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書 平溪站-張君雅小妹妹的小鎮 【與劉克襄漫遊平溪線】活動
11元的鐵道旅行 搭高鐵,宛如看生態電影 劉克襄【動物故事系列】

總是自得其樂,總是小題大作。

不論世界如何轉動,劉克襄慣以簡單緩慢的節奏,邂逅地方景物。如此隨性,卻能在平凡俗事,發現迷人之處。

在喧嘩旅驛,他的視線穿越庸擾塵囂;在寂寞小站,讓荒涼孤獨靜靜包圍。除了鐵道迷追逐的硬紙票、號誌樓等,更愛牽扯無關鐵道的內容。比方,海線上挑扁擔的老人,他的扁擔是什麼植物做的?高雄車站前的公共汽車站,還有窗口如老鼠洞的售票亭嗎?

就是這些那些,難以述說的千頭萬緒、微不足道的小景小物,讓心靈暫時出走,讓旅程滿載而歸。鐵道不單是運輸工具,而是行旅重要的元素。

 

★《商業周刊》1118期〔alive優生活專刊〕專訪報導:
•繼【慢食】後,世界最新生活風潮——鐵道慢遊
•11元樂遊寶島
•鐵支路上慢尋味—池上小米蝦、福隆便當、奮起湖小吃

 

搭乘新的火車──高鐵,作者的視野不改獨家。他說,搭高鐵就像觀看一部台灣的生態紀錄片,九十分鐘的車程,活力與頹敗,文明又荒野的畫面輪番上映。也可以盡情地「流動鳥目」,由北南下,二三千公尺高山的雄峙嵱嵷,中低海拔淺山的嶙峋嵾嵯,在眼前逐一聳立而過。那興味,唯有搭高鐵,才得以盡情感受。

風物特產、鐵路便當,作者更是當寶似地翔實研究,那股熱情,彷彿永遠十七歲,還在情竇初開。

這回配備依然多元,文字爬梳、車站地圖、風物素描、行旅攝影。透過劉克襄的文字與圖片,我們彷彿第一次搭火車,遇見另一個迷人的台灣。

精采目次

〈喧嘩旅驛〉

•平溪站 張君雅小妹妹的小鎮 •十分站 幸福車站在哪裡
•知本站 遙遠的家園 •鳳山站 魅力無窮的兵仔市場
•高雄站 老車站前的公共汽車站 •集集線 高中女生的旅行
•大甲站 沒有鎮瀾宮的大甲  

〈寂寞小站〉

•三貂嶺站 全世界最貴重的孤獨 •牡丹站 最後的硬紙票
•二結站 無所事事的小站 •和平站 失去和平的山谷
•山里站 傳說中,到不了的車站 •後壁站 走路去無米樂的家園
•新埔站 永遠一個人的車站  

〈高速風景〉

•我是高鐵人 •搭高鐵,宛如看生態電影
•搭高鐵看桐花 •冬末午後二點半的高鐵
•高鐵站旁的土地公  

〈風物尋味〉

•侯硐站前的兩家麵攤 •平溪線的箭竹筍
•宜蘭線上的火車便當 •大埤、小米蝦和池上便當
•愈燒愈旺的奮起湖老街 •活在鐵路便當下

Top


◎劉克襄

台灣最慢的火車,最短區間的里程,最便宜的旅行,票價是11元。

比如,池上至富里、壽豐至志學、萬榮至鳳林之類。有趣的是,如今它們幾乎都集中在花東縱谷。

質言之,11元潛藏著,緩慢的節奏、淳樸的生活、迷人的風物。更湊巧的,「11」也隱含著另一層意象:「我是坐11路來的」,以二條腿旅行。

十多年來,我的漫遊,如是不斷地實踐著。從東部到西部,從北迴到南迴。甚而,從台鐵到高鐵。

我保持高度的浪漫,有一點懷舊。自得其樂地,發揮到極致。

為何如此執著?

