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定價:320元  網站特惠價:272 (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你喜歡聽音樂,覺得古典音樂「有氣質」、「有水準」,但是「很難懂」、「遙不可及」?
小提琴家、音樂教育工作者彭廣林告訴你


*為了聽一場夢想中的音樂會,「音樂之父」巴哈可以請假一個月,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
*根據文獻記載,莫札特當紅時,演出一場音樂會的酬勞,大概可購買五至六台賓士汽車,而他一天要演出三場!

*法拉利引擎裝配完成以後,是以小鎚子輕敲引擎汽缸,再根據敲出來的音高,決定是否達到製造標準。
   


▲活動報名由此去


  這是一本大人、小孩、青少年都適合閱讀的古典音樂入門書。雖然以介紹古典音樂的人事物為主,但這些音樂的人事物
更像是一種媒介。藉由這些音樂的人事物,「音樂大夫」彭廣林提出一些對生命、生活的看法,透過閱讀這些看法的文字敘述,播下音樂的種子。
  看完這40堂彭廣林獨具個人特色的音樂課,你會發現,你以為很有「氣質」、很難親近的古典音樂,其實很有趣!

 

本書作者 彭廣林
  小提琴家、音樂教育工作者,自小接受完整的音樂教育。從光仁音樂班、國立藝專音樂科,到美國紐約曼尼斯音樂學院、紐約市立大學研究所,與古典音樂一路走來近五十年,別人都在變,只有他不變。
  他25歲到美國尋找「什麼是音樂」,從學士一路尋到博士。他天生有反骨──以「反敗為勝」為一生的志業,要化不可能為可能。
  現任東吳大學音樂系專任教授,同時也是「台北四重奏」一員,每年巡迴台灣各地演出,推廣古典音樂。自1995年11月開始在台北愛樂電台主持「什麼是音樂」,深獲好評,樂迷稱他為「音樂大夫」。
  他的人生格言是:「You will never know if you don’t try; If you don’t try you will never know!」面對人生抉擇時,他總是選擇「質」的一邊;他認為蘇格拉底所言甚是:「 I can’t change you, but I can make you think!」所以,他開始寫書。

 

作者序 培養詮釋自我生命的能力
  兩千五百多年前,古希臘與中國不約而同的提出音樂在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因為,懂得欣賞音樂,代表對幾何所呈現的和諧之美的理解,代表一個人真正的鑑賞能力。
  時至今日,古代的教育理念與做法,顯得格外的發人省思。其實,每個人的一生大約八十年左右,如果站在全球六十億人口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是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這是統計量化的角度,很真實但很難讓人接受。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賦予自己存在的正向意義,而這正是我認為教育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培養一個人詮釋自我生命的能力。讓每個人在接受教育後都能述說自己的故事;一群人在一起說故事,就是在創造歷史!
  同樣都是建構在幾何數理的基礎上,美的事物、和諧的聲音,是數字從質化的角度來看生命的一種科學,也是一種語言,現在統稱「藝術與音樂」,它培養人們用理性的思維做感性的表達。
  在一個質量兼具的教育環境,必然比一個只重量化結果的學習環境,更能培養出對人類社會做出積極正面貢獻的人才。雖然學習是終身的事情,但成長進入青春期卻是每個人啟蒙的關鍵時期。這正是本書寫作的主要對象。也正因為如此,在書中所使用的文字,已脫離童言童語的口氣,直接已成人的語彙來表達。
  在這本書中,從八個不同的角度來介紹西歐古典音樂,背後邏輯或許可視為分類歸納一線性推演的思考模式,從結構性的概念,來認識理解所謂的「古典音樂」。或許,以此方式閱讀這本書會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

(節錄自作者序,完整內容請見《音樂,不只是音樂》

 
 

不要生氣,貝多芬!

  無論是文學或電影,在描述貝多芬這個人的人格特質時,總是會帶上他那古怪難以相處的脾氣。最常舉的例子,就是從1792年定居維也納到1827年過世為止,在這三十五年間,貝多芬搬家的次數超過二十四次!顯然,要成為貝多芬的鄰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1827年3月29日在維也納為貝多芬舉行的葬禮上,估計有超過一萬人前來瞻仰他的遺容,超過兩百五十輛的馬車跟隨著他的靈柩陪他走完人生最後的一程,而那時,整個維也納的人口也不過三十幾萬。貝多芬在世時,搬了超過二十四次的家,但過世時,超過一萬人自動前來參加他的葬禮,這是多麼大的反差!為什麼生前死後人緣差這麼多?我們就從貝多芬的祖先開始探討吧。

  貝多芬的祖父路易是在波昂宮廷服務的樂長,1733年他和瑪麗亞波爾結婚,瑪麗亞後來有酗酒的習慣。貝多芬的父親約翰也是一位音樂家,但他的成就不及他的父親路易,也有酗酒的問題。由於工作上不得志,約翰就把希望寄託在小貝多芬身上。貝多芬很小的時候,爸爸就開始教他鋼琴與小提琴,常要他站在鋼琴前練琴。此時小貝多芬的眼眶常充滿著淚水,他的童年,特別是學琴的過程,是在家暴的陰影中度過的!

