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有力量的聲音胡德夫 用生命為原住民譜曲
作者:王一芝

曾是1970年代台北價碼最高的鋼琴酒吧歌手,也是第一位舉辦個人演唱會的民歌先驅,被媒體譽為「台灣原住民民謠之父」的胡德夫,嗓音渾然天成、琴藝無可挑剔,但他的首張個人專輯卻遲到了四十年……

      不平,跳上原運第一線

     按照既定計畫,去年8月2日的胡德夫,理應待在淡中,繼續迫在眉睫的錄音工作,但他清晨六點卻逕自坐上直升機,冒險在陰雨天盤旋南進。

     原來胡德夫得知敏督利颱風重創台灣,平時就算再窮也從不開口向人借錢的他,卻甘願放下身段,緊急向商界好友調來直升機以及兩百斤白米,飛進南投仁愛鄉連國軍都尚未挺進的偏遠部落救災。

     就是這股抱著火球向前衝的熱情,讓胡德夫暫拋高人一等的音樂造詣,和捧著錢等他出專輯的唱片公司,義無反顧地投入當時最不被看好的原住民運動。 算起來,胡德夫應該是第一個參加黨外運動的原住民,也是全職原運工作者,生活開銷全靠前妻陳主惠(黑名單工作室的大提琴手)音樂上零星的收入維持。 當年由黨外雜誌編輯及作家發起組成的「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會長張富忠提及,七個委員會中就屬胡德夫領軍的「少數民族委員會」最艱苦,他們的人數少、地區分散,力量又單薄,「要有相當強的毅力才能持續下去。」

     海山煤礦爆炸那一年,憤怒激昂的胡德夫決定創辦「台灣原住民權益促進會」,從新公園「為山地而歌」募款活動開始,由北到南以歌聲聚眾,推動「正名」「還我土地」運動,為原住民發出不平之聲。 就算是警察恐嚇、憲兵包圍,甚至鋃鐺入獄,都無法阻止他,站在社會運動與政治改革交互上演的街頭前吶喊、以肉身相搏,他也代表台灣原住民,到大陸會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到聯合國發表演說。

     1998年開始用影像記錄胡德夫生命歷程的編導張釗維,曾調閱綠色小組拍攝抗爭東埔挖墳的紀錄片,他描述站在指揮車上拿麥克風的胡德夫,像背負著祖靈意志英勇反抗,很強悍,卻又有種穿透性的詩意。 一輩子都在忙運動、搞革命,斷然拒絕黃袍權位加身的胡德夫,如今仍孑然一身。

     點燃手裡夾著的紙菸,眼前的胡德夫已不復見當年銳利的眼神,沈默了一會兒,才繼續說,他拉拔大的原運領袖們,後來全坐上官位,高分貝抗議也瞬間安靜,「原住民被邊緣化的情況未能改善,卻不再有聲音,那是我最痛苦的時候。」

     像山一樣厚重的孤獨,再加上骨刺的椎心劇痛,讓血液裡搏動著流浪基因的胡德夫,將自己放逐在台東海邊,直到1996年,王明輝找他錄製「不不歌」「搖籃曲」兩首單曲,胡德夫才又重出江湖,並在921地震發生後,組織部落工作隊在災區駐紮半年。

