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自己的機運--黑幼龍

黑幼龍新書,特價推出   •回首頁    

最近常接到讀者的來信。

國安局的一位上校非常認同我在《破局而出》書中的想法─接近田野山嶺會更有創意。他也認為自己是因此常有藝術創作。

有一位十多年前畢業的卡內基訓練的同學,看了《破局而出》後,又重新開始人生的新歷程。她不但不抱怨,反而更關心她的前夫,期望他的日子也愈來愈好過。

還有一位總經理(老闆)在很多人面前說,他在從美國回台的飛機上把《破局而出》看了兩遍。上班後立即送給每位同事一本。他說,但願他們也能跟他一樣熱衷這本書的內容,也能有這種感覺。

我是不是希望趁此熱潮,趕緊寫第二本書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段期間我沒寫作。

這本書的內容是我在過去七、八年間陸陸續續寫下的感想。有的登在報紙上,有的在雜誌上發表。

也許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每當我看到一個現象或狀況,或聽到一句話、一個故事,我常會思索,產生聯想,並加以引伸,加上自己的心得,於是就成為一篇文章了。

這本書裡大部份的文章,都是這樣寫出來的。

幾個星期前的一個早上,我正在公園散步。耳機聽的廣播節目是中廣「名人專訪」。那天的名人是羅益強先生。

羅益強先生曾經擔任過台灣飛利浦公司的總裁,後來還擔任飛利浦總公司的副總裁,是華人中職位最高的一位。台灣通訊電子業的發展,與羅益強先生有密切的關聯。

節目快結束時,主持人請羅益強用一分鐘告訴聽眾,要想在二十一世紀成功,應該怎麼辦?

羅益強先生回答說:我們過去四十年的成功靠的是work hard(努力苦幹)。今後我們要想成功一定要work smart(敏慧工作)。

我這本書的內容也環繞在這兩句話上,想辦法work smart,而不要work hard而已。

記得剛去世不久的經濟部次長汪彝定先生曾說過一段經驗。他有一次到中南美國家去訪問,住在一個湖邊的小旅館,竟然發現桌子上的煙灰缸是Made in Taiwan。

想想台灣有多少中小企業的老闆、經理,幾十年前就是這樣背著包包到各地打天下。他們把樣品給顧客看。不滿意,沒關係,再修改。改到滿意為止。

接著競爭來了。他們的利潤越來越低。沒關係,有做就好。一直到有一天,顧客說大陸的產品更便宜。Bye-Bye。

怎麼辦呢?

很顯然的,再比現今更努力也不是辦法。
這時候該想想怎麼樣才能work smart了。
要想work smart,首先就是要能創新,要會發揮創意。不然的話我們只能work hard。
要想work smart,我們要具備溝通能力,要喜歡溝通,以溝通為樂。
要想work smart,我們要學會作領導人。既然領導與管理有那麼大的不同,那我們這些埋頭苦幹,黑手起家的老闆、經理的領導力,要從哪裡來?
要想work smart,我們必須有團隊意識,一群人以團隊合作的方式迎接競爭與壓力。但我們單打獨鬥多年,怎麼自動就具備團隊精神呢?
要想work smart,一定要激勵他人,讓他人願意和你作生意,喜歡與你共事。別人跟你在一起好想變得更好,作得更好。

當然,還有很多。諸如要學會善用時間、學會授權、有能力作計劃等。
令我相當興奮,甚至有點驚喜的是,在整理這些作品時,我發現自己這幾年來好像這一切好像全是在談?怎麼樣才能工作得更smart。

坦白說,努力工作並沒有什麼不好。通常成功的人也相當努力。然而單單只靠努力已經不夠了。怪不得每當我們遇到埋頭苦幹,卻不成功的人時,會感到婉惜,甚至有點不平。

你希望他更加埋頭苦幹呢?還是應該想想辦法?
就以創新來說,常有點子、常能發揮創意的人與機構,的確掌握了成功的關鍵。這個世界變得那麼快。新的技術四個月就落伍了。一年前要賣六○○美元的液晶面板,現今只要二○○元。訂貨採購一年內就都e化了。品質管制的步驟,服務顧客的途徑,行銷的方法,業務推動都在不斷地推陳出新。那麼,我們的生產業、高科技業、服務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是不是都能創新呢?

