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


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可以靠數學來幫忙!

第 96期  2003/7/10


本期摘要

 

好書推薦:《水流花靜:科學與詩的對話》
科文論壇: 馬克斯威爾的小惡魔
科文新聞:〈 為何痛得不一樣?
                     〈混合與否,附著力參一腳!
                     〈觀測證實巨大噴流的重要性
                     〈用雷射光做大腦3D掃描〉
訂閱/取消 SCC科文知識報

       提到馬克斯威爾(James C. Maxwell)和他提出的方程式,對熟悉電磁學的人來說,可說是無人不知,據說愛因斯坦家裡掛的兩張畫像的其中一幅就是馬克斯威爾(另一張是法拉第)。知道愛因斯坦小提琴拉得很好的人,恐怕不少,但是你知道馬克斯威爾會作詩嗎?本期的科文論壇與推薦好書,要從兩個完全不同的角度──科學與詩,與你分享幾則馬克斯威爾的小故事。

《水流花靜:科學與詩的對話》

進來看看這本書 《水流花靜》這本集子可以說是詩與科學的對話:有父女的對話,有夫婦的對話;有師生的對話,有朋友的對話。因為作者自己始終是學中國文學的,永遠站在詩的一邊;而父親是北京大學學物理的,丈夫是劍橋大學學電機的,朋友有學科學的,有學文學的。涉及的地方,有香港、台北、英國的劍橋、美國的波士頓、法國的南特等。談到的古人,是從李白、杜甫,而麥克士韋、愛因斯坦,而胡適之、錢鍾書,以及今人費孝通、楊振寧、韓南、宇文所安等。說到的話題是麥克士韋的詩,不是方程式;是胡適之的愛戀,不是新文學;是愛因斯坦的少年狂飆,不是慈祥的藹然長者;是楊振寧、李政道,重修舊好的假想,不是沒完沒了的吵鬧。  ……《進來看看這本書》

  馬克斯威爾的小惡魔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高涌泉

        十九世紀英國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一般公認是物理領域中唯一能與牛頓、愛因斯坦兩位巨擘相提並論的人。費曼在他的《物理學講義(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裡就說如果以比較長的眼光看人類歷史,例如於一萬年後回頭看,十九世紀中最重要的事件,毫無疑問是馬克斯威爾發現了電動力學方程式。費曼還以他一貫戲劇化的方式刻意地說,在同一年代的美國,南北戰爭與這麼重要的科學發現相比,只是無足輕重的地方性事件而已(見《物理學講義》第二冊第一章最後一節)。從物質文明的角度看,費曼一點也沒有誇張。人類自馬克斯威爾之後才理解光就是一種電磁波,能掌握光的本質當然是文明的一大躍進。愛因斯坦也曾說馬克斯威爾的電磁學理論(尤其是場的觀念)是「自牛頓以來物理最豐富最深奧的進展」。愛因斯坦自己最清楚,他的相對論完全是奠基於馬克斯威爾理論之上。      

        雖然在行家眼中,馬克斯威爾的地位如此之高,他的知名度卻遠不能和他的地位匹配。原因之一或許是他的理論要用到較高深的數學,離一般人太遠。不過牛頓與愛因斯坦的理論不也是如此嗎?可是一般人還多少能把牛頓與萬有引力、愛因斯坦與相對論連起來。但是「馬克斯威爾方程式」?太冷硬了。    

       其實馬克斯威爾另外還有一項劃時代的重要成就,行外的人知道的就更少了。那就是氣體動力學,也就是統計力學的開端。統計力學也是十九世紀科學的重要成就。它吸納了熱力學,將古典力學、物性、原子說統一起來,是一切物質科學的基礎。物理學家之中,對古典熱力學的統計(機率)本質有深刻體認的,馬克斯威爾可以說是頭一位。

