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定價:1500元  網站特惠價:1185 (約79折) 目前庫存不足


序言 Preface
撰文:蘇珊.葛林菲德(Susan Greenfield)

科學日益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遠超過以前任何時代,今天科學影響我們怎麼感覺、怎麼吃、可以享受或忍受多少空閒時間,以及在不斷加速的資訊時代裡如何選擇溝通方式。

如今我們在物理科學和生命科學這兩方面都獲得了巨大的進展,兩者之間的互動也一樣進步。如果我們想利用這些改變造福整個人類社會,必須每個人都具備科學素養才行。

這本書花了很大功夫向一般讀者介紹廣泛得驚人的科學世界。我們不但可以從一個小點切入,立刻照見塑造我們的世界和生命的各項發現,也可以在書中深入挖掘,探究促成這些發現的背景科學。這本書以一種完全創新的方式,採用不同凡響的組織架構,按年代順序徵引史料敘述科學各支發展的偉大故事。

這樣的歷史眼光,加上精彩動人的圖片,應該不只吸引想了解事實的人,也會打動那些希望在美學和邏輯脈絡中認識事實的人。藝術與科學之間有一條荒謬的鴻溝,亟需橋樑,也可以搭起橋樑,這本書就是一個明證。逐頁細讀此書,將如閱讀任何歷史、文學或哲學書籍一般享受,而且時時有所啟發。

《科學簡史》提供讀者的不僅是輕鬆接近這些發現的方法,還呈現科學背後的基本觀念,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看到,從事科學探索的人,他們之為科學家的性格如何帶來了新的觀念。讀者從這些簡潔優美的敘述裡,可以得到真正的科學教育,更有能力迎接21世紀和未來的科學挑戰。


前言 Foreword
撰文:賽門.辛(Simon Singh)

《科學簡史》包含科學史的250個篇章。乍看之下,會以為兩百多篇的浮光掠影,怎能道盡探索宇宙的科學之旅的博大精深。不過,從一篇篇故事推演出去,我們或許更能了解科學方法—追尋真理之路—的確定和轉折。舉個例來說,帶領我們找到行星繞日模型的路途,何其曲折複雜。

雖然古代的希臘天文學家曾思考過日心系統,但亞歷山卓天文學家托勒密的著作確立地球為宇宙中心,這個說法維持了一千多年之久。他的《數學匯編》(The Mathematical Collection)後來被阿拉伯翻譯者改名為《大匯編》(The Greatest Composition),在這本著作裡,托勒密從兩個公理開始:依照數學計算,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各個天體是以一致的圓形軌道運轉。但觀察顯示,行星運轉無法全用簡單的圓形運動描述,因為行星偶爾會暫停從西向東移動,倒過來從東向西運行一陣子,然後才回到慣有的東向軌道。今天我們知道,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是因為地球不在宇宙中心位置。相反的,它繞著太陽運轉,而其他行星明顯地反向移動,是從本身也在運轉的物體觀察軌道的結果。

但托勒密仍然用他的公理解決了觀察上的落差。地球不動,其他行星確實照著穩定的圓形路徑移動,不過每個行星圓(稱作epicycle「本輪」)的中心又有它自己的圓形軌道(稱作the deferent「均輪」)。事實上,這是亞里斯多德和其他一些人的觀念,不過托勒密提出了堅實的數學基礎。看起來整個運轉的宇宙現在都能描述了。托勒密的方法在某個方面是對的:成功的理論必須符合觀察。但成功的理論不只要能描述,還要能解釋表面現象之下的真實情況,反映造成現象的真正理由。而托勒密的模型過不了這一關。

托勒密的模型維持了好幾個世紀,大半因為它符合地球靜止不動的常識。但是,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所謂常識,只不過是你的心靈在18歲以前累積的一堆成見。 」天文學家不肯放棄常識,因此給地心模型加上了更多圓形軌道和本輪,拚命想讓這個模型符合真實世界。哥白尼以日心系統為基礎重新建造了一個模型。他的太陽系理論比較簡單、優雅,甚至比托勒密的說法更準確。(事實證明,在建立科學理論的過程中,簡單和優雅向來是重要原則。美感比常識更有參考價值。 )一個世紀後,克卜勒根據第谷的詳細觀察資料,推翻哥白尼的圓形軌道說,改成橢圓軌道。修正後的模型讓理論和觀察更加貼近,穩固的基礎讓牛頓能夠建立他的萬有引力定律,勾勒出克卜勒橢圓軌道背後的力量。

這一切都是理論和觀察相互作用的結果。當有衝突時,若不針對問題修改理論,就得質疑理論的根本效力。一般科學家傾向於修補他們的寶貝理論,而不會輕言放棄。但偉大的科學家敢質疑正統,有膽識去建立新理論,對觀察做更好的描述,也更能反映基本事實。就如美國社會學家莫登(Robert K. Merton)說的:「大多數制度要求無條件信任,但科學習慣視懷疑為美德。 」