這種情境自童年延伸出來後,似乎未曾斷奶。五歲尚未離開烏日九張犁時,大清早,祖母帶我到水田插秧,旁邊就是鐵道。小學時就讀台中大同國小,旁邊也是鐵道。

再大一點,居家離鐵道遠了。自己在房間玩火車,依舊興奮地搭建各種複雜的路線,搜集各種材料。努力造橋鋪路,甚而興建市鎮。年紀更大時,我的熱情持續不減,蒐集各個年代的鐵道圖,繪製車站周遭環境。繼續摸索消失的車站,發掘新增車站的妙義。

年少時玩火車,可以關在房間內一整天。現在迷火車,彷彿一輩子都可以鎖在台灣。儘管鐵道消失很多,鐵道交通彷彿沒落了。但我的鐵道記憶,不只橫向拓展,上下亦根鬚般縱深。悄然地,從小苗,似乎有了喬木的身影。

百年前,火車出現在台灣時,凡其馳騁停靠之地,往往帶來鉅烈的生態環境破壞。如今火車沿著鐵道行駛,載著多數人來去,不再噴出濃密的黑煙。相對於,汽機車的隨意來去,一二人成行,消耗大量的石油。它反而變成較為環保的交通工具。

火車的來去拘限於固定路線,軌道不輕易隨山勢起伏,彷彿減緩了人類破壞土地的面積。鐵道事物乃逐漸變成守舊的代名詞,火車停在面前,或者一條鐵軌的橫陳,都明白地告訴你,「很抱歉,我只能這樣,只能到此,其他就靠你自己了。」

靠什麼方式呢?下了車,我幾乎都用走路。我的鐵道旅行,大抵是以這種節奏存在的。常以車站為中心,在周遭不斷地漫行、散步。不論大站小站、喧嘩寂寥,我好奇地尋訪市井鄉野。

鐵道不是一把尺,而是圓規。車站為針尖腳,我是那活動的鉛筆腳。慢吞地畫出半徑或圓圈,丈量著經過的大城大鎮小村小落。透過此類鐵道旅行,我的書寫當然更無法自滿於硬紙票、號誌燈、轉轍器之類的元素,或者懷舊地尋訪老車頭。我經常脫軌,溢出鐵道的思考範疇。

我不是一個鐵道迷。或者,我是另一種,11元那種,大家還不認識的鐵道迷。我酷愛小題大作,牽扯很多乍看跟火車無關的內容。但或許,這才是真正的鐵道風物,只是過去搭火車的人較少注意。

高鐵是另一類型的火車,速度較快的火車。它的出現,我不得不,把自己的旅行地圖畫大一些。但仍是我的國界,仍是11元的內涵。我學習,從快中找慢,從科技中發現自然。也藉由高鐵經過的新地理,接觸到另一個台灣,另一個自己。

這本鐵道旅行蒐集了千禧年以來,我在各地搭乘台鐵和高鐵的見聞。一個人的,結伴的。也有上百人旅行,像候鳥的集團遷徙。對我而言,鐵道不只是旅行,它還是鄉土教學,也是環保教育,自然教學不可或缺的課程。

搭火車是快樂而知足的旅行。凡鐵道周遭的餖飣小物,都想悉心摩挲,抽剝出興味。

搭火車是環保而簡樸的旅行。花費很少,卻耗費很多時間。但那是用最輕微的自己,在接觸這片土地。

搭火車是安全而緩慢的旅行。我把自己交給一輛駛向遠方的列車,彷彿把自己的一輩子交給另一個人,腦海卻更從容地,面對世界。

我像小孩子在野地探險,活蹦亂跳,消耗不完活力。自以為有一個秘密基地,自己是首領。在鐵道的世界裡,我永遠長不大,也不想長大。持續握著11元的車票。

—摘自《11元的鐵道旅行》自序

【關於作者】

劉克襄

老家鄰近鐵道,自幼便對搭火車去遠方懷抱無限憧憬。
一雙腳「凸」全台灣,大城小鎮、深山野壑,好像沒有他不熟悉的地方。
擅長在尋常事物裡,邂逅迷人的風景,領會生命的況味。
旅行講座總是風靡全場,鐵道題材尤其令人引頸期待專書付梓。
創作半甲子,寫作不輟,題材多元,屢獲獎項。
詩、自然觀察、歷史探險、動物小說、野菜蔬果、小鎮旅行、登山指南、繪本……,著作超過四十本。
《11元的鐵道旅行》是他的第一本鐵道專著。

