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一輩子都不寂寞
每每在閱讀中找到線索又引出線索。
閱讀愈多,資訊愈多,觀點也變多,更容易觸類旁通,衍成新的資訊線索。
為了一個線索,同時攤開四、五本書一起閱讀,是常有的事,如拼圖般樂趣無窮。
珍惜閱讀經典的美好發現,來自國三時老師指定閱讀《一生的讀書計畫》一書。那是《時代週刊》委託費迪曼教授列的經典書單。因為喜歡,我反覆閱讀得很熟,當時即有一種想法,該讀的書一生中都要讀完,等於人生已定了閱讀的目標。此書曾一度遺失,七年後又補買回來,珍藏至今,早已泛黃。
 |
長期的閱讀與靜思,能增長見聞,並讓心靈常保安定。
(蔡穎卿提供) |
《一生的讀書計畫》羅列西方的經典書單,因著對東方著作的認識,自己也列了些東方經典書籍,引為一生必讀書單。
閱讀本身,也許如同費迪曼教授所言,它不是魔法,不會讓人自動變成「有教養的人」;它不會替人解釋人生的終極祕密,也不會使人「幸福」。但閱讀可以讓人意識到自己究竟認知了什麼?閱讀是自我提升的工具,也是自我發現的工具,有助心靈成長,帶來滋養生命的能量。
家庭閱讀的喜悅
從小看著父母親沉浸閱讀又時常相互討論書的身影,一直是成長過程中深刻腦海的印象。
小時候住在台東很鄉下的小漁港,東部的台灣像文化荒漠,甚少資源。很幸運的,我的閱讀資源和經驗不假外求,全來自家庭的供給。
與閱讀間美好的連結,來自傾聽父母親對談閱讀心得或交換意見,無形中理解閱讀與人生的巧妙互動,當孩子可以透由大人,了解閱讀帶給人的喜悅和變化,無形中也牽引孩子走進閱讀的世界。如此身教比直接把書餵給孩子看要好。
我一直相信,希望孩子愛閱讀,得由分享自己從閱讀中獲得快樂開始。
想培養有趣的孩子,自己必須先成為一個有趣的母親。我深信「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不管是閱讀,是生活,還是工作,都一樣。如果希望孩子喜歡上閱讀,必須先成為喜歡閱讀的母親。
在沒有童書的年代,家裡有個小書房,大半是日文書及英文翻譯類書,至今仍保留著當時看的《讀者文摘》及《今日世界》等雜誌。雖然書中所提內容離自己的生命經驗很遙遠,好處是一開始閱讀就是成熟的作品。如此經驗,無形中也影響我帶領孩子直接閱讀時,沒有太多想法上的限制。
承襲父母身教的經驗,深覺父母是小孩和世界連結最好的橋梁、最重要的價值詮譯者。今年父親八十五歲,母親八十歲,至今我們仍時常分享各自看書的感動。
母親嫻熟日本歷史,隨意提及一道料理,母親都能將與此料理有關的日本歷史背景說得一清二楚。從小就很羨慕也很想像母親一樣飽學,那種追趕學習的心,在親子教養中顯得重要。親子間各讀各的書,透過分享,彼此都讀了雙倍的書般。如此美好的交流經驗,也同樣延續在我與兩個女兒之間。
我和先生閱讀的書類相當不同,但時常交流分享閱讀的體會。孩子看在眼裡,自然找有興趣的書來看,我從不強加介紹或指定閱讀。正因為書涵蓋人生所有的面向,提供足夠的觀點及經驗,可供孩子由閱讀中發現自己的疑惑,想要的答案或新觀點的刺激,都比父母親說教的效果好。
現在女兒也會分享書單。前陣子才和大女兒討論《阿特拉斯聳聳肩》一書,彼此闡述對社會影響、經濟及作者書寫邏輯的種種想法。像如此的讀書會,天天都在進行,各自說著閱讀的體會,彼此在觀點中找交集或分享不同的觀點。當我讀著中文版安藤忠雄的書,遠在紐約的小女兒是透過英文了解安藤忠雄的,用Skype交換閱讀心得時,女兒發現有些隔閡,表明回台灣時也想閱讀中文版本。最近又讀了安藤忠雄的另一本書,準備和女兒再分享新想法,家庭閱讀的喜悅莫過於此。如此行諸生活的讀書會,是彼此邀請對方進入自己的世界,不僅教養於無形,更豐饒彼此的心靈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