家務。iRobot公司至今已賣出一千多萬台Roomba,但是沒有一台Roomba有辦法幫主人整理茶几上的雜誌。

  涉及實體世界的工作時,人類比機器具備更大的彈性。將單一動作自動化並不難,例如把一條電線焊接到電路板上,或用螺絲釘拴緊兩個零件,但這項作業必須長時間固定不變,並且在「規律」的環境中進行。比方說,電路板每次放的位置和方向都必須完全相同。企業會為這類作業採購專門的機器,要求工程師撰寫程式,測試機器,然後用在生產線上。每一次生產作業有所改變時,例如每次螺絲孔換了位置,就必須暫時停產,直到機器重新設定完成,才重新開工。業界充斥著各種精密昂貴的特殊機具,重新設定機器所費不貲。

我們已站在轉折點上

  自動駕駛汽車、在益智問答比賽中奪冠的超級電腦,以及各式各樣高效能的機器人,都在過去短短幾年內出現。這些創新科技不僅是實驗室中的展示科技,而且已經開始在亂糟糟的現實世界中炫耀它們的技巧和能力,令我們不禁覺得似乎正站在轉折點上:許多過去只會在科幻小說中出現的科技,正日漸變成我們每天面對的現實。其他許多例子告訴我們,這樣的觀感是正確的。本章描繪的大多數創新都在過去幾年內發生。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些科技創新領域的改善速度緩慢得令人抓狂,再好的想法最後得到的結論都是,發展速度沒辦法再加快了。但接下來,突然之間,從人工智慧到無人駕駛汽車到機器人,在許多不同的領域中,原本以漸進方式發展的數位科技開始突飛猛進。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純粹出於僥倖嗎?只不過是許多幸運的突破匯聚的結果?不,並非如此。事實上,從我們近年來見到的數位科技驚人進步可以見微知著,預見即將發生的未來。這是第二次機器時代的開端。要了解第二次機器時代為何在此時開展,就必須先了解在數位軟硬體和網路的時代,科技進步的本質為何。我們尤其需要了解科技進步的三個主要特點:指數增長、數位化和重組式創新。我們將在接下來的三章中分別討論這三個特點。

摘自本書第2章「科技的大躍進」,完整內容請見《第二次機器時代》

 

智慧科技
定價:320
網站特惠價:272(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賺錢力
定價:330
網站特惠價:281(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驅動大未來
定價:500
網站特惠價:425(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揭密風暴
定價:400
網站特惠價:340(約85折)
放入購物車
 
當世界正在質變
定價:330
網站特惠價:281(約85折)
放入購物車
 
未來工作在哪裡?
定價:380
網站特惠價:323(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