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定價:300
網站特惠價:255(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緣起
書籍介紹
作者的話
名人專家推薦

精彩影片
 
 

目錄

【推薦序】
經濟學的伊索寓言/梁國源
【推薦序】
經濟竟是這麼簡單有趣!/吳惠林
作者的話
序言

第1章        構想誕生
第2章        分享財富
第3章        信用面面觀
第4章        經濟擴張
第5章        繁榮接連而來
第6章        財富入庫
第7章        基礎建設和貿易
第8章        共和國誕生
第9章        政府的名堂越來越多
第10章      縮水的魚
第11章      遠方來的救援
第12章      服務業當道
第13章      關閉兌魚窗口
第14章      茅舍市場
第15章      茅舍過剩
第16章      踩油門
第17章      意想不到的結局

結論
 

 


緣起

  本書中所運用的寓言故事「The fish story」,緣起於Irwin(亦即本書兩位作者的父親)在作者小的時候,向他們解釋經濟學,所發想的故事。1972年Irwin就這些故事寫成The Biggest Con,陳述凱因斯思想如何危害美國經濟。由於廣受歡迎,1979年Irwin再以漫畫形式,寫成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Doesn’t。在奧地利經濟學派的信徒中,簡直奉為聖經。
  30年後,本書作者之一,彼得•希夫看到美國不斷再犯過往的經濟錯誤,於是和弟弟興起為新的一代,將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Doesn’t改版的念頭。本書比30年前的版本,野心更大、歷史的縱深也更大。

<TOP>
 
 
 


書籍介紹

 

20105月甫出版,即榮登亞瑪遜暢銷榜!
★一本讓經濟學者驚豔、中小學生也能看得懂的經濟寓言書

你是否納悶……

為什麼政府能恣意揮霍、好像有用不完的錢?
為什麼有些國家富有、有些國家貧窮?
消費和儲蓄,哪一個才是拯救衰敗經濟的良方?
通貨膨脹是怎麼發生的?
徒手抓魚為什麼那麼困難?

經濟是如何興盛、又是如何崩解?
  經濟體內的所有元素如何互相契合,要理解這一點,恐怕很不容易,甚至連專家似乎也應付不來。不過,如果能先回歸基本,就會比你想得容易些。《為什麼經濟會搞砸?》巧妙運用插圖、藉由幽默和淺顯易懂的故事敘述,讓經濟學脫離艱澀的學術桎梏、回到它原本應該歸屬的大眾市場。
  本書是由一個引人的故事開始發展,而文中不時穿插小框框、點醒寓意(如,漁網即代表資本,並解釋它在現實生活的作用)。每章末亦有該章的重點解釋與說明。讀來非常順暢,且行文中輔以生動的漫畫,讓讀者更容易進入內容。
  這段關於捕魚、撒網、儲蓄和借貸的故事,平鋪直述地揭露隱藏在全球經濟對話中的漏洞。希夫兄弟發揮機智和風趣,說明經濟成長的根源,交易、儲蓄和風險的重要性,通貨膨脹的原因,利率和政府刺激方案的影響,消費信貸的破壞性本質,以及許許多多人們常常討論、但卻不求甚解的經濟學原理。
  這則故事表面看來簡單,但卻能讓讀者充分理解一個經濟體是如何興盛與崩解。

各界推薦
  本書以說故事的方式、配以淺顯的漫畫,循序漸進描繪真實的經濟人生。全書看似寓言,卻非天馬行空,而且說服力極強。它不只一般人看得懂、應該看,最好還能當作中小學教科書,下一代才免於持續被教壞,不婚不育的「絕後」毀滅景象也不至於出現!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無論是經濟學的入門者或專業人士,《為什麼經濟會搞砸?》都是各位書架上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我很樂意向各界推薦,也深感榮幸能為本書做序。 ——梁國源,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
  本書成功讓經濟學顯得有趣且易懂。兩位作者透過寓言故事及生動的插畫,傳達經濟學的中心思想。本書最大的目標即是,讓大眾了解經濟崩壞、惡性通膨的發生主因,進而恢復自由市場經濟,別再因為貪圖這一代的享受而債留子孫。 ——《華盛頓時報》
  如果你想要深入了解自由市場經濟理論,這本書絕對是最完美的開端。 ——Daniel Hannan,作家、記者暨英國保守黨議員
  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大家。事實上,我會用這個故事來教我的女兒一些寶貴的教訓,而許多不夠幸運的人是無法從教育制度中學到這些寶貴課題的。——Richard Penney,普渡大學數學系教授

<TOP>
 
 