     921募款演唱會,胡德夫再次見到人們血淋淋地爭權奪利、分化鬥爭,感到落單疏離的他,終於無奈退出,心力交瘁地躲回義父郭英男的阿美族都蘭部落,消沈了一陣子。

     這一段時間的韜光養晦,讓胡德夫恍然大悟,自己需回歸單純歌手角色,至少音樂不會背棄他。

     問胡德夫後不後悔參與原運?他拭了眼角的淚,「不後悔!」甫感性說罷,他馬上恢復原住民特有的幽默,溜了溜眼珠說,「它是我生命的出路,不然我會抱怨而死。」

浪漫,造就沈重生命

     無法出版專輯,也和胡德夫不受常規制約的性格,以及生命中不停歇的意外插曲有關。

     他一生除了極少時間上過班,其他日子都可說是「不謀生計」,他總認為不戴錶、不打卡,生活才能從容自在。

     只要商界朋友為他介紹工作,胡德夫立刻引薦其他優秀原住民代打,他說,「我的正職工作是看樹,和樹說話。」

     他也完全遺傳原住民隨興的血統,很難有機會定下心來完成一件事,每天的生活都是「即興演出」,常有不可預測的狀況發生。

     幾個月前早敲定的演唱會通告,胡德夫常會演出「失蹤記」,不用說,可能是在海邊、山頭或樹下。經紀人熊儒賢搖頭苦笑,「他沒來是我們該料到,來了算是我們撿到。」

     即使能趕在最後一秒上台,他的表演總也不按牌理出牌,看到老友到場,臨時加進未排練的歌曲,打亂了次序,幕後工作人員先是愣住,後來也就司空見慣了。

     胡德夫自己不願被商業包裝,事實上他本能似的原始狀態也不允許。

     前年「原浪潮」專輯收錄胡德夫現場演唱的「美麗島」,為了拍攝二十秒的音樂錄影帶,他花了兩個小時,卻始終對不上嘴,「這首歌我唱了幾萬遍,沒有一遍相同。」

     「一個喜歡看樹、容易失蹤,又永遠對不上嘴的歌手,唱片公司怎麼包裝他,」擁有多年唱片製作經驗的熊儒賢說道。

     面對現實,樹葉終究無法填飽肚子,長期沒有收入的他,前年還一度淪落到賣水維生。很多好友不禁感歎,胡德夫的大浪漫造就生命的大沈重。

歲月,凝成多層次感動

     胡德夫天賦的曲折,正是他生命之所以動人之處。

     有人說,他為了找回原住民尊嚴,蹉跎了大好的音樂生命,但正因為有這段跌宕起伏的過程,他的歌聲才能一個彎也不拐地,直擣人心深處最柔軟的角落,讓人不能抑制地感動。

     張釗維分析,很多人第一次聽到胡德夫的歌聲,總不由自主地掉淚,那是胡德夫為聽眾療傷的過程,「很多歌手只能止住你的指甲痛,但胡德夫可以治癒整隻手臂,因為他受過比你更重的傷。」

     經過歲月的提煉淘洗,胡德夫的歌聲凝成層次豐富的結晶,更容易帶領聽眾進入他的歌曲畫面,「也許以往他唱的『楓葉』僅表達愛情,但現在能感覺愛情背後更多的意涵,」擔綱胡德夫首張唱片音樂製作的鄭捷任觀察。

     曾製作陳建年「海洋」、巴奈「泥娃娃」及紀曉君「太陽.風.草原的聲音」等專輯,被稱為「最能捕捉原住民味道的漢族製作人」,鄭捷任不諱言指出,很多歌手的錄音必須再加工,而胡德夫的歌本身就展現了原始美。

     特別是近幾年,再度從部落重返都市的胡德夫,歌聲愈發簡單樸素,力量也更直接。

     「唱歌原本就是直接反映心裡的想法,或這首歌所要說的事情,」胡德夫已經從人生經歷的複雜,回歸發自內心演唱的簡單,而下一個階段,他將以更單純的虛詞詠歎,還原歌唱原始面貌,延續自己的音樂生命。

     他記得,過去原住民祖先以Ho Hi Ya虛詞表達喜怒哀樂,而對方竟也通曉意旨,那是歌唱的最高境界,「說穿了,把『大武山美麗的媽媽』歌詞去掉,就是以前原住民的詠歎。」

     去年10月中旬,華山創意園區,一個被小米酒灌醉的夜晚,二十八歲的卑南族歌手陳永龍,高亢地唱著胡德夫創作曲「大武山美麗的媽媽」,展現年輕音樂生命獨特的穿透力與爆發力。

     在後台摒氣聆聽的胡德夫,形容陳永龍的歌聲就像流水,日積月累在岩石切割出壯麗的圖形,「很多新生代原住民都唱得比我還要好,我只有這顆心還在rock,」即使已被媒體盛譽為「台灣原住民民謠之父」,胡德夫與年輕一輩原住民歌手幾乎沒隔閡,連錄製唱片時,都有年輕原住民歌手到場打氣。

     國內原住民音樂環境的困窘,讓胡德夫一直希望能夠在台灣籌設原住民母語歌謠學校,為原住民音樂發聲。

     不過,在夢想完成之前,只要有出國演唱機會,他總不忘一再提醒經紀人熊儒賢,多帶部落青年與國外接軌,這是胡德夫自許的使命,就像四十年前,盲眼大哥用心指引他走的這條遙遠音樂路。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 2005.3/第2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