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菲爾•湯恩 著 平裝│
2010年12月29日出版
定價:330
網站特惠價:281(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我所知道的最佳投資策略實在是太反常、太顛覆傳統、看待投資的角度太過瘋狂,凡是使用它的人,都懶得向別人解釋。這項策略實踐起來一點都不難,但它很難解釋。它聽起來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可是,聰明的投資人一直都在使用它,天哪!它的績效真好!我是說,它真的有用。是那種「我下半輩子要怎麼樣、就怎麼樣」的績效。它實在是太有用了,而且它是全世界最優秀、最有錢的投資者的秘密武器。我是說真的。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誇張,可是,老實說,這項策略能產生亮麗績效絕對是不爭的事實。它的確是全球首富們的行動準則,其中也包括《富比士》雜誌全球億萬富翁榜上的好幾人。例如,名列第三的墨西哥電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埃盧(Carlos Slim Helu),他擁有350億美元的身價,目前正使用這項策略,積極買進便宜的媒體、能源和房地產,其中也包括《紐約時報》。第八名的印度鋼鐵鉅子拉克斯米•米塔爾(Lakshmi Mittal)一手創造出190億美元的財富,目前更管理著全球最大的鋼鐵公司,阿塞洛米塔爾(ArcelorMittal)。他在1990年代、柏林圍牆倒塌之後,利用這項策略在東歐創立了阿塞洛米塔爾公司。第十五名是法國的伯納德•阿諾特(Bernard Arnault),他利用這項策略買下迪奧公司(Christian Dior),累積出160億美元的財富。全球億萬富翁第十六名是中國的李嘉誠,他用這項策略併購了能源、銀行和公共事業公司,共有160億美元進袋。查爾斯•科克(Charles Koch)和大衛•科克(David Koch)名列第十九名,這項策略讓他們成功建立起科克工業(Koch Industries),成為全美最大的私營企業之一。德國的邁可•奧托(Michael Otto)排名第二十三,他用這項策略趁市場疲軟時掌握先機,大買美國購物中心。唐諾•布倫(Donald Bren)是第二十六名。他也使用相同的策略,獨資承接爾灣公司(Irvine Company),獲得120億美元的進帳。爾灣公司是加州最大的建築公司,也是橘郡第五大土地開發商。

  使用這項策略而成為億萬富豪的人多不勝數,但有個人絕對不能不提,那就是全球第二大富豪、最卓越的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身價370億美元),他使用這項策略累積了龐大財富,大幅提高他在各大績優事業的持股和複合報酬率,包括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蓋可汽車保險(GEICO)和可口可樂(Coca-Cola)等。

  這項策略是廣大的百萬富人群的致富基礎,其中也包括我在內。事實上,和億萬富豪相比,散戶投資人使用這項策略要容易的多。大戶投資人運用這項策略時,其實會綁手綁腳。巴菲特曾說過:「凡是宣稱規模不會影響投資績效的人,都在出脫持股。我個人創下的最高報酬率紀錄是在1950年代,當時我打敗了道瓊,你應該看看我那時了不得的成績。可是,當時我的本錢很少。手上資金不多,其實是一大結構性優勢。」

  我利用這項策略買進生物科學、軟體和其他私人企業,因而致富。如果你能專心了解、並且願意動手做點有趣的事情,你很快就會發現,這套了不得的策略也能為你創造龐大財富。

囤股策略

  我把這套神奇的策略稱為「囤股」…「囤」就是指「儲存」、「累積」和「蒐集」。它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囤股,也就是囤積股票。不過,不是任何價格的每檔股票都可以囤積。囤股的要素在於買進的股票一定是要你非常想擁有的企業,然後等待股價下跌,讓你能盡量在最低價格、盡量「儲存」、「累積」和「蒐集」該股。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奇怪。可是,讓我再提醒你,我剛剛提到的那些富豪、以及許許多多《富比士》全球億萬富翁都在囤積公司。(註:你閱讀本書時,這份富豪名單也許有所變化,但他們的致富策略依舊維持不變。)