作者的話

 
彼得•希夫(Peter D. Schiff)
  著有暢銷書《美元大崩潰》(Crash Proof 2.0: How to Profit from the Economic Collapse)和《未來十年,這樣做才能致富》(The Little Book of Bull Moves in Bear Markets),兩本書皆由John Wiley & Sons出版。他是經驗老到的華爾街預言家,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曾準確預測西元2008年的金融風暴。希夫曾任職希爾盛雷曼公司(Shearson Lehman),後來於1996年加入歐洲太平洋資本公司(Euro Pacific Capital,一家專門操作國外市場和證券的券商),並於2000年升任總裁。他的見解常被各大媒體引用,包括《華爾街日報》、《巴倫周刊》、《金融時報》和《紐約時報》等,也曾上過「股市擴音器」(Squawk Box)、「收盤鈴聲」(Closing Bell)、Fox新聞等電視節目。2009年,他宣布角逐家鄉康乃狄克州參議員候選人。他與妻子瑪莎、兒子史賓賽住在康乃狄克州韋斯頓市。更多資訊,請上彼得•希夫官方著作網站:www.peterschiffonline.com

安德魯•希夫(Andrew J. Schiff)
  身兼歐洲太平洋資本公司公關主任、資深發言人。他精通媒體關係和金融公關,常常在各大研討會和電視節目中發表言論,宣揚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與有限政府的觀念。他與妻子帕克絲頓、子女伊森和伊麗莎住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閒暇之餘,他喜歡閱讀歷史書籍、觀賞各類建築,並彈奏曼陀林。

【作者的話】
  在這本美國經濟史的寓言小說當中,讀者會發現許多似曾相識的人物和事件。不過,要用故事來呈現如此複雜的內容,非得盡量簡略不可,所以,我們將許多細節綜合處理。
書中人物除了具有歷史地位之外,也代表廣泛的概念。例如,班•柏南可顯然是指聯準會主席班•柏南克(Ben Bernanke),但柏南可在故事中的行為不光暗指柏南克一人。他代表了所有極度推崇通貨膨脹的經濟學家。
  在現實中,早在小羅斯福總統上任二十年前,就已經有聯邦儲備券(Federal Reserve Notes)的存在。不過,既然他如此偏好支出,我們決定讓他成為這項創舉的發明人。雖然克里斯•多德(Chris Dodd)在房地美公司(Fannie Mae)成立時還是個孩子,但他後來大力支持該機構,因此在我們的故事中成為公司創始人。另外,儘管現實中找不到與書中的外國小島類似的國家,但它們其實代表了所有國家。 諸如此類不按歷史年代與人物的鋪陳,還請讀者見諒。

<TOP>

 