想想我們在小學拿著書本背誦的模樣;回憶一下中學時期惡補的慘烈,一切為考試,一切為升學,所以只要死記,只要背得住就可。到了大學多半還是蔣光超(講光抄),還是很少有機會學或練習創新。即使進了社會,開始工作,恐怕還是按規定作,要我作什麼,我就作什麼;要我怎麼作,我就怎麼作。如此這般,幾十年也走過來了,不是嗎?

這些年來我一直想與讀者朋友分享的是,競爭劇烈,變化加速的結果是,我們常要面對選擇?你要選擇work hard還是選擇work smart?你可以繼續蕭規曹隨,照老法子做事,只是太累了。

我在這本書常談到的一個題材是「溝通」。
記得「商業周刊」曾報導,台灣康柏電腦的董事長何薇玲女士在美國工作期間,有一天總經理跟她說,很抱歉,某部門的經理職位我們已經決定選派他人接任了。當時何薇玲頗不能平。她表示,自己不是工作得很努力、很稱職嗎?總經理回答說,就是因為這樣我才沒選你作經理的工作。你從來沒表現過你的溝通能力。

當晚何薇玲回家後哭了。
要想出人頭地,必需學會溝通。但我們必須自問,從小到大我們有誰學過溝通嗎?從來沒有,因為聯考不考溝通。或甚至我們會以為溝通是不用學的;溝通就是講話而已。其實,不同層次的溝通效果差距甚大。例如:你是一位經理,你希望大家能相互信任。於是你跟一群同事說,大家在一起工作應該彼此信任,勿猜忌,勿懷疑。肝膽相照,開誠布公才是最好的相處之道(一般都是這樣說的)。

現在換一種說法:多年前,我們公司的創辦人有一天下班後到工廠去看看。他發現庫房的門是鎖著的。於是他就從工作檯上拿了螺絲刀將門鎖硬撬開,將破壞了的鎖座掛在門把上,並且留下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此門永遠不再關閉,還簽上自己的名字。因而我們公司企業文化中最寶貴的就是?信任。

你一定比較喜歡第二種方式的溝通,對不對?也更願意在這個團隊中信任彼此。(這段故事是惠普公司創辦人惠尼的真實事例)

那我們在二十一世紀把溝通的本事練好,一定比較有影響力,成功的機率也較大。
我在這本書裡也常談激勵與領導。其實愈能得到他人的合作的人,本來愈會成功。特別是由衷的合作。惟回憶起來,在我年輕的時候,常聽到的說法是,我這個人就是這脾氣,老子天不怕地不怕;頂多辭職不幹……好像獨行俠,硬碰硬,故意作對是一種引以為傲的事。

但今天你再聽到有人說這些話,你不但不覺得他有什麼了不起,反而覺得蠻可惜的。他的一生就這樣下去了。本來大可不必如此。

今後重視的是團隊。
今後重視的是合作。

如果我們承認自己是在只重視考試成績的過程中長大的;如果我們發現後來的工作,強調的也多半是個人的表現和業績數字,那麼人際關係,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怎麼樣才能更受歡迎,是不是也需要下番功夫才能具備呢?

「創造自己的機運」經過天下文化的整理,修改,編排,終於成形了。在此,我要感謝天下文化的厚愛,願意出版這本書,使我多年來的零星作品得以新的面貌與讀者見面。

最後,我必須說,我不相信成功有祕訣或捷徑。我也不相信人會因為看了一本書就成功。聖經已經快二○○○年了,有多少人是因為看了聖經就成為聖人的?

但我真的相信書會啟發我們的思維。

閱謮會帶給我們憧憬。

能讓我們未來的一生建築在美好的憧憬上,不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嗎?

 

回首頁    到Book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