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想找個地方坐下來好好想想人類起源的奧祕,比如人是怎麼回事、怎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子,河濱公園靠近一○五街的小遊戲區倒是個不賴的地方,街坊鄰居常在這裡閒話家常。河濱公園在曼哈頓西側,形狀像條長長的綠色緞帶,距離中央公園人潮洶湧的動物園和旋轉木馬區很遠。七月這個陽光普照的早晨,許多孩子在這裡玩他們最愛的沙子、泥巴,還有從大石龜身上像噴泉般冒出來的水。我背靠著遊戲區的鐵欄杆,欣賞眼前的眾生相。這群兩歲半上下的孩子,有的塊頭很大、有的骨架纖細;有的玩瘋了尖著嗓門大叫、有的光是睜大眼睛四處張望;有的繞著攀爬架一圈圈不停的跑、還有的像大老爺似的斜躺在嬰兒車裡。

我的目光落在我那三歲的兒子泰迪身上。他正賣力的在沙坑裡堆城堡,壯碩的身形和專注的表情讓我又想起那個常想的問題。頭一次想到這問題是人還在醫院的時候,那一回,我在這個剛出生寶寶的床邊一連坐了幾個小時,看著他明明在睡覺卻還像演啞劇似的又擠眉、又弄眼。幾年後,蹣跚學步的兒子開始講話了,真不可思議,簡直就像杜立德醫生的動物開口講人話一樣,於是,我又想起那問題。而此時此刻,問號又浮現了,也就是為人父母者不斷在思忖的:你是怎麼變成現在這樣子的?

基因、環境,還是其他?
別的父母好像已經有答案了。某陣營認定是基因。丈夫的一個朋友就說,「泰迪一板一眼的,有時又愛幻想,跟他爸很像。」我丈夫約翰是個典型的教授,常魂遊象外。我一個女友則說:「泰迪敏感,這全是你這作家遺傳給他的。」另一個補上一句:「還有,他遺傳了你的頑固。」這說法就有如泰迪的人格特質像編了號碼的乒乓球,成孕的那一刻號碼球即開出並滾入槽裡。另一陣營則認定個性是後天造成的,孩子會變成現在這樣,是因為有刺激成長的旋轉玩具、教育性玩具、有機蔬果,以及,適時罰他們去面壁思過。家長們或坐在遊戲區旁的公園椅,或蹲坐在沙坑旁,但我好似看見雙方已經為了是基因、是環境、是先天、是後天震天價響的擺開陣式,預備攤牌。

但最近,我開始思考另一種影響源頭,而其所具的影響力部分屬先天、部分屬後天,亦即孩子所處的子宮環境。懷著泰迪的時候,我即明顯感覺到,他已然在我腹中展開他的個人成長歷程。現在,只要他一有新的想法,一有我沒見過的情緒或身形有所變化,我就會思忖,這些變化是否根源於子宮。孩子的特質,抑或說我們人的特質,有無可能不光是源於受孕時所遺傳到的基因,不光是源於出生後所遇到的環境,而是跟其間這多采多姿的九個月也有關係?

當然,女人只要一懷孕,就免不了會聽到所謂她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胎兒的這種話。她看門診時會聽到,回家的路上打開收音機時會聽到,睡前在床上看懷孕指南時會看到,早上拾起丟在家門前台階的報紙時會讀到。若她不巧沒接收到哪一個緊急訊息,打包票一定會有朋友寄電子郵件給她,或中午共餐時告訴她,或老媽打電話交代她說:「你聽說了嗎?孕婦不能……」。

讓人興奮的胎源學
孕婦似乎總是給肚子裡的孩子帶來負面影響,似乎總是差一點就害到他。難怪孕婦會覺得整件事根本就是個大陰謀,一切說法無非是想控制她的一舉一動、剝奪她的所有娛樂、讓她做任何事都心懷罪惡感。這種感覺讓人簡直要抓狂,真想當那些說法全是胡說八道,是說來整人的,根本無需理會。懷泰迪的時候,這些想法一直在我腦海中澎湃,而隨著腹部一天天隆起,我赫然發現,我的世界愈變愈小、選擇也愈來愈少,我除了焦慮,就是困惑。