名人專家推薦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 梁國源

經濟學的伊索寓言
對於經濟學的入門者或不大了解經濟如何運作的人而言,《為什麼經濟會搞砸?》是一本好書。不同於一般經濟學教科書利用複雜的數學方程式與幾何圖形,本書透過詼諧的文字及有趣的插圖,清晰地描繪人們如何從早期的傳統社會演變到如今的現代經濟。對於那些受過經濟學良好訓練的學生、學者或專業人士而言,這本書亦值得一讀。因為近代的經濟學教育太過強調數理模型,讓專業人士在學習經濟學的過程裡,常迷失在數理模型的叢林中,對於經濟如何運作總摸不清方向。也因為如此,當這些號稱經過嚴格訓練的經濟學家在進行分析時,往往會訴諸他們所熟知的教條及方程式,而依據這些分析所做出來的政策或決策卻往往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為什麼經濟會搞砸?》是歐洲太平洋資本公司高階主管彼得.希夫(Peter Schiff)及安德魯.希夫(Andrew Schiff)兩兄弟合著。兩兄弟小的時候,他們的父親厄文.希夫(Irwin Schiff)在開車出遊時,總是利用塞車的空檔,用有趣的故事向他們解釋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而其中有一篇就是關於荒島中三個男人徒手抓魚的故事。透過這些故事,兩兄弟清楚了解到現代經濟的由來及運作方式。
本書的英文原書名是「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Crashes?」(經濟是如何興盛、又是如何崩解)。書名相當貼切,讀者可以在輕鬆的閱讀過程中,正確了解經濟成長的原因;也能簡單明瞭,為什麼過去五十年來美國經濟會從世界的霸權逐漸走向衰敗。作者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就在於其相當簡單、清楚且明確的論述。
本書採用寓言的方式撰寫,一開頭沿用兩位作者年幼時、父親所提過的「魚的故事」當作故事的架構。這個故事中有三個主人翁:艾伯、貝克和查理,他們住在一座孤島上,透過他們及其後代的故事,讀者可以了解現代經濟的起源,以及驅動經濟成長的因素,而隨著經濟益趨發展,社會事務更形複雜;讀者也可以了解到,為什麼看似日益茁壯的現代經濟會逐漸走向衰敗。雖然這不是一本經濟歷史的專論,但有趣的是,書中的故事及情節的發展與當代經濟發展不謀而合。作者在書中提及的人名也暗喻當代的政經人物。例如:以美理想國議長巴斯(Jim W. Bass)暗喻前任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邦哥鼓國領導人狄邦哥(Chuck DeBongo)暗喻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Hugo Rafael Chávez Frías);著名經濟學家柏南可(Brent Barnacle)暗喻現任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魚會計部長普蘭克頓(Hank Plankton)暗喻前任美國財政部長包森(Hank Paulson)等。因此,在閱讀這本書時,讀者很容易從內心產生共鳴,並發出會心一笑。
閱讀完本書之後,讀者就像是再度學習總體經濟學概論,也更了解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經濟事務。事實上,希夫兩兄弟撰寫本書的重要目的,就是希望讓沒有經過嚴格經濟學訓練的普羅大眾,也能清楚了解經濟運作的方式。我相信他們的確辦到了。
另外,閱讀本書會有如此豐富的收穫,有相當程度是透過劉復苓小姐對原著作了信、達、雅的翻譯,不但忠實傳達原文版的意思,且在她流暢的文筆下,讀者閱讀起來也不會感覺吃力。
隨著國際經濟活動更趨複雜,全球經濟將陷入更大的不確定性當中,未來不免要面臨更大的經濟波動,而金融海嘯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經濟波動勢必會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及財富。面對未來,無論是否受過嚴格的經濟學訓練,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經濟學的基本常識,才有能力在經濟擾動中逢凶化吉。
我很樂意向各界推薦這本書,並深感榮幸能為中文版作序。附帶說明的是,這是一本輕鬆的經濟學小品,並非嚴謹的經濟學專論。因此作者在書中很有技巧地規避幾個近代經濟學界廣泛討論的觀念,例如資訊不對稱、市場僵固性,以及動物本能。也因如此,書中的故事會較偏向小政府及自由經濟的觀念,並大肆抨擊凱因斯學派的重要精神。這將是各位書架中的一本好書。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吳惠林

經濟竟是這麼簡單有趣!
  感謝天下文化出版社讓我先睹這本書稿,真的是「先睹為快」,讀畢不禁脫口而出:「嘆為觀止!」
  一開始讀本書的〈序言〉時,腦中就浮現出一部影片的某一畫面。那是由曾獲奧斯卡最佳男、女主角金像獎的安東尼.霍普金斯及艾瑪.湯普遜兩大巨星主演的《長日將盡》電影。片中有如下場景:忠心的管家被主人的政界菁英朋友問道:「英國償還美國債務,這與對美貿易衰退有無關連?」管家答說:「這,我答不上來。」接著又被問:「歐洲貨幣問題,可否靠法、蘇限武協議解決?」管家回答:「這,我也答不上來。」於是這幾位發問的菁英就下結論說:「這樣還談什麼民主是服從多數?」因為廣大庶民顯然對國家大事是有很深鴻溝的。

經濟事務為何如此複雜難懂?
  看了這一場景,你的感覺是什麼?是感同身受覺得自己的渺小、無知,趕緊發奮圖強,追求知識以趕上時代?或者佩服專家們的經濟學問淵博,心悅誠服地依賴他們,信賴專家幫我們解決這等「國家大事」?或者更加察覺所謂的「經濟事務」確是千頭萬緒,專業化極深,應交給專家權威人士處理?對我來說,腦中則出現這些疑問:經濟事務為何成為國家大事?經濟事務何以發展成為如此複雜,非得具有專門知識者才可能理解?
  這兩段對話裡,外債、貿易衰退、貨幣問題等等都是當今所謂的「總體經濟」課題,也是各大媒體天天出現的經濟新聞。一提到總體經濟就逃脫不了各式各樣的「政策」,而政策的擬訂往往屬於政客和專家事務。順手拈來,日本1990年代末期一再推出的「振興經濟景氣方案」,我國千禧年前夕喧騰不已的「擴大內需方案」都是最明顯的例子,而世界各國一旦出現經濟景氣過熱或衰退,也一概將希望寄託於政府的各項政策,期盼政府祭出各種藥方來化解難題。儘管諸如此類的方案在近幾年已有黔驢技窮、治絲益棼的窘狀,但2008年金融大海嘯引發全球大蕭條,紓困、「印鈔救市」、QE2(二次量化寬鬆)仍舊紛紛出爐,政府還是祭出經濟政策,特別是印鈔票、低利率、大舉債。為什麼政府會躍上總體經濟舞台當主導者?這非得由總體經濟學為何會成為「顯學」談起不可。
  大體而言,經濟學始自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本來沒有個體、總體的區分,所分析的是如何增進人民的福祉,強調的是人際間分工、協作、市場和價格機能,至於政府的角色則在促進分工的順利進行,根本無所謂「主導」經濟事務,而經濟事務其實是每一個人的事。事情的轉變得追溯到1930年代那一場令世人永難忘懷的「經濟大恐慌」,在該事件下市場機能受到嚴重的誣蔑,看穿「人類短視特性」的凱因斯(J.M. Keynes, 1883-1946)趁勢提供操縱經濟體系各種奇妙工具給政府,以「創造有效需求」美名取得施行政策的合理性。此後政客與經濟學家就密切合作、共同「精微細緻調節」(fine tuning)經濟體系的運作,藉由促進「經濟成長率」和增進就業這些神聖使命,堂而皇之地盡情揮灑。

