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文化評論家 南方朔
本名王杏慶。台灣大學森林系畢業、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著作等身,更是個專業的讀書人,撰寫的書評及導讀已有數百篇,期許自己成為「最用功的民間學者」。
《新野蠻時代》、《回到詩》、《語言之鑰》、《魔幻之眼》、《語言是我們的希望》、《給自己一首詩》等書。譯有《放屁》。
快樂在腦袋裡的人
閱讀是shopping,不是集郵。書,碰到了就碰到了,沒有非看哪一本不可。
長期閱讀,由雜食而博而專之後,深知相關的書多半大同小異,
隨手一翻閱,即可以理出梗概。如有機會碰到小異的書,一定買來看,
學問的突出,也許就差在那一點點不同。

自覺是少數很幸運的人,閱讀是興趣也是工作,時刻優遊閱讀與寫作間,日復一日,熱情始終未減。
一生埋首閱讀與寫作,我常笑說自己是窮光蛋一個,很平淡的中產階級,但活得很安穩。生活平淡無憂,每天遊走在閱讀與寫作之間,甘於平淡而時有福至心靈的平靜。人生本來就是選擇題,當只能擇一,我「甘為快樂讀書人」。
多年來,早已習慣席地而坐,就一張矮圓桌伏案書寫或閱讀,一盞燈,一杯茶相伴,點根菸是書寫時的慣常動作。相關的書籍、報紙及雜誌漫在周遭,方便左右逢源。

夢與書皆純粹而美好,而書更實在
很多人喜歡問我有關閱讀的樂趣,一時間總說不上來,只是很明白經年累月讀書,書讀多了之後,每每對知識間觸類旁通有豁然開朗的愉悅感,一通百通,愈讀愈懂愈快樂,如此而已,所以我常說自己是「快樂在腦袋裡的人」。
以享樂主義的觀點,人生的樂趣有二種:第一度享樂,包括吃好穿好及滿足欲望的肉體享樂;第二度享樂,則是優遊在腦袋裡的快樂。
傳說中,波斯國王年輕時縱情享樂,到了晚年卻發現人生虛無不快樂,他開出條件,誰能想出快樂的點子,奉上黃金無數,終不能如願。當人停留在第一度的享樂,有時而盡,唯有躍上第二度的享樂層次,一生享樂源源不絕。
最能貼切形容閱讀之樂,莫過於英國十九世紀浪漫大詩人華滋華斯所言:
夢,和書,各自成一個世界,
而我們知道,書更實在,
兩者皆純粹而美好;
它們都延伸出卷鬚,強若血肉,
我們的快樂從其中成長。

我常說,從閱讀中可享有幾重樂趣:習得知識本身即是樂趣所在,此為閱讀的純粹樂趣;勤閱讀、博覽群籍而變得博學多聞,凡事有自己的理路,能提出不一樣的想法或觀點,享受別人投予佩服的眼光,也是一樂;身為一個寫作者,不斷閱讀反芻形成觀點,行諸於文,又享有現實的樂趣。不論是以閱讀自娛,或受人肯定,都很好。
一直也愛開玩笑地說,古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所言不假。
以世俗眼光而言,讀書相當有用,古人經世致用靠閱讀,現代人想靠閱讀掌握趨勢賺大錢也毫無問題,自能構築黃金屋。又,飽讀詩書的人,感性比較發達,有助人際關係,想認識顏如玉一點不難。其餘因讀書而改變氣質、開闊心胸或形塑人格特質等的附加價值,更是不小。
時代不同了,以前的人可以靠一把刷子走遍天下;要應付現代社會的多變需求,恐怕得全身插滿各式不同的刷子。單憑一種專業想混一生,顯得不可能。多方閱讀延展觸角,為全身布滿刷子奠定基礎,非常必要。


戴勝益
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現為王品集團董事長,要求集團內高階主管一生必須寫一本書。
《董事長,愛說笑》。

精神愉悅無盡藏
創業失敗負債上億的革命期,儘管天天軋三點半,但天天都有三點三十一分。
一旦沉入閱讀世界,世界不再匆忙,心靈得以舒息,不再面露愁容。
當閱讀是體現快樂循環,是巧克力,自然萌生時刻渴望擁抱的熱情。

