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居經典中的經典地位。不但古代的從政者,將之視為治國平天下的法寶;近年來,許多企業領導者,將之運用在公司治理與企業文化上,也獲得極大的成效。
本書是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解讀經典」系列第三部,全書共分為二十篇,從原典到白話翻譯,到融入現代生活的實例,與其他解讀《論語》最大的不同是,作者以累積二十餘年的研究心得,提出「人能弘道」的觀點,孔子和儒家都主張入世,「道」是指人生理想,與人有關,強調實踐理想的主動力量在於人,而不在於道;即使沒有學問或智慧,只要真誠,就可以發現內心向善的要求,走上人生正路,進而使天下人都步上善的途徑。
讀者因此能在這樣的引領下,「與孔子為友,以孔子為師」,親炙孔子的智慧與中華文化的精髓。
|
《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一書,是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鑽研中西方哲學三十餘年,並參考歷代專家學者的研究,對經典《老子》的全新詮釋。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者,他所謂的「道」,是指「究竟真實」而言,亦即要將人生依託在永恆不變的基礎上,再由此觀照人間,安排適當的言行方式,他在儒家之外,另闢一條更寬廣的路。
《老子》似乎是一面鏡子,人們總能藉它照見自己的長相,而未必說得清楚它原來的用意為何。人生在世,需要智慧。智慧是一道門檻,只有跨過去和跨不過去兩種。不懂《老子》的人,顯然還在門檻的一邊,還沒跨過去;藉由閱讀本書,不但能掌握《老子》的智慧,還能讓自己的人生活得更自在、更有智慧。
|
本書名為《人性向善》,是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繼《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之後,又一部解讀經典的巨作,書名一語道破他對儒家哲學數十年的研究心得,他強調孟子主張「人性向善」,而非本善,是因為如果人性是「本善」的話,一旦失去「本心」,到哪裡找?唯有「向善」,因為它是一股力量,失去了還可以找回來。
《孟子》一書共七篇,每篇再分上、下,共分十四篇。善用比喻來說明的孟子,創造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和故事;透過傅佩榮教授的翻譯與精闢分析,讀者不但能輕易地跨越文字的障礙,還能藉此欣賞到孟子無懈可擊的辯才與精微深刻的思想,更進一步能體驗人生的意義,體會到更深沈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