凱因斯理論太迷人、難破解
  凱因斯理論指出,實際社會供需失衡,尤其經濟蕭條時,價格極低且僵固,無法靈活調節,龐大的「超額供給」無法經由價格下跌來產生需求而消除,非得由政府來創造「有效需求」才可消化掉。這套理論經由完美的圖形和數學演算,讓「教」和「學」都方便、明瞭,再因美國羅斯福的「新政」被認為就是凱因斯理論的應用且有效,成功讓大蕭條消失。如此一來,以凱因斯理論為核心的總體經濟學乃成為顯學,並且征服全世界,迄今不衰。
  其實,凱因斯理論剛萌芽時,就有海耶克(F. A. Hayek,1899~1992)領銜的奧地利(或奧國)學派提出異議,而對於1930年代世界經濟大恐慌,海耶克也早在1927年就預測到,因為他正確診斷出「超額供給」的源頭,那就是:「超額供給或大量失業的出現,是因為勞動和其他各種生產因素在各業、各廠,以及各地之間的分配對其產品之需要的分配之間不能協調所致,之所以如此乃因『相對』價格和工資體系受到扭曲,扭曲的源頭就是政府使用了擴張性貨幣政策,因而創造出『人造』需求(包括產品和生產因素需求),使生產者和勞動者都做了『錯誤預期』,終使實際生產出來的產品及實際使用的生產因素都過量。」此時政府決策者非但不及時停止這種虛假的擴張需求政策,反而更增強該擴張政策的應用。惡性循環的結果,不但使寶貴的生產資源流向低生產力之處,而且累積了大量的超額供給,一旦擴張政策停止,泡沫破滅之後就出現大衰退。
  有人會問:怎麼不繼續擴張信用,讓虛假需求持續?答案是擴張量愈大、期間愈長、泡沫將愈大,禍害也將愈大。至於對政府獨占貨幣發行的弊端和通貨膨脹的禍害、儲蓄的重要,以及「是供給創造需求,而非需求創造供給」等等導正經濟理論的聲音也時有所聞,而凱因斯政策縱使短期有效,長期將有後遺症出現,也早有警示。可是海耶克被凱因斯打敗,奧地利學派在經濟思想史中幾乎沒地位,而通貨緊縮被認為比通貨膨脹更可怕,貨幣被誤導、濫用,於是今日世界的天災人禍、二次衰退、二次風暴等等沒完沒了。

返還經濟學本質
  這些正確的說法為何無法入人心?簡單卻無形的理念難言、難懂應是主因,雖然也有一些通俗的著作面世,還是難以言明,或許這本《為什麼經濟會搞砸?》會有不一樣的功效。它以說故事的方式、配以淺顯的漫畫,循序漸進描繪真實的經濟人生,明白點出凱因斯理論的出現正是敗壞關鍵,而且認為當前情勢、特別是美國危險至極,但如果能懸崖勒馬、勇敢地改弦更張,還是有救。妙方何在?請看書中的〈結論〉。本書看似寓言,卻非天馬行空,而且說服力極強。它不只一般人看得懂、應該看,最好還能當作中小學教科書,下一代才免於持續被教壞,不婚不育的「絕後」毀滅景象也不至於出現!

<TOP>
 


精彩影片

 

【影片內容】
你是否納悶……
為什麼政府能恣意揮霍、好像有用不完的錢?
為什麼有些國家富有、有些國家貧窮?
消費和儲蓄,哪一個才是拯救衰敗經濟的良方?
通貨膨脹是怎麼發生的?

請看經濟學家暨《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寫給所有人的經濟寓言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