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七年,大師在佛學院講課。他經常講說《般若心經》,對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尤有獨到的見解。

        大師當初創建佛光山,主要是為了辦教育,因為大師在一九六四年開辦於高雄壽山寺內的壽山佛學院,學生日漸增多,空間不足,甚至得利用寺院一角的納骨堂自修,讓大師決定拓荒開山,興建「東方佛教學院」──這是佛光山於一九六七年開山後落成的第一棟建築。

        東方佛教學院後來改名「佛光山叢林學院」,目前已分布全世界,共有十六個佛學院,是僧伽教育的搖籃,佛光山的一千二百位僧才,百分之九十九是從這兒培育出來的。


        因為編書,我有機會接觸到佛光山的法師們,他們個個都彬彬有禮、任勞任怨,各有專業及才華。他們如果不出家,也必定在社會上很出色。

        大師培養了佛教歷史上素質最高、最有世界觀的僧團,他們在佛光山海內外 一九○座寺院道場,為全球超過二百萬信眾服務。這的確是一股引領向上、向善的力量。

        這張照片過去比較少看到,讓人遙想四十年前,大師在這裡開始「辦教育」,佛光山開山四十年,也等於是大師四十年的「教育史」,這張四十年前大師在佛學院講課的照片,就格外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