 

Top

電視廣告裡,村子的廣播器大聲放送著:「張君雅小妹妹,你家的泡麵已經煮好了,你阿嬤限你一分鐘以內趕緊回去呷……」這時只見,仍穿著學校白衣黑裙的她,套著笨重的木屐,喀隆喀隆,著急地跑下石板道的巷弄,趕回家去。

這一淳樸的小鎮畫面,相信大家都還印象深刻。張君雅跑過的石板道叫中華街。如果這是真實的故事,我猜,她本來可能正在鐵道邊和同學玩耍,那兒有一家打鐵舖,老師傅已經很少開爐。

此段中華街約一百公尺。按理,張君雅小妹妹跑下去的時間,可能是下午放學沒多久,也有可能是暑假。

總之,這時段絕不是例假日。如果是那時候,張君雅一路跑下去,絕對會撞到許多遊客。甚至,根本不用跑了。街上太多遊客的喧嘩聲,再如何廣播,恐怕都沒幾人聽得清楚泡麵的訊息。

張君雅趕回家的路上,會先經過幾家仍在營業的老店。右邊的新建益商號,裡面擺列著五金和農耕器具。三四十年前慣用的農家物件頗多。老板娘最愛津津樂道,張君雅跑下去的場景,彷彿昨天才發生。一提到她,好像在談出嫁的女兒。

斜對面則有一家雜貨行,叫新永隆商店,販賣一些傳統的食材,都會罕見的蘿蔔絲、紅花米等,這邊還相當常見。它的旁邊是一間此地著名的順發黑豬肉舖,這時可能打烊了。

張君雅繼續跑。越過平溪橋前,橋頭有一家咖啡簡餐店,但經營沒多久就歇業。此一早夭,告知了,此地並不流行咖啡這種時髦飲料。隔鄰的菁桐迄今約有八九家,這兒卻一間也難以維生,顯見兩個小鎮間,在生活內容與觀光發展上,勢必有著微妙的歧異。

越過平溪橋時,旁邊牆壁漆塗著愛護社區、關懷他人之類的標語和漫畫。這些圖文被刻意彩繪,似乎突顯了,此一小鎮意欲維持的民風。

隨即,張君雅來到了小鎮唯一的十字路口。

如果她家在左邊,沿著這一方向的石底街,起始就是間賣稻草庚粿和刺殼粿等鄉土糕食的小店。但這款時日,沒什麼客人,製作的老人多半在二樓休息。

只有對面的手工芋圓依舊熱賣,便宜大碗,芋頭又特別香。美好的口碑,早就傳開甚久。晚近,它也常被拿來和九份的芋圓比較。此間的芋圓原料主要來自大甲,早年是一位老先生經營,後來由外甥女承繼,已經開了三十多年。

張君雅若住的更遠,接近石底橋那邊。她還會經過更多店家。比如,她偶爾感冒要拿藥的瑞安診所,專賣豆餅和中藥草的雜貨舖,還有名聞遐邇的福昌餐廳。這家店以傳統的辦桌料理出名,在餐廳從事炊煮工作的,都是老嫗和老漢。平溪小鎮的餐飲特色,當以此店為鵠首。

張君雅的家若是從十字路口繼續往前,那兒是公園街。一家倚著鐵道斜坡搭起的小攤,叫紅龜麵店,生意挺興隆的。一對小姊妹花放學時,常在這兒幫忙父母。例假日,更常忙得不可開交。她們都就讀平溪國小,學校就這麼一百人,張君雅一定認得她們。

假如張君雅的家位於學校附近,她應該向右轉,經過裝潢煥然一新的山泉豆花店,還有那間主要販售著阿嬤化妝品的雜貨舖,裡面還陳列著救面真珠膏、白熊脂潤膚霜和明星花露水等舊式的化妝保養品。她若繼續往上跑,旁邊就是每隔一段時候,都得去剪頭髮的晴雯理髮店。然後,再過去,從立著綠色老郵筒的郵局,往上瞧,小學校就不遠了。

