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特色 名家推薦 精采試閱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我要購買 回首頁

古建築界的名偵探——李乾朗

「這是一本以台灣學者的觀點所寫有關中國古建築研究的書,我是以中國傳統儒、釋、道哲學對中國建築的影響去解讀及詮釋這些中國經典古建築。並以曾親自到訪,有臨場體驗,能正確畫出透視圖的作品為主。以剖視圖與鳥瞰圖來表現古建築是本書最主要的精神!我嘗試用剖面、掀頂及空中鳥瞰等透視角度來分析古建築,這些方法是在「解構」一座古建築,但卻讓讀者可以用眼睛身歷其境地走進古建築!」

 

李乾朗, 1972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學系,歷任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建築師雜誌主編及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理事。1978年出版第一本著作《金門民居建築》,此後陸續出版《台灣建築史》、《台灣近代建築》、《台灣建築閱覽》、《古蹟入門》、《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等書。 近年以著述、教學及擔任文化資產諮詢、審查工作為主,並推動兩岸建築交流及擔任新加坡古蹟修護顧問。著作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巫永福文學評論獎、金鼎獎等。

 

《巨匠神工》【後記】/李乾朗

本書的剖視彩圖均為近三年所繪,為了較深入地分析古建築的構造特色,我採用剖面、局部切片、掀頂或低空鳥瞰等不同角度,將建築物內部的細節呈現出來,並加以扼要的文字說明。彩圖共畫了六十一幅,另搭配一些圖解式的線畫,耗費多時才完成,但卻是本書最主要的特色。關於走訪古建築的因緣際會以及透視圖如何繪製、書稿如何完成,值得向讀者報告背後的故事。

如何勘查一座古建築?

古建築就好像住在遠地的前輩,若想獲得第一手資料與現場親身的體驗,非得投下功夫專程登門拜訪不可。當我不遠千里前去拜會它們時,總是「相談」甚歡,那種靈犀相通之感,如同「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所形容一般,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蘇州城盤門是我1988年初次到大陸時所見,看到一座城門竟有兩個拱洞,分別供車馬與舟船出入,當時興奮的心情至今難忘。

應縣木塔、顯通寺與晉祠聖母殿,是以1993年到山西考察時所攝照片為藍本所繪,當時經北京王世仁先生介紹,請成大生先生陪我們往訪,自木塔登上頂樓,經過暗層見到縱橫交叉的木樑,眼花撩亂,只能拍下一些照片,彩圖係依據陳明達《應縣木塔》專書測繪圖而畫成。顯通寺巨大的外觀與內部拱洞之結合,令我為之著迷,我在裡面爬至最高拱圈,踩著木板藻井平頂,佛像就在腳下,心裡頗覺歉疚,為了畫圖我冒犯了神明。

山西平遙市樓的木梯極窄,登樓經過暗層,只容一人通過,到達平坐時有柳暗花明之感。山西有些古寺仍保存原塑佛像,神態古樸,極具宗教感染力,但也有不少「神去樓空」,只剩建築軀殼。我們去看延慶寺時,屋頂長草,遠看如一戴笠老農,進入殿內,則空蕩無一物,頓生恍若隔世之感。

說到佛像,這是中國藝術史最重要的部分,因為佛像不僅是佛,同時也表現出時代的容顏,讓我們了解某個時代的審美觀。雲岡石窟、天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與龍門石窟的眾多佛像,令我為之動容。龍門奉先寺大佛,據載為武則天捐款所建,佛像具女像之韻味。雲岡的雙窟,光線較充足,雕刻細節肉眼可見,且其外室雕出北魏時期木造建築物之屋頂及斗栱形式,特別引起我的興趣,乃取樣畫剖視圖。

南禪寺、佛光寺、恩殿、奎文閣與太和殿的室內光線幽暗,現場無法作速寫,我於是利用營造學社在1930年代所出彙刊中的測繪圖為參考畫成剖視圖。我在1980年曾指導一位學生製作佛光寺木模型參加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展覽,對其複雜的樑架作過研究,因此畫起來得心應手。太和殿則是十多年前故宮的傅連興先生特別帶幾位台北的訪問團員進入殿內欣賞皇帝寶座,以我拍下數十張照片為基礎所繪成。

嘉峪關為2005年到甘肅時繪下草圖,我登上城牆馬道,並繞行一圈,體會這座沙漠中明代關寨的氣勢。2006年夏天到河南,畫嵩山嵩岳寺塔的經驗令我難忘,我僱了一部車子到現場,時當正午,寺內無遊客,我在這座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磚塔四周繞行,有如古時之繞塔儀式,單獨面對一座孤寂之塔畫圖,令人有寧靜致遠之感受。