       提出「兩種文化」說法的史諾(C.P. Snow)曾認為,受過教育的每個人都應該了解熱力學的核心概念─「熱力學第二定律」。後來他承認這太難了,不是國民必備科學知識的好例子。的確,「熱力學第二定律」相當微妙,不是容易掌握的觀念。科學家也是掙扎好久才發現這第二定律。大致上講,它是說我們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把熱轉變成機械能(功),換句話說,就是蒸汽機的效率不可能為百分之百。另一種等價說法是,我們不可能不使用機械能就把熱從低溫的環境排到高溫的環境,用熟悉的例子說,也就是不可能有不需用電(能)的冰箱或冷氣機。第二定律最廣義與最抽象的敘述是,對於封閉系統裡的任何物理過程而言,系統的「熵」(entropy)只能增加,或至多維持不變,絕不可能減少。我們不必要在這裡拘泥於「熵」的精確定義,只要大約把它想成是「混亂的程度」就好。所以第二定律的意義就是隨著時間演進,封閉系統的亂度只會變大,不會減小。也就是說第二定律給了時間一個方向。我們可以證明這幾種說明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方式全然相等,一般學生是在大一物理課學到這個證明。

        回到馬克斯威爾,我們可以從他一項小發明看出他那過人的洞察力。這項發明稱為「馬克斯威爾的惡魔( Maxwell's Demon)」,是用來闡釋第二定律的機率本質。讓我用具體的例子來說明。拿一個封閉的盒子,中間用木板隔成左與右兩個區域,左邊放入一堆處於較低溫(也因此有較低速度)的氣體分子,右邊則放入溫度較高(也因此有較高速度)的氣體分子。如果將隔板抽掉,兩邊氣體會混在一起,平衡下來後溫度則會介於原先的高低兩溫度之間。我們從沒見過這樣的系統能自動回復到原先左右冷熱分明的狀態。原先左冷右熱的狀態比起後來比較不冷不熱的狀態,明顯的有更高的「秩序(order)」。所以系統隨時間演化的方向是從高秩序(低亂度,低「熵」)走向低秩序(高亂度,高「熵」),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熵」只能增加。

        馬克斯威爾於一八七一年提出了一個想像的小「東西(being)」,它很聰明,能夠很迅速地判明氣體分子的速度。如果將剛才已經混合過的箱子拿來,中間插入一個隔板,板中央有個小孔可容分子通過。假設馬克斯威爾的小「東西」守在小孔旁邊,每當有氣體分子靠近,它就判斷其速度,將速度低的分子撥進左側,將速度高的分子撥進右側。當「東西」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箱子左邊的溫度就會低下去,右邊就會高起來,系統就從高亂度走回低亂度,如此一來就打破熱力學第二定律了!馬克斯威爾的好友湯姆生(William Thomson,後來成為凱爾文爵士Lord Kelvin)替這個能違逆第二定律的小「東西」取了個名字─「馬克斯威爾的惡魔」,成為物理史上最有名的角色之一。

        如果「馬克斯威爾的惡魔」真的能夠存在,那麼神聖的第二定律不就垮了?的確有人真的以為如此。其實馬克斯威爾自己講的很清楚,他的目的僅是在示範第二定律的機率(統計)本質。系統是為了機率上的理由,才從高秩序走向低秩序,因為高秩序的狀態比較少,出現的機率小,低秩序的狀態比較多,出現的機率大。逆方向的過程(例如剛好多數高速分子跑到右邊)不是絕對不可能,只是很不可能而已。馬克斯威爾所設想的惡魔其實是系統外的東西,因為它能影響分子,而分子不能影響它。所以它才似乎能違逆第二定律。如果我們真的造出一個有大小的惡魔,它就會像費曼所說的「(受分子打擊而)溫度高到過一陣子之後就看不清楚(而不能判別分子的速度)」(見《物理學講義》第一冊第四十六章第三節),也就當不成惡魔了。


    
      〔本文原載於《中央日報》副刊〕

為何痛得不一樣?

