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北極而一息兮
中研院歷史語言所助理研究員 王道還
一八一六年六月,瑪麗.雪萊 (1797-1851) 在日內瓦湖畔構思《科學怪人》(1818),還不到二十歲。
故事主角維克多.佛蘭根斯坦以電流將生機注入以屍體拼湊的「怪物」中,靈感來自情人雪萊 (1792-1822) 與拜倫 (Byron, 1788-1824) 有關電學實驗的談話。但是整個故事的敘事者,卻是到俄國北方尋找「西北航路」的華頓。
華頓在北極圈內遇見維克多,而維克多是去追捕「怪物」的。「怪物」已經殺了許多人,包括他的弟弟、好友與妻子。維克多悔不當初,最後心神俱疲,含恨而死。「怪物」呢?他面對維克多的屍體,一樣悔恨交加,根本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對華頓說:
不久,這些熾烈的悔恨就會消失。我將昂首走上火葬堆,讓怒焰裹身,甘之如飴。等到火舌消散,骨灰吹入大海,我的精神就能安息了……
說罷「怪物」跳出舷窗,落入冰海,不知所終……
事實上,從十六世紀起,在北極圈內不知所終的英國人,不只是「怪物」而已。話說一四九四年六月七日,教宗亞歷山大六世將世界分為東西兩爿,西爿由西班牙支配,東爿由葡萄牙支配。不久兩國都同意了。一五三五年(明嘉靖十四年),葡萄牙人取得在澳門貿易的特權;一五五四年,台灣首次出現在葡萄牙人製作的地圖中。整個東亞進入了世界史。
這時英國海軍還不夠強大,多的是海盜,以劫掠西班牙船隻維生,甚至遠征南美洲,登岸抄掠西班牙殖民城鎮。著名的海盜還受到英倫皇室的寵信,例如一五七七至一五八○年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的英格蘭人德瑞克 (Francis Drake, 1542-1596),就是這麼一位人物。一五八八年,英國擊潰西班牙無敵艦隊,他在這一役也建了功。
但是,在大洋上直接與西班牙交鋒,到底是極耗國力的事業,何況英國在富庶的熱帶美洲沒有據點,只能到北美的溫帶、寒帶殖民。因此,英國人從十六世紀起,就在尋找從大西洋北部到太平洋的「西北航路」,前撲後繼,留下了許多慘烈的故事。
到了一八○五年十月二十一日,納爾遜 (Nelson, 1758-1805) 率領英國艦隊在西班牙大西洋岸的特拉法加角海域(Trafalgar Cape,接近直布羅陀海峽),擊潰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英國海上霸權確立,「西北航路」仍然沒有開通。不過,這時英國探險「西北航路」的目的,已經不再是「繞道避敵」,而成了「國魂」。例如瑪麗筆下的華頓告訴我們:
在我的靈魂中,有些我不了解的衝動。我勤勞又刻苦,做事堅毅執著,不遺餘力。但是除此之外,我所有的計畫中,還滲透著對於奇妙事物的熱愛,對於奇妙事物的信仰,讓我脫逸世俗常軌,甚至想到荒海惡野探險。
華頓沒有成功,中途折回,其他人就沒那麼幸運了。一八四五年五月,瑪麗還在世,參加過特拉法加角海戰的海軍軍官約翰爵士 (Sir John Franklin),率領兩艘船(共一三四人)再探「西北航路」。哪裡知道一去音訊全無。英國海軍最少派出過三十二艘船去找,政府還懸賞徵求消息。什麼都沒找到。直到一八五四年,在加拿大哈德遜灣公司任職的瑞依醫師 (Dr. John Rae) 才向因紐特人打聽到他們的下落(加拿大西北省海岸附近的威廉國王島),確定全都遭了劫數。
瑞依公開批評英國海軍派出的搜救隊,認為他們不肯採用當地土著的禦寒裝備與求生技術,因此根本不適合到北極圈出任務。海軍上將的答覆卻是:
獵狐的主要目的不在殺戮狐狸,而是在追獵過程中表現運動精神。北極探險的目的,是考驗運動精神,而不是以效法土著之類的低級藉口,逃避風險。
難怪瑞依帶回的消息中,最驚人的不是約翰爵士一行都已葬身冰封異域,而是他們最後被迫以「人相食」的手段苦撐待變。這個消息震驚英國各界,更沒有人相信。例如狄更斯就義憤填膺地公開斥責瑞依。一八五八年,約翰遺孀集資聘請的搜尋隊出發,乘蒸汽輪《狐狸號》赴威廉國王島。他們發現了當年船員的遺骸與遺物,才知道約翰爵士的船都給冰凍住了。他本人一八四七年六月死在船上,水手在島上住了一年,再由陸路向南撤退,無一倖免。
一九九三年,加拿大考古學家到威廉國王島發掘,找到了幾百塊人骨,將近四分之一上面有刀痕。學者還在辯論那算不算人相食的證據。不過,這一次唇槍舌劍全以法醫學術語包裝,能夠進入情況的讀者並不多。況且,現在已經沒有「國魂」要顧慮,誰是誰非,也沒人在意了。
{本文原載於中央日報副刊200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