  貝多芬的母親則是他成長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他母親具有虔誠、柔和、親切與莊重的人格特質;這和貝多芬父親嚴厲、甚至暴力傾向的個性,形成強烈的對比。父母性格上的差異,對貝多芬性情的影響顯而易見。在貝多芬的音樂裡,我們可從快慢或強弱的樂聲中,明顯感受到那可能源自父母性格差異的對比。

  貝多芬的基本教育只到小學階段,這在那時代是很平常的現象。貝多芬生於1770年的波昂,1781年就成為波昂宮廷教堂管風琴師,也是他的恩師尼菲(Neefe)的助理。在尼菲的教導之下,貝多芬進步神速。1782年6月尼菲因事短暫離開波昂,貝多芬成為他的職務代理人,這一年貝多芬才十一歲半!

More......(點擊展開閱讀)

  1783年3月2日出版的《音樂雜誌》(Magazineder Musik)中提到,如果貝多芬繼續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他絕對可以成為第二個莫札特(這裡指的是音樂神童莫札特)。事實上,在尼菲的安排下,貝多芬於1787年到維也納遊學了兩個星期。雖然沒有實際的文件紀錄,但貝多芬很可能和莫札特見過面,並彈了他的作品給莫札特聽。然而母親病危的消息,讓貝多芬必須趕回波昂,他抵達家門時,母親已經死於肺結核。

  這年的夏天,是貝多芬人生「第一個」低潮。他在寫給朋友的信中描述了他內心的憂鬱,甚至已經影響到健康,同時他也缺乏收入,真是禍不單行!

  1784年,一份官方報告中提到,身為宮廷男高音聲樂家,貝多芬父親的聲音情況不佳,而在貝多芬的母親去逝之前,他的父親就已經開始嚴重酗酒。就在這個時刻,貝多芬採取一個毫無前例的舉動:向宮廷請願,由他取替父親成為一家之主,且宮廷只需用他父親一半的薪水付給他,讓他能夠扶養他的弟弟們。請願被批准了,而這年,貝多芬還不滿十九歲,父親的職務也因此被免除。

  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面對人生困境時,貝多芬勇於承擔解決問題的人格特質。

  貝多芬在波昂時結識了許多朋友,其中有不少是貴族。這些人後來成為貝多芬一生重要的支持者。像貝多芬到維也納定居,向海頓學習作曲,就是普魯士的年輕貴族華德斯坦(Waldstein)伯爵居中牽線。而貝多芬在維也納揚名立萬之後,更在不怕得罪當時奧地利皇帝的情形之下,寫了一首鋼琴曲獻給得罪皇帝、窮困潦倒、需要幫助的伯爵,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從這裡,我們可以見到有情有義的貝多芬。

  十八世紀的歐洲,是一個追求個人獨立存在意義的世紀,這個史無前例的思想運動,被史學家稱為「啟蒙運動」。這個運動將人類社會從古代的封建專制,推向現代民主的制度。當時不知多少年輕世代的歐洲青年受此激勵,為實踐這個理想而奉獻自己的生命。貝多芬也不例外。他大概是在1792 年因為一位波昂的法學教授關係,知道了席勒的《快樂頌》,啟發了創作的念頭。

  貝多芬最先寫的形式是藝術歌曲,之後又嘗試了結合鋼琴獨奏、交響樂團與合唱團的〈幻想合唱曲〉。一直到了1824年,貝多芬五十四歲時,終於將席勒的〈快樂頌〉在第九號交響曲〈合唱〉的樂聲中,完美的詮釋呈現,傳頌至今。此時,貝多芬和他的音樂,已成為人類心靈重要的支持力量之一。

  貝多芬不僅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古典音樂的社會地位也因為他而變得不一樣。貝多芬,你可以不用生氣了!

                    (節錄自本書第6篇認識音樂家,完整內容請見《音樂,不只是音樂》


 
       
《唐詩樂遊園》套書
少年讀史記1-5集套書
臺灣青少年短篇小說選
(上下冊不分售)
莎士比亞故事選
(上下冊不分售) 
定價:640
網站特惠價:544(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1699
網站特惠價:1274(約7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640
網站特惠價:544(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599
網站特惠價:395(約66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