科學新聞由SciScape提供

       醫醫護人員長期的經驗告訴他們,每個人對痛的敏感度不一,而他們必須認真看待病人的抱怨。而腦造影術也顯示一個人會有多痛,是與其腦中被活化的方式有關。

       像是痛覺這樣的主觀經驗是不容易研究的。醫生通常會要求病人以1至10分來為其痛楚強度評分。然而沒人知道,究竟這樣的評分方式是否真實地反映痛楚的經驗。


        而Wake Forest University Baptist School of Medicine的神經科學家及心理學家Robert Coghill等人則利用核磁共振造影術掃描了17個人(9男8女)的大腦,並同時加熱他們的腳至49°C。而受試者則為痛楚評分。而其中的差異非常明顯,有位評分1.5的男仕還有被騙的感覺,但另一位評分8.9的女仕差點就痛得落跑。

       而他們腦中發生了什麼事呢?經過比較了六個最高分及六個最低分的腦掃描結果,他們的腦中的視丘被呈現類似的活動,視丘負責被痛覺的訊號從脊髓傳送至高等大腦中心。然而高度痛楚的反應者之大腦的其他三個部分卻呈現出更多的活動,它們分別是:主要體覺皮質區(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負責告知痛覺的部位和強度、前扣帶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與痛覺的情緒反應有關、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處理痛覺經驗的情緒和認知。

       University of Florida的痛覺專家Donald Price認為這項研究在醫學和哲學上都有重大意義。一來它顯示痛覺評分的確反映出痛楚的差異,二來也意味著痛覺的評分是合理的。

       原學術論文:
R. C. Coghill, J. G. McHaffie & Y.-F. Yen. Neural correlates of int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pain. PNAS published June 24, 2003, 10.1073/pnas.1430684100


   
    (本篇科學新聞來源提供:SciScape)

混合與否,附著力參一腳!

        如果我們把兩堆不同種類的顆粒放進滾筒裡面,讓滾筒滾動攪拌,那麼這兩種顆粒是否能均勻混合呢?答案通常得視這些顆粒的性質而定。不過就常識來判斷,濕的顆粒應該總是比乾的顆粒要來得容易混合。然而在五月九日的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期刊上,兩位來自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的科學家發表了一些不一樣的新發現。 ...... 《詳全文》

觀測證實巨大噴流的重要性

       台灣成功大學物理系的「紅色精靈研究團隊」﹐在本期的Nature雜誌﹐發表了對高空巨大噴流的觀察﹐並證實其與大氣-地面之間形成的電路迴路有密切的關係。 ........ 《詳全文》

用雷射光做大腦3D掃描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的物理學家Jeff Squier的研究指出,使用短脈衝雷射(short-pulsed laser),不但可以用來擷取組織表層螢光分子的影像,更可以做為組織的切片工具。這種新技術可以解決傳統組織學研究上的瓶頸。
.......
《詳全文》

   
進來看看這本書

你對生物、科學、數學了解多少?
你的一般常識好不好呢?
這裡有各類益智問答和闖關遊戲,
你必須運用相關的常識才能過關,
刺激又有趣,

我們會先聽到雷聲,還是先看到閃電?
◎五官中的哪一種感覺,可以感覺貓的毛?
◎伽利略是英國人還是義大利人?
◎靜脈和動脈攜帶什麼在身體裡循環?
◎你可以用頭髮去感覺,對還是錯?
◎彩虹是圓弧形的,對不對?
馬上來挑戰吧!



歡迎您完整轉寄本報,將優質科文知識介紹給您的親友,但未經授權請勿轉貼節錄於其他用途。

科學文化頻道 及 科文知識報
是由天下文化製作發行 所有內容著作權屬於天下文化及相關著作權所有人

科學文化頻道
http://SCC.bookzone.com.tw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104台北市松江路93巷1號2樓 
TEL:886 2 26620012      FAX:886 2 26620007     與我們聯絡: 
mailto: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