籠統來說,不論張君雅跑向哪一邊,這一個範圍大抵是平溪小鎮最熱鬧的精華區,也是例假日時,觀光客最愛走逛的老街。

我卻喜歡非例假日到來。黃昏時,徜徉在街道上,想像著張君雅小妹妹跑過石板道,踩踏出響亮的聲音,以及那急切的表情。

我也會看到張君雅的同學們,在這條老街周遭的角落,繼續他們的捉迷藏,或者在基隆河釣魚。也有的,在家裡幫忙做生意,或照顧著店面。這裡有老人緩慢的聲音和身影,但也有很多孩童稚嫩而吵雜的歡笑聲,支撐起平溪小鎮的歲月,也活絡了近鄰的十分和菁桐。

只是,晚近聽聞,平溪線三小鎮的三所小學,因招生不足,可能要合併為一所。其中的兩個小鎮,將會沒有小學。這是晴天霹靂的可怕消息。你能想像菁桐竟無小學,十分老街也沒有孩童來去的情景嗎?小鎮只剩下老人和外勞,它還有什麼朝氣?

還有,這個廢校政策,其實也跟我們的旅遊休閒息息相關。它們或許不是什麼充滿建築特色的小學,值得參訪。旅遊指南裡,也不會有這些小學的介紹。但走進校園參觀,都能清楚感受此地師生的用心。

這是三所不同風貌的鄉村小學,各自摸索著地方的日常風俗。當來自都會的孩子看到這些鄉下孩童對待自然的角度,以及呈現的作品,一定感觸良多。大人也會有一個對照,了解鄉下的孩子,如何在電腦網路不發達和沒有便利商店的地方成長。

除了天燈、瀑布、煤礦和火車,平溪線的美好,更在於,還有這麼幾所充滿特色的小學。這一個面向,始終被人忽略。三個小鎮,三所近百年小學之存在,讓平溪線呈現細膩的多樣化。張君雅小妹妹能夠無憂無懼地跑過街上,也是因為這些學校強調鄉土與自然教學。

在這些偏遠的小鎮巷弄,除了老人,繼續有小學的鐘聲,以及孩子嬉戲的笑聲,平溪線才算正常地活著。

—摘自《11元的鐵道旅行》喧嘩旅驛

Top

視野更高,路線更荒涼。再加上,驟快的速度,高鐵不僅如預期帶來城鄉差距的洗牌,也帶來全新的旅行視野。

從年初迄今,搭乘數十來回後,我便有不少感慨。尤其每次從台北出發,好像步入電影院就座,火車穿過長長的隧道後,一部台灣寫實片開始放映了。

早上搭乘南下列車時,陽光從東邊照射進來,我習慣選西邊的座位眺望。此一位置,光線柔順地照向西海岸,風景最為舒適。

反之,選擇東邊的座位,就得碰運氣。陽光若未強烈,那就幸福了。遠眺時,還可望見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縱使沒有辨認山頭的能力,跟大山的矗立遙遙相對,亦是一大享受。

高鐵經過的路線,大抵有二大類地理環境。北部桃竹苗,以丘陵地居多,南部出了八卦山之後,幾乎是平野。

儘管風景如此簡單分明,仔細觀察,每一個區域仍大異其趣。我們常讚美,台灣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或可從這一緯度二十五下抵二十二多度,近乎兩格半的小小差異裡,看出鮮明的變化。

比如同樣是丘陵,桃園地區眾所周知是埤塘之鄉,水稻青綠錯落,工廠卻也爭相簇擁。新竹山區乃油桐樹密集之地,碧綠的山坡林相,間有柑橘、柿子等果園景觀。苗栗則不再是工廠伴護著稻田,農家院落較為普遍,卻也呈現幾許破敗的荒涼。