買企業、不只買股票

  「買企業、不只買股票」是我第一本書裡的章節標題。這是非常重要的思考模式,絕對值得在此重申:你必須要把股票投資與買企業畫上等號。買企業時,買進的是企業股份。若你買進全部股份的某一比例,你就成為該企業的共同持有人。買下全部股份,你就擁有整家公司。這個過程和買進上市股票毫無分別。如果你一直認為持有上市股票和持有公司股份不同,你就無法成功理解和執行囤股策略。一般股票投資人不會樂見持股下跌,這是因為他不了解該公司的真正價值。但這是因為一般股票投資人根本不是投資人。他們不懂囤股,而不慎成為投機客和不折不扣的賭徒。

  不幸的是,金融服務業透過共同基金誆騙百萬散戶投入股票投機遊戲。我會在下一章詳細描述這個情況。無論是在閱讀本書、還是接下來的投資生涯,你只要先記得,你必須把股票視為公司股份、把自己視為公司共同持有人。那麼,如果你買進10股可口可樂,你就是可口可樂的共同持有人──而不是可口可利的股票投資人。懂了沒?當你開始這麼想,你便加入了包括巴菲特在內的偉大投資者的行列,也跨出了成為穩固囤股者,嗯,應該說是囤積企業者的第一步。

  「投資的基本概念,」巴費特說,「是把股票視為公司,妥善利用市場的波動,並尋找安全邊際。這就是班•葛拉漢傳授給我們的秘訣。一百年以後,這些概念依舊會是投資的基石。」

零風險囤股的秘訣就是了解價格不等於價值

   好吧!囤股策略顯然不只是買進股票、然後等著價格下跌而已。巴菲特和那些億萬富豪都知道,股票價格和企業的實際價值多半沒什麼關聯。換個方式說,你得學會看透股價背後隱含的意義、看出企業的價值

  囤股的唯一秘訣,是確認企業價值要高於你所付出的價格。我向你發誓,就是那麼簡單。如果你做到這一點,錢就會不斷送上門來。多數投資人誤以為他們付出的價格和他們買的東西價值有某些關聯。我不知道股市投資人為什麼會這麼想,因為在他們經常買賣的其他市場裡,這顯然不是事實。他們多少都有買二手車的經驗,他們就不會把一輛二手車的價格和它的價值混為一談,對不對?某個車主對他的老爺豐田開價5,000美元,並不代表它的車真的有5,000美元的價值。如果你還算聰明,你就會親自檢查這輛車;確保引擎正常運轉、車身沒有明顯損傷。你會比較類似車款的價格,以茲參考,但前提是,價格要合理才行。

  為什麼投資人購買股票時不比照辦理呢?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用評估二手車價值的方式來計算一家公司的價值。很好,我們會在本書解決這個問題。

  我會在第四章告訴你如何計算價值──並確保它高於價格,但現在你只要了解這一點:價格是你付出的金額。這樣就好了。除了這個以外,其他都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你想要知道你買的東西有多少價值,嗯,這又是完全不一樣的問題。價格是你付出的東西,而價值是你得到的東西。兩者多半很不相同。學習如何囤積價值被低估的公司,從中賺大錢,第一步要先知道:價格不等於價值。

  由於我還沒有教你如何找出一家企業的價值,容我先使用我購買賽馬的例子加以說明。我不大精通騎術,但很想學,因此我想找一匹技術純熟、易於駕馭的馬。我的合夥人瑪麗莎打聽到有一匹受過四級訓練的馬、因為主人去世要出售。賣主一家很有錢,他們只想為這匹馬找個好主人。瑪莉莎打電話過去,了解到他們當初從德國買來這匹馬,售價加運費總共是6萬美元。他們開出3.5萬美元、想盡快脫手。她告訴他們,我們的意願不高,但如果這樣的價格賣不掉,可以再與我們連絡。兩個禮拜之後,他們打電話來,願意用1萬美元把馬賣給我們。於是我們開車去查看那匹馬,看到了牠賣不出去的原因。牠的馬蹄需要修整、重釘馬蹄鐵。牠需要再餵胖一點。而且已經有好幾個月沒有人騎牠了。我坐上馬背,牠想要把我甩下來,可是又太孱弱、無法如願。我意興闌珊。一隻高大、瘦弱、變形、壞脾氣的馬完全不合我意。