但後來,我注意到一個很不一樣的懷孕觀點。

沒帶泰迪去遊戲區的時候,我的身分是作家,專替報紙和雜誌寫科學方面的文章。我的工作就是在學術期刊的幽暗深淵裡尋尋覓覓,看能不能找出什麼耀眼、新鮮的東西,找出個在黑暗中發亮的想法。幾年前,我開始注意到,「產前期」這個議題出現許多吸引人的研究和發現。相關發現顛覆了既有的信念與假設,對於人類的特質(我們的健康、智能、性情)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並如何有的,大家開始有不同看法,科學家也於焉產生極大的研究熱情。我後來才知道,原來這些研究全出自一個快速發展中的領域:胎源學(fetal origins),而其對懷孕的看法,與時下書籍和文章耳提面命的一切有天壤之別。

我不由得興奮起來,覺得天地似乎愈來愈開闊,而不是愈來愈狹小。這學說認為,懷孕期間的確會出差錯,但也開始認為,很多事可以透過這段時間調整好,包括健康、體魄和幸福。胎源學也認為,沒必要去追求根本就不存在的理想懷孕狀態(因此,也就無所謂達不到標準這回事),理由是:胎兒會以非常個人且非常獨特的方式成形,以適應他即將降生於其中的那個特定環境。

諸多學科和研究方法都佐證了這個新觀點,包括能嚴控並操作變數的動物實驗;流行病學研究(研究極大量群體而歸納出通則);根據自然實驗(experiment of nature)所做的調查(研究真實事件偶然創造出來的情境);經濟分析(愈來愈多經濟學家轉而注意產前經驗的成本與效益);表觀遺傳研究(epigenetic research,這是個新興學門,檢視基因的表達如何因環境而改變,亦即DNA的表現改變了,但內在本質未變,產前期即可見這類現象發生);胎兒研究(極具突破性,藉由孕婦的配合,於實驗室中進行)。

胎兒也住在成人世界裡
拜以上研究之賜,懷孕課題首度站上科學的最前線。產科學原本是冷門的專科,懷孕研究則是邊陲的研究課題,而今,九個月的孕期成了焦點,大家都興趣濃厚且寄與厚望,期刊、書籍、研討會也大談這個主題。凡此種種,引領我們對胎兒、孕婦及兩者的關係產生驚人的新看法。如今,我們知道,胎兒並不被動,也非只是「人類發育的幼蟲期」——如某位胎源學者所揶揄的。
胎兒主動且能互動,會針對母親身體內、外的情形有所回應,甚至調適自己,以適應即將進入的特定世界。

至於孕婦,她既非被動的孵化工具,也非動輒傷害胎兒的人。她對那個在她腹中的孩子影響很大,且往往是正面的。此外,懷胎九月並非沒事只等著生小孩,懷孕本身就是大事,有位科學家即說,「往後人生的幸福和疾病,都肇始於這時期。」

產前影響(prenatal influences)這觀念可能會讓人突發奇想,以致做出些可笑的事來助胎兒一臂之力。比如,把耳機緊貼孕婦肚皮,讓孩子聽聽莫札特。事實上,胎兒在子宮內成形的這九個月,對事物的反應更為直接,結果也更加影響深遠。孕婦日常生活所遭遇的一切,包括呼吸的空氣、吃喝的食物和飲料、本身的情緒、接觸的化學物質,胎兒多少都會分享。對胎兒來說,這些事物彙總起來會產生獨特的影響,且其影響力道不下於孕婦本身。

胎兒會吸納所接觸到的事物,將之轉化為自己血肉的一部分,不光如此,胎兒還會把這些事物當成母體捎來的「信息」,當成外面的世界為了傳授生存之道而寄來的明信片。胎兒在子宮裡所聽到的不是莫札特的《魔笛》,而是事關存活的一些資訊:他會生於富足或匱乏的世界?一切安全且受保護,抑或危險、威脅不斷?會長壽且多子多孫,還是短命且磨難不斷?孕婦的飲食和壓力指數,更是胎兒研判環境的風向球,胎兒的腦部和其他器官會根據這些重要線索做調整。人類之所以能有非凡的適應力——既能生存在冰雪覆蓋的凍原或樹木稀少的草原,也能生存於曼哈頓上西城區的灰色水泥峽谷,部分得歸功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