回溯與文字結緣,畫面不由得倒帶幾近半世紀,至今仍依稀記得,入小學前母親握著我的手,學寫「戴勝益」三個字的溫度。憑著那餘溫的眷戀,點燃澆不熄的閱讀熱情。
幾十年來,很習慣背著包包到淡海或到郊山,隨處坐下來,趁著夕陽餘暉看書,林間聽風時看書,爬山時稍事片刻或在營地休息時也看書。攀登在僅有野獸足跡及蟲鳴鳥叫,人煙罕至,三千公尺的高山上,趁清風送爽,任憑唯自己與天地共讀的感動充塞心中,心靈滿溢自由,同樣是那餘溫暖度牽引我著迷閱讀,生生不息。

以《論語》為王品之師,戴勝益樂於分享。
(遠見雜誌提供)

《論語》成為人生及「王品」之師
受過日本教育的母親,有很好的修養,從沒打罵過小孩。如果說母親牽引自己與閱讀有約,應是她鼓勵「讀冊很有價值」的耳提面命。上了小學,也一路以第一名回應母親鼓勵讀書的期望。
從小就喜歡閱讀──或說是喜歡文字。看字如賞畫,特別喜歡琢磨文字,直到念高中,雖很少看課外書,作文能力卻很好。當時家裡從事內銷生意,天天全家加工總動員,根本沒時間念書。大學落榜重考,和好朋友上台北到補習班報名,根本不去上課,兩人關在宿舍內苦讀,很清楚是沒時間念書,並不是念不來。當年十萬名考生中,我國文考八十七分,是全國最高分。選念中文系,只因熱愛閱讀。
高中時迷上《論語》,考試只要求熟讀,我則反覆背至熟透。沒想到《論語》不僅啟迪人生甚多,後來更在企業經營中起到重要影響。活用《論語》為企業行事及管理準則,引導「王品」集團躍居餐飲界龍頭,更是始料未及。
幾十年的閱讀歷程中,讀遍經典卻獨鍾《論語》,它實在而善良,利己又利人,不若《厚黑學》或《孫子兵法》的狡詐、充滿欺壓或反擊理論。至今,辦公室座位後方的書櫃上仍端放著《論語》,援引為人生及「王品」之師。
媒體曾經羅列人生必讀的中外經典,《論語》、《孟子》等原典都上榜了,顯然經典魅力與時俱進。我曾與台大傅佩榮教授合著《向孔子學做人》,內容即闡述《論語》精神貫徹在企業中的應用實例,得到廣大迴響。目前,中國大陸提倡「孔子學院」,活化儒家智慧,確是聰明作法。
二十年來,《論語》應說是「王品」的憲法本源,至今更體會「半部《論語》創王品」的實績,成效卓著。最先發現以《論語》點醒行事盲點,主要因為看到同仁拘泥方位、風水、看日子等迷信,《論語》中「子不語:怪、力、亂、神」躍上腦際,如當頭棒喝,頓悟百無禁忌是正道。分享利潤及股份的作法,仍可溯源《論語》中「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王品企業的行事準則、規章及龜毛家族守則,幾乎全本自《論語》,全集團自是奉行不渝。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積極投身科學生根及閱讀推廣工作,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四十多本書,並於各大報章雜誌發表文章,相關寫作專欄集結成十多本書。
《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讓孩子的大腦動起來》、《講理就好》系列叢書。譯有《真實的快樂》、《大腦的祕密檔案》、《教養的迷思》、《學習樂觀•樂觀學習》等。
腦神經科學家的人生大夢
我很早就明白「課外書」讀愈多,「課內書」愈容易懂的道理,
我讀歷史小說讀多了,歷史課本就很簡單了。
歷史小說也把忠誠、正直、公平、正義等傳統價值觀傳輸給我。
閱讀不只是學習知識,透過閱讀,我建立了正確的價值觀。
因為很了解閱讀的樂趣和對人生的影響,所以我推廣閱讀心急如焚,一刻不能等待。

我有一個夢,每一個人都熱愛閱讀。
春假前一天,我有一堂醫學院的課。上課前十分鐘,我特別向學生推薦一本書:美國人類學家魏澤福寫的《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創造者》。隔天就放春假,我希望學生利用這段時間看一本書。
「這是一本好書,你們一定要看!」推薦書不能如此便宜行事,肯定無效。成吉思汗關我什麼事?學生會反問,不會甩你。你必須丟出一個梗,引發他們的好奇。
所以我先問:「成吉思汗不識字,他怎麼統治那麼大的帝國?」
成吉思汗不識字,多數人恐怕連這一點都不知道。
他不識字,有一個悲慘之至的童年,與母親生活在乾旱的草原上,日復一日與飢餓搏鬥,乃至殺掉了操控他的同父異母哥哥,淪為奴隸。極端境遇形塑了成吉思汗的個性,「他個人的目標、慾望、恐懼,吞沒了世界。」魏澤福說。
一個人如何打造自己的命運?我們鼓勵學生讀傳記,目的不在教導技能,而是學習別人身處逆境時如何因應,怎樣突破。今天的孩子缺乏這方面的體驗,特別是醫學院學生,功課好,夠聰明,一帆風順,但關於待人接物,或是如何界定自我,幾乎沒有機會學習。
在不可能從經驗習得的情況下,只有靠閱讀。