在科學史最偉大的篇章裡,懷疑精神、創造能力,加上理性思考,在舊有理論和觀察尚未出現重大落差以前,就自然而然地孕育出新理論。在20世紀時,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超越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按照愛因斯坦的說法,牛頓定律雖然只是大致接近他自己更深入的理論,但它們和以前所有的觀察相符,而且能夠充分說明觀察到的現象。愛因斯坦的理論做了一些預測,對天文學家構成挑戰,逼他們重新做更加精準的測量,因而揭露牛頓理論的不足,也證明了他自己的準確。1919年愛丁頓爵士測量日食的結果,顯示太陽可以偏折星光,和愛因斯坦的預測完全一樣,而牛頓定律無法解釋。

就某種程度來說,《科學簡史》是在向懷疑主義致敬。這兩百多個篇章描述的是不同領域裡目前公認的事實,不過即使這些理論受到推崇,它們還是應該面對質疑和考驗。危險的是,今天很多理論變得非常之確定,具有學術常識的地位,誘使科學家接納成見,而不再去尋找了解宇宙的更好方法。


導言 Introduction
撰文:彼得.泰立克(Peter Tallack)

這本書記述的是那些不僅改變了科學的進程、更改變整個思想領域的科學成就的故事。它涵蓋傳統的自然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學、地球科學),以及心理學、考古學、古人類學、醫學和數學。至於望遠鏡、顯微鏡、電腦等科技上的成就,唯有在它們直接促成科學發展時才會記上一筆。

哪些故事應該納入書裡?哪些該捨棄?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好幾個月。雖然我們表彰了那些開創科學思想先河的早期哲學家的貢獻,不過在選擇時,仍偏好解決長久以來的問題、開啟嶄新研究領域或改變人類世界觀的發現、理論或方法。有些成就起初遭到誤解,後來才被接受。還有少數即使最後證明是錯的,但因為對某個科學領域有重大影響,所以仍然選錄在書裡。

科學知識隨時會被推翻,這個特性在選擇現代的科學成就時特別明顯,因此也最難做取捨。自科學興起,歷來所有科學家,大約90﹪目前仍然在世,也還在繼續研究。用後見之明來評估前人的研究相當容易,要衡量近代成就的重要性往往很難 ,而且不知道它們能否經得起時間考驗—儘管它們的確彰顯出當代科學的廣度和多樣化,並且暗示了未來可能的新發現。

雖然科學不是直線發展,這本書的編年體結構還是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角度,可以深入了解跨越無數世紀的整體趨勢和影響,以及各個學門之間觀念的交互激盪。但科學不單是一連串的事實。這本書也探討想像力、創意、競爭、攪和、直覺、聰明巧思和錯誤交織帶來的豐碩成果,顯露科學之為人類心智活動的本色。

在歌頌科學的魅力和奇妙成就的過程中,我終究不得不放棄許多重要的科學家和劃時代的科學事件。套用一位我請教過的著名物理學家的話,像這樣的篩選工作,即使不「魯莽」,也免不了流於主觀。科學可能也有口味問題吧!