畫北京香山碧雲寺金剛寶座塔也得到同樣的感受,高台上共有八座高低不等石塔,人行空間所剩無幾,我為了畫鳥瞰剖視圖,穿梭於八塔之間,東張西望描繪,猶如周旋於八尊佛像之中。

中國建築史過去較少論及民居,究其原因是保存下來者多係明清建築,年代晚且技術較簡單,不過近二十年來在陸元鼎教授竭力鼓吹提倡下,年輕學者投入功夫調查,也積累了很可觀的學術成果。1989年黃漢民先生陪我們考察閩、粵交界之土樓,初次見到巨大的圓樓,著實開了眼界。本書選用被列入世界遺產的二宜樓,記得當時路途遙遠,車行顛簸,好不容易才到達,樓內居民熱烈相迎,人氣旺盛,並在樓中享用鄉土風味十足的午餐,菜飯香味至今難忘。初次看到安貞堡,震撼力頗大,這是我所見過最複雜的福建民居,不僅是空間,連木結構亦非常複雜,一時之間竟無法看懂它。我前後去看過兩次,每次皆畫構造速描。在空蕩的廳堂及護室徘徊,只聞自己的腳步聲,如同空谷回音,畢竟它沒有居民了。我想,民居如果仍在使用,益能彰顯其本質。2007年夏到陝北參加民居會議,參訪米脂山溝內的窯洞民居姜氏莊園,它高明的設計令人著迷,我在山頭上畫速寫圖,發現居民人數幾稀矣,住宅缺乏人氣,意味著傳統文化之流失,頗值深思。

為了解應縣木塔各層菩薩之配置涵義,我特別向香港志蓮淨苑的宏勳法師請益,她竟親自來電以半小時的越洋電話為我講解其中奧妙,令我感激之至!

現場如何速寫?剖視彩圖如何繪製?

我的繪圖工法大致包括以下步驟:事先蒐集要至現場考察的古建基本資料;整座建物的外觀與內部都要仔細察看,同時拍攝各角度幻燈片;內部構造常因光線不足難以細察,但仍要設法了解內部與外部之關係;內外觀察之後,決定要從低或高的角度來表現,有時從高處表現宏觀氣勢,有時從低處表現高聳之感;速寫時一般都用二點消點透視法,如天壇,但也有用一點消點者,如晉祠聖母殿;畫剖面透視圖時,將面向縱切或橫切,或是截取局部切開,以直視內部精華,使內部較複雜的構造一覽無遺。

基於中國建築木構施以彩繪的傳統,在線繪圖完成後我又加以上色,色彩濃淡則視建築類型稍有區別,少數幾張或因歷史緣由或因比例對照之需,而加繪相關人物。剖視彩圖除了依據現場的速寫之外,還需參考許多不同角度所攝的幻燈片考證相關細節。坊間出版的中國古建築書籍中,大都可以尋得平面圖及立面圖以供參考,但剖面圖仍不完全,特別是較複雜的內部樑架及斗栱分布,於此可見,古代匠師的確了不起,他們可以造出一座無法用圖面表現的建築。

 

書稿如何完成編輯製作?

我們組織一個團隊,定下撰寫及出版計畫,由我透過幻燈片及大綱講授各座古建築,俞怡萍、蔡明芬等負責內容整理,並補充重要的史料;鄭碧英負責修訂,她看圖敏銳,找出了一些矛盾之處,在編輯過程中修正。遠流出版公司的張詩薇負責文字校對鉅細無遺,並從首位讀者的角度提出許多建設性的意見。事實上行文之間如何減少口述的痕跡,誠屬繁瑣的編校工作。期間我又親自改寫或重新撰寫了數篇文稿,六十餘張剖視圖完成後,再逐一校對文稿內容並增補插圖,第一批草編稿甚至隨我遠渡法國,在巴黎邊出差邊改稿的情況下完成一校。陳春惠負責美術編輯,由於圖片甚多,她的工作量極為辛苦。內容架構之調整與進度控制由黃靜宜掌旗,最後加入楊雅棠協助版型調整與作封面設計,多人分工,各司所職,經過近三年的通力合作,才大功告成。還有一位關鍵成員是自認為編輯一員的內子淑英,由於頻頻提出意見與不時修改文稿,有時堪稱是本書工程「前進的阻礙」,但最終的成果仍要感謝她的支持與協助。

↑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