  可是,瑪麗莎曾經經營馬匹進口和訓練生意,還多次獲得全國馬術冠軍。她懂馬。她花了十分鐘的時間,觀察這匹馬在柵欄裡的動作,然後把我拉到一邊,說:「把牠買回家。牠很棒。」

  我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問題,而她看到的,卻是一匹價值6萬美元的馬、同時也是一匹能讓我騎術更加精進的馬。我們付了2,000美元買下牠,牠現在在我們的馬房裡,裝了新的馬蹄鐵、也吃胖了。牠的價值有多少?我相信即使現在我把牠賣掉,成交價都會比當初我付的還要高,也許要高很多。我學到的教訓是,市況不佳時,和價值無關的表面問題會對價格有極大的衝擊。

  在回到正題、詳細討論如何計算價值之前,我還想要你知道關於這筆交易的另一件事:基本上,這是一筆完全沒有風險的交易。我買那匹馬絕對不會賠錢。就算牠死了,我還能獲得保險金。

  先好好想一想。如果我們知道某樣東西的價格低於它的價值,就會出現一個非常美妙的機會:我們可以買下來,然後確定一定會賺錢。

  「確定?」你問。「拜託,賺錢這種事情不可能確定的。」

  不,是有辦法可以確定賺錢,而且非常簡單。只要戴上你的邏輯理性帽子,跟我來:如果你買的東西價值高於你付出的價格,你保證可以賺錢。你已經擺脫這筆投資的風險了。唯一剩下的問題是,你要等多久,才會等到價格和真正價值並駕齊驅。

  以我們的馬,薛曼的例子來看,我們買牠的價格實在是太便宜了,只要稍做基本修整,就算立刻轉手也能獲利。如果我們想要賣到最高價──充分反映牠訊練四級、17馬高、漂亮的花式賽馬的價值──我們就得更有點耐心地等待市況轉佳、價格追平價值。

  持股也是一樣。如果你用遠低於長期價值的價格買進,則你可能沒有辦法立刻獲利了結。事實上,價格在回升之前、可能會先繼續下跌。我們也無法保證薛曼的短期價格不會再下跌。可是,長期來看,價格一定會回到價值的水準。馬匹是這樣,企業更是這樣。

和馬匹、房地產和藝術品這些東西比起來,投資企業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前者的價格沒有真正的「底限」,它們的價值取決於趨勢、歷史和「比傻理論」。(比傻理論是一切投資價格泡沫的基礎:更大的笨蛋會用更高的價格買下你手中的東西。)因此,要決定價值很不容易。畢卡索的畫作今年也許可以賣2,000萬美元、明年可能只賣1,000萬美元。哪一個才反映真正的價值呢?誰知道呢?但另一方面,企業的價值取決於未來現金。我們稍後也會詳加說明。重點是:你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賺錢,因為你必須等待價格追上價值。但是,由於這是創造利潤的企業,這一天一定會到來的。很棒吧,對不對?

可是,它又帶出一個重要問題:價格追上價值究竟要等多久?如果我們需要用錢時還賣不掉,知道「這一天一定會到來」又有什麼用?嗯!這個時候,我的10/10法則就有用了:我們不願意持有十年的公司、連十分鐘也不要持有。我們遵守10/10法則的原因有二:

  1. 它讓我們專心放眼長線。
  2. 我們也許剛好遇到大空頭,十年內要讓價格追平價值毫無指望,此時我們希望能處之泰然。

  因此,我們對於持有公司的了解、一定要像瑪麗莎對馬匹的了解一樣精湛。你會在第三章學到該抓哪些重點。同時,要是你覺得這很嚇人,只要記得:我評估過企業、也評估過馬匹,相較之下,評估企業簡單多了。當你找到價格低於價值的公司,在不是非賣不可的情況下,你絕對不會損失。這還只是開始,好處絕對不僅如此。。