目次
公元前35,000 數的起源 10
公元前3000史前天文學 12
公元前530天體的音樂 14
公元前350亞里斯多德的遺產 16
公元前320植物學誕生 18
公元前300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20
公元前260移動地球 22
公元前240地球周長 24
公元前134天文預測 26
公元50藥用植物 28
公元140地心說 30
公元180探索身體 32
公元876零 34
1025拆解彩虹 36
1202代數 38
1435透視圖法 40
1543日心說 42
1543人體解剖 44
1565化石 46
1572一顆新星 48
1600天然磁力 50
1609行星運動法則 52
1609透過望遠鏡觀天 54
1614對數 56
1628血液循環 58
1638落體 60
1639金星凌日 62
1648大氣壓力 64
1654機率規則 66
1656土星環 68
1661波義耳的《懷疑的化學家》70
1669地層 72
1671行星距離 74
1673微生物 76
1687牛頓的《原理》78
微積分 80
1694植物的性別 82
1705哈雷彗星84
1735貿易風 86
1735生物命名 88
1765自然發生說 90
1768 π 92
1774燃燒 94
1781發現天王星 96
1784氫和水 98
1785 地球循環 100
1796 接種疫苗 102
1796太陽系的起源 104
1796比較解剖學 106
1797火成論者的地質學 108
1798 人口壓力 110
1798「稱量」地球 112
1799洪博的旅程 114
1799電池 116
1800光的波動性質 118
1801發現小行星 120
1807新元素 122
1808 原子理論 124
探勘週期表王國 126
1809後天性狀 128
1814光譜線 130
1815化石層序 132
1820電磁力 134
1822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 136
1822差分機 138
1826卵與胚胎 140
1828合成尿素 142
1829非歐幾何學 144
1830萊爾的《地質學原理》146
1834史前人類 148
1838恆星距離 150
1840冰河時期 152
1842「發明」恐龍 154
1842都卜勒效應 156
1843太陽黑子周期 158
1845螺旋星系 160
1846發現海王星 162
1847熱力學定律 164
1851傅科擺 166
1854霍亂與水泵 168
1856尼安德塔人 170
1856淡紫染料 172
1858細胞社會 174
1859達爾文的《物種原始》176
人類始祖 178
1860始祖鳥 180
1861繪製語言區圖 182
1863溫室效應 184
1864馬克斯威爾方程式 186
1865調節身體 188
1865苯環 190
1865孟德爾遺傳定律 192
1867炸藥 194
1869元素週期表 196
1873狀態變化 198
1877火星上的「運河」200
1878細菌理論 202
1882細胞免疫 204
1885山脈的形成 206
1886固氮作用 208
1889神經系統 210
1889測量變異 212
1890抗毒素 214
1891爪哇人 216
1894酵素作用 218
1895 X光 220
1895潛意識 222
1896放射性 224
1897阿斯匹靈 226
1897電子 228
1897瘧原蟲 230
1898病毒 232
1900量子 234
1901血型 236
1903混沌理論 238
1904智力測驗 240
1904制約反射 242
1905狹義相對論 244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 246
1906維生素 248
1906地球內部 250
1907萬古磐石 252
1908布朗運動 254
1909合成阿摩尼亞 256
1909先天代謝異常 258
1909柏吉斯頁岩 260
1910神奇子彈 262
1910遺傳基因 264
1911超導現象 266
1911宇宙射線 268
1912大陸漂移 270
1913原子模型 272
1914神經傳導物質 274
1914天氣循環 276
1915廣義相對論 278
1918我們在宇宙的位置 280
1918新達爾文主義 282
1920氣象預報 284
1920恆星演化 286
1921胰島素 288
1922鰻魚洄游 290
1923作物多樣性 292
1924兒童發展 294
語言與規則 296
1925陶恩孩兒 298
1925波粒二象性 300
1928盤尼西林 302
1929地磁倒轉 304
1929膨脹的宇宙 306
1931數學極限 308
1931白矮星 310
1932中子 312
1932反物質 314
1934 316
1935動物本能 318
1937檸檬酸循環 320
1938行為增強 322
1938活化石 324
1939 DDT 326
1940蝙蝠回聲定位 328
1942核能 330
1943細菌的基因 332
1943人工神經網路 334
1944賽局理論 336
1945蜜蜂溝通 338
1946電腦 340
圖靈機 342
1946光合作用 344
1947放射性碳定年法 346
1947黏菌聚合體 348
1947電晶體 350
1948量子電動力學 352
1948資訊理論 354
1949移植排斥 356
1949鐮形紅血球貧血症 358
1950彗星的故鄉 360
1951跳躍基因 362
1951化學振盪 364
1952 神經脈衝 366
1952神經細胞生長 368
1953生命的起源 370
1953 REM睡眠 372
1953雙螺旋鏈 374
數位河流 376
1954 避孕藥 378
1956左旋的宇宙 380
1956視覺的化學基礎 382
1956次原子幽靈 384
1957語言本能 386
1958太陽風 388
1959血紅蛋白結構 390
1959奧都韋峽谷 392
1961海弗利克限制 394
1961黑猩猩文化 396
1961 外星智慧 398
1962右腦,左腦 400
1962服從心理 402
1963類星體 404
1964合作演化 406
1964夸克 408
1965最古老的化石 410
1965 創世餘暉 412
1967板塊構造說 414
1967統一力 416
1967共生細胞 418
1967 脈衝星 420
1968隨機分子演化 422
1969阿波羅任務 424
1969生命五界 426
1970 綠色革命 428
1971生物自我辨識 430
1972蓋婭假說 432
1973伽瑪射線爆發 434
1973基因工程 436
1974臭氧層破洞 438
1974 黑洞蒸發 440
1975基因表親 442
獨一無二的物種 444
1975碎形 446
1975單株抗體 448
1976四色圖定理 450
1977極端的生命 452
1977公鑰加密 454
1980人類癌症基因 456
1980恐龍滅絕 458
1980動物形態遺傳學 460
1980聖海倫火山爆發 462
1982量子詭異性 464
1982普利昂蛋白 466
1982繽紛的生命 468
1983記憶分子 470
1983 AIDS病毒 472
1984超弦 474
1984古老的DNA 476
1984頭腦圖像 478
1984納里歐柯托米少年 480
1984準晶 482
1984基因指紋辨識 484
1985碳六十 486
1987超新星1987A 488
1987混沌邊緣 490
1987遠離非洲 492
1988定向突變 494
1990一氧化氮 496
1990大吸子 498
1990大黃蜂飛行 500
1991男性基因 502
1991冰人 504
1994費瑪最後定理 506
1994舒梅克-李維9號彗星 508
1995物質新態 510
1995行星世界 512
1995伽利略任務 514
1996複製羊桃莉 516
1996火星的微化石 518
1998沃斯托克湖 520
1998月球上的水. 522
2000人類基因體序列 524

Copyright ©1999~2009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下文化/小天下/遠見雜誌/30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
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