閱讀習慣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推廣閱讀無法向上開花,關鍵就在於父母、老師不讀書。我推廣閱讀的下一步,就要拚大人這一塊。
大人一定要看書。父母不拿起書來看,孩子就不會拿起書來看,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老師如果不閱讀,就缺乏向學生推薦好書的熱情。閱讀習慣是後天的,後天習慣需要從小培養,腦部區塊才會愈來愈大,到中學再等老師推薦,只有事倍功半,為時已晚。
韓國梨花大學一位女教授,她生了三個孩子以後,不顧家人反對去念研究所。韓國社會重男輕女,先生有書桌,孩子有書桌,唯獨母親沒有。沒有書桌的母親如何讀書?每天吃完晚飯,她把餐桌收一收,在餐桌上讀書寫報告。
因為母親每天晚上在餐桌上讀書,這個家庭因此起了變化。看見媽媽在念書,原來吃完飯就看電視的孩子也擠到餐桌上和媽媽一起作功課。媽媽念書,孩子的功課也進步了,身教重於言教,這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但也因為如此,這位媽媽疏於家務,家裡一團亂,婆婆每來一次就念一頓,說家裡像颱風過境。
但事情總有輕重緩急。父母看電視小孩就看電視,父母打牌小孩就打牌。不看電視不打牌,也還有做不完的家事。職業婦女時間有限,把家事擺在第一位,就剝奪了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顧孩子和做家事,我認為應該優先顧孩子,家事可以晚一點做,不做也不要緊,今天做了明天還是一樣髒。但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不趁孩子醒著的時候陪伴他,看書講故事,藉機傳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建立安全感,等他長大,想回頭彌補,他已經走到你觸及不到的所在了。
這是我自己的故事。兒子一歲時,我在沙克生物研究所,曾志朗在加州大學,我們要一起到法國開學術會議。上飛機前一天,兒子長水痘,發高燒,我掙扎很久,最後決定留下來。老闆當然很生氣,我的學術生命也連帶降三級,但我願意這麼做,這是我的選擇。我並非要每個媽媽都如此,我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只是我做不到。我不後悔少寫一篇論文,但如果沒有把孩子帶好,給他足夠的陪伴,直到順利走過青春風暴期,我會後悔一輩子。
更重要的意義是,在帶孩子的時候,我又重新過了一次童年。
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培養閱讀習慣和給他安全感。
所以我不辭辛苦的演講,推廣閱讀,特別想講給鄉鎮的媽媽聽。比起都市媽媽,鄉鎮媽媽更加傾向「課本都讀不完,讀什麼課外書」,而限制孩子讀課外書。不讀書反而拉大了城鄉差距,因為教育是脫離貧窮唯一的機會。
有一次,有個媽媽驕傲的對我說,她的孩子看了很多書噢,一本接一本的看,她不准他看第二遍。我說這也不太對,「量」不是閱讀最好的指標,閱讀重要的是孩子把書看懂。很多孩子要父母念同一本書,這沒有關係。小小孩會從閱讀中學到認字,也因為一天一天長大,同樣一本書,每一次閱讀都有不同角度,不同體會。大人亦復如是,同樣一本《紅樓夢》,十歲、二十歲、四十歲、六十歲,人生階段不同,讀來永遠有新的感受。
去演講舟車勞頓的確很辛苦,尤其我六十歲了,但是只要有一個媽媽,因為我的演講而改變觀念,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並開始閱讀,對我來說,這就值得了。


親子作家 蔡穎卿
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從小熱愛烹飪及所有家事,為人母後,更發現母親是培養創意、磨練耐性最好的工作。傳承自父母的生活態度,則是她最珍惜也最善用的人生資源。她深信,所謂的教養,就蘊藏在那一日日的作息中。
《我的工作是母親》、《廚房之歌》、《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小廚師:我的幸福投資》、《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在愛裡相遇》、《Bitbit,我的兔子朋友》。