這一大片以紅土和卵石為基調的家園,最後,延伸出了鐵砧山、大肚山和八卦山等相思樹的台地。

又比如同樣是平野,濁水溪以北,大抵為水稻和旱地的混雜環境,樹林則由防風林羅列,逐漸轉為園藝樹種或人造林的景象。過了濁水溪,雲林的田野換成另一種風貌,多半為綠色紗網鋪蓋的葉菜類栽培區,有時一望無垠,形成綠毯般的驚奇。

一過嘉義站,逐漸換成大面積的甘蔗田,一塊塊鮮明地,和稻田、旱地錯落。接近台南時,漁塭和菱角田的環境逐漸多了,但工廠也相對地增加,再次形成緊張的土地關係。

最後,靠抵終點站的半屏山時,一棟龐然的東南水泥廠矗立,尷尬地為這部生態紀錄片畫下休止符,頗有電影戲劇手法的震懾高潮。

這是一部台灣平野景觀的自然紀錄片。以前搭火車,往往要四五個小時才演完,現在濃縮成短短的九十分鐘。高鐵製作的是部快轉的片子,時速若三百公里,每分鐘,劃過眼前的景觀約有五公里長的景物。每秒則約八十公尺。這麼迅快,旅客往往來不及咀嚼,就得拋諸腦後。

這部片子所呈現的視角也迥異於過去,它的位置更高,平均高約十公尺,帶著略微俯瞰的視角,巡行這片土地。

一路上邂逅了綺麗明媚的田野鄉間,驚歎著許多山野丘陵的婉約,居然尚未前往。連目前最為翔實的旅遊指南,都還不曾記錄過。假如你跟我一樣,一路做筆記,認真記下那些驚鴻一瞥的風景,日後再逐一邂逅,相信將有走不完的旅程。沒有一部紀錄片,能夠如此緊密地展現這般華麗而多樣的台灣景觀。

只是,也會詫異,土地濫墾和生態破壞竟如此嚴重。搭乘高鐵望向窗外,無疑地,那是認識台灣生態環境破壞最佳的課程。

搭乘愈多回,目睹的也愈多。從北部城鄉建築的醜陋面貌,丘陵林相的大量開墾濫伐,以迄中南部農產耕作的凋零,工廠違建的嚴重污染之類,又或者溪流水質的惡化、河岸的胡亂整治等等,總是讓人觸目驚心。

幾乎每一分鐘,車窗的畫面,都會帶來教人傷痛的無奈場景。對環境土地敏感者,簡直在看一部台灣版的《不願面對的真相》。

也望見,遠遠的大地上,常有一老農老嫗,渺小地站在荒涼的農地上,跟祖先一樣,已經站了一輩子。還有一些耕地正在轉作,重新以花卉栽植,嘗試著尋找新的出路。又或者,更多的土地在休耕中,偶有一些,還栽植了漂亮的綠肥植物,養土護地。這些景象都讓我更小心地思考,我們和土地的關係。

當然,也驚覺,外來種的植物不斷地入侵。比如蔓澤蘭,早已從中南部擴散到北部丘陵,在桃竹苗的相思林蔓延開來,大塊大塊的淺綠之色澤,浸染了整個森林,彷彿整個西部山區都將淪陷。還有那晚近常被我們稱頌的油桐樹,竟然漫山遍野,不斷地增加面積,對丘陵地原生物種產生嚴重的威脅。

難道沒有油桐花的林海,春天就不能美麗旅行?
難道必須修築高長的水泥護岸,河川才能防洪?
難道老舊的古厝聚落非得拆除,才能更新都會?
難道山路都得開得又寬又大,才能帶來貨物暢流?

我的高鐵旅行風景,永遠夾雜著這些與那些複雜的美麗與哀愁,活力與頹敗。這部家園大地的紀錄片,無法剪接,也無法掩飾。它總是很老實,原原本本的,把每個時節該有的景觀赤裸裸地展現。這些文明又荒野的畫面,不斷地輪番轟擊我的雙眸。

通車快一年了,我還無法如過去,在台鐵的火車上,習慣地安穩熟睡。總是撐著眼皮,想多看窗外幾分,好像目睹一部家鄉自製的精彩電影,不看覺得可惜,但看到了,卻又抑不住傷悲。

—摘自《11元的鐵道旅行》高速風景

Top