致富秘訣在於囤股的複利報酬

   如果你知道某家公司的價值,並有意持續投資它,那麼,股價越跌、對你越有利。如果你趁著價格下跌持續買進,你的每股投資成本也會跟著下降。當價格回升到價值的水準,你之前低價囤積的股票就會大幅拉高你的整體報酬率。囤股增加了你的複利報酬。

  愛因斯坦說過,宇宙間最難懂的就是複利報酬。所以,就算你搞不懂為什麼逢低承接會讓你成為百萬富翁,也不要覺得難過。我告訴過你,囤股策略是反常的做法。它雖然簡單又合理,但卻不是一下子就能讓你開竅的事情。所以,且讓我們慢慢地了解這個複利的概念。

  假設維尼今天跟你借6萬元,你的條件是,五年後要還你10萬元。你今天借他6萬元;說好五年後他還你10萬元。你之所以答應這項交易,是因為你的理財計算機告訴你,如果你借維尼這筆錢,若想在五年後獲得10%的複利報酬率,則屆時他得還你10萬元。五年後他還你10萬元時,你不但拿回你借他的6萬元,再加上利息──還有利息的利息。很簡單。我是說複利計算方式。(6萬的10%複利,五年後將近有10萬;如果是10.8%的複利,就會超過10萬。)若最後拿回的金額不變,則你一開始借他的金額越少,複利報酬率就越高。如果你只借他5萬元,五年後他還你10萬元,則你的複利報酬率便提高為15%。借他2.5萬元,五年後拿回10萬元,則你的年複利報酬率暴增至30%。還款金額相同,則你的複利報酬率越高、就越快致富。(順便一提,這就是美國國庫券這種零息債券的運作方式:你付出低於面值的價格,到期日以面值贖回。折扣的幅度決定了你借貸給債券發行商的複利報酬率高低。)

  在大折價時囤積股票也是一樣,不過績效會更好。除非你是地下錢莊,否則借貸者的還款金額有一定的上限。可是,囤股的複利報酬沒有上限。在不變的價值下,你付出的價格越低、複利報酬率就越高。囤積股票時,股價越跌,你的複利報酬就越上升,你也越快致富。

爆炸性的報酬率

   假設你找到一家企業,知道它每股有20元的價值,可是現在的賣價只有10元。你手上有6萬元可以投資。你決定囤積這家企業的股票,而不借錢給維尼。一開始,你拿出2萬元,以10元的價格買下2,000股。幾個月後,該股跌到5元,但長期價值依舊不變。(你怎麼知道呢?這個嘛,因為你認真地做了功課,我稍後會教你怎麼做。)它還是有20元左右的價值。於是你再拿出2萬元,用每股5元的價格買下4,000股。大盤跌跌不休,該股跌到了1元。企業體質沒有改變。公司業績雖然減緩,但等到景氣好轉,就能一飛沖天。它還是有20元的長期價值。所以,你拿出最後的2萬元,以每股1元的價格買下2萬股。

  你現在持有2.6萬股(2,000加4,000加2萬),總共投資了6萬元。你的每股平均成本是2.31元。五年後,可望以它的價值、每股20元賣出,獲利52萬元。讓我們和借錢給維尼的利潤兩相比較:

  借錢給維尼,你的6萬元在五年後變成10萬元,年複利報酬率為10.8%。還不錯,對不對?可是,在第二個例子中,你趁股價下跌時持續投資同一家企業,原本的6萬元變成52萬元,每年有54%的報酬率。

  由於你學會囤股策略,原來只能賺10萬元,現在大賺了52萬元。

  而且,你的風險也跟著降低。如果維尼到時候耍賴不還錢怎麼辦?你還得出面處理、甚至暴力討債。可是,身為囤股者,你就不需要對任何人揮拳頭。你知道價格和價值終將並駕齊驅,就像明天太陽一定會升起一樣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