心靈一輩子都不寂寞
每每在閱讀中找到線索又引出線索。
閱讀愈多,資訊愈多,觀點也變多,更容易觸類旁通,衍成新的資訊線索。
為了一個線索,同時攤開四、五本書一起閱讀,是常有的事,如拼圖般樂趣無窮。

珍惜閱讀經典的美好發現,來自國三時老師指定閱讀《一生的讀書計畫》一書。那是《時代週刊》委託費迪曼教授列的經典書單。因為喜歡,我反覆閱讀得很熟,當時即有一種想法,該讀的書一生中都要讀完,等於人生已定了閱讀的目標。此書曾一度遺失,七年後又補買回來,珍藏至今,早已泛黃。

長期的閱讀與靜思,能增長見聞,並讓心靈常保安定。
(蔡穎卿提供)


《一生的讀書計畫》羅列西方的經典書單,因著對東方著作的認識,自己也列了些東方經典書籍,引為一生必讀書單。
閱讀本身,也許如同費迪曼教授所言,它不是魔法,不會讓人自動變成「有教養的人」;它不會替人解釋人生的終極祕密,也不會使人「幸福」。但閱讀可以讓人意識到自己究竟認知了什麼?閱讀是自我提升的工具,也是自我發現的工具,有助心靈成長,帶來滋養生命的能量。

家庭閱讀的喜悅
從小看著父母親沉浸閱讀又時常相互討論書的身影,一直是成長過程中深刻腦海的印象。
小時候住在台東很鄉下的小漁港,東部的台灣像文化荒漠,甚少資源。很幸運的,我的閱讀資源和經驗不假外求,全來自家庭的供給。
與閱讀間美好的連結,來自傾聽父母親對談閱讀心得或交換意見,無形中理解閱讀與人生的巧妙互動,當孩子可以透由大人,了解閱讀帶給人的喜悅和變化,無形中也牽引孩子走進閱讀的世界。如此身教比直接把書餵給孩子看要好。
我一直相信,希望孩子愛閱讀,得由分享自己從閱讀中獲得快樂開始。
想培養有趣的孩子,自己必須先成為一個有趣的母親。我深信「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不管是閱讀,是生活,還是工作,都一樣。如果希望孩子喜歡上閱讀,必須先成為喜歡閱讀的母親。
在沒有童書的年代,家裡有個小書房,大半是日文書及英文翻譯類書,至今仍保留著當時看的《讀者文摘》及《今日世界》等雜誌。雖然書中所提內容離自己的生命經驗很遙遠,好處是一開始閱讀就是成熟的作品。如此經驗,無形中也影響我帶領孩子直接閱讀時,沒有太多想法上的限制。
承襲父母身教的經驗,深覺父母是小孩和世界連結最好的橋梁、最重要的價值詮譯者。今年父親八十五歲,母親八十歲,至今我們仍時常分享各自看書的感動。
母親嫻熟日本歷史,隨意提及一道料理,母親都能將與此料理有關的日本歷史背景說得一清二楚。從小就很羨慕也很想像母親一樣飽學,那種追趕學習的心,在親子教養中顯得重要。親子間各讀各的書,透過分享,彼此都讀了雙倍的書般。如此美好的交流經驗,也同樣延續在我與兩個女兒之間。
我和先生閱讀的書類相當不同,但時常交流分享閱讀的體會。孩子看在眼裡,自然找有興趣的書來看,我從不強加介紹或指定閱讀。正因為書涵蓋人生所有的面向,提供足夠的觀點及經驗,可供孩子由閱讀中發現自己的疑惑,想要的答案或新觀點的刺激,都比父母親說教的效果好。
現在女兒也會分享書單。前陣子才和大女兒討論《阿特拉斯聳聳肩》一書,彼此闡述對社會影響、經濟及作者書寫邏輯的種種想法。像如此的讀書會,天天都在進行,各自說著閱讀的體會,彼此在觀點中找交集或分享不同的觀點。當我讀著中文版安藤忠雄的書,遠在紐約的小女兒是透過英文了解安藤忠雄的,用Skype交換閱讀心得時,女兒發現有些隔閡,表明回台灣時也想閱讀中文版本。最近又讀了安藤忠雄的另一本書,準備和女兒再分享新想法,家庭閱讀的喜悅莫過於此。如此行諸生活的讀書會,是彼此邀請對方進入自己的世界,不僅教養於無形,更豐饒彼此的心靈生活。

Copyright© 1999~2010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下文化/小天下/